90後也已30歲,我們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疫情當下,很多人對生死有了新的感悟,對風險也有了新的敬畏。繼搶口罩、搶雙黃連之後,保險一下子火熱起來,武漢保險業務開單量一下創歷史新高。


1


近幾個月以來,諮詢小編保險的人群主要集中在25歲到35歲之間。


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獨生子女,家境普通,在大城市打拼,且工作壓力大,抗風險能力弱。


他們想到買保險,要麼是因為周圍有同事或者親朋好友,有生病卻無錢看病;要麼是因為身處高強度行業,加班嚴重,患病比例高。


第一批90後已經30歲了,他們陸續替代父母成為家庭的支柱,害怕的事情很多,稍一出錯,感覺人生就會坍塌。


而保險,好像是突然掉在他們眼前繫著安全感的一根繩,他們一伸手便抓住了,而且有些人越抓越緊。


90後也已30歲,我們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2


上個月有個諮詢小編保險的李先生,剛過而立之年,他是一個危機意識很強的人。


“萬一呢?萬一出事了呢?”這是李先生每次聊到保險時的口頭禪。其實誰也沒有勇氣去承受那“萬分之一”的到來。


“現在所有的東西要有連續性,做規劃都是一環接一環的,什麼東西都不能斷,要是中間斷了,那所有東西可能要推翻重來。”小編對這種年輕人的焦慮,感同身受。


像李先生這批,出生在90年代成長起來的人,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如今,他們到了結婚生子的年紀,害怕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社會發展太快,害怕自己落後;競爭太激烈,害怕失敗;父母老去,害怕孤立無援。確實壓力很大,不容許出錯。


健康如果出錯了,可能後面的人生就毀了。


我們很多人其實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買保險的人都知道,從概率上講,保險能用到的幾率其實不高,但它最大的意義,是給我們提供一份“安心”。


90後也已30歲,我們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3


小編曾和一些了保險的年輕人閒聊時,對他們說的有些話記憶尤深。


他們常說:“我不是買保險,我只是想找到一點安全感。”


但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男孩兒,結婚時買了一份壽險,受益人寫的是他愛人。


他在婚禮上的誓詞是:“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沒有辦法陪伴你了,我對你的愛會用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


他愛人聽完哭得特別厲害。


除了用保險來抵禦焦慮和擔憂,我們也總能在別的地方得到安全感,比如愛、牽掛、和責任。


這很浪漫。


90後也已30歲,我們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90後的他們會焦慮,但他們並不期待別人能給多少幫助,更不想帶給親人麻煩。


當她們用著最貴的眼霜,卻還要熬最晚的夜;當他們報最貴的健身班,步數卻不超300步的時候,他們開始主動給自己找一份安全感——買保險。


“為什麼要買保險?是因為有錢了嗎?”


“就是因為沒錢,才買保險。”


買了保險:


“能讓自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單身著。”

“老了以後,可以有幾十萬隨便浪。”

“買完保險,我都敢去玩刺激項目了。”

“如果不幸生病,希望不會給家人帶來負擔。”


想到這裡,熬夜便更安心了,生病便安心了,單身的也安心了,夫妻不和的也無所謂了,甚至如果不幸遇難,都不會那麼害怕了。


說這是自救,也不完全是;說太沒安全,也不都準確。


4


有一段時間,去香港買保險這件事成了內地年輕人的一種潮流,大家把它看作是一種標籤,好像通過這個行為,就邁入了人生的某一個階段。


就好像到了30歲的時候,就應該考慮結婚;到一定年齡就應該考慮買房;而到某個人生階段,就應該給自己配置保險。

這些外面的東西都會給我們帶來一層一層的保護和認可,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大。


我們應該習慣把自己的錢分成三份:一份用作抵禦風險,另一份用於自身學習發展,最後一份用於日常開銷。


而所有這些經濟行為,都是在滿足我們內心的一種,對不安全感或者是抵抗風險的需要。


90後也已30歲,我們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5


儘管最大的一批90後也才30歲,印象中應該是“30週歲一枝花,正值大好年華”;最小的90後也不過20出頭,仍是左手書本,右手奶茶的少年。


然而事實是,大家紛紛都開始買起了保險。


90後,雖然被外界認為最佛系、大大咧咧、特立獨行,其實背地裡比誰都想得多。


買保險,就是他們自己為自己負責,勇於面對和承擔責任的一種表現。


即便靠自己一個人,也能優雅地老去。


90後也已30歲,我們的安全感,從何而來?


6


保險這東西還真是有點反人性。


身體倍棒的人,買什麼保險都可以,但他們都覺得自己不用買;

身體不好的人,什麼保險都想買,但是保險公司卻不賣給他們。


人生在世,其實每一天都在面對不可預知的風險,有沒有保險的區別,只在於風險後果是誰來承擔。


你愛妻,愛子,愛家庭,不愛自己等於零;你有錢,有權,有事業,不備保險將來可能一場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