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開學在即 學子應“收心”為返校熱身

本報記者 劉波報道

春天覆蘇,冬天退場。隨著我國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4月7日,黑龍江、吉林、河南、安徽、福建、江西、海南、廣西、湖南等9省份高三學子同天開學。

除此以外,3月9日至4月初,已有山西、江蘇、雲南、貴州、西藏、四川、陝西、寧夏、新疆、青海、內蒙古等11省區市高三年級已陸續恢復開學。截至目前,我國24省區市(不含港澳臺)已明確高三返校時間;部分省區市的初三年級和其他學段開學時間也已出爐,全國各地陸續迎來開學季。

有序开学在即 学子应“收心”为返校热身

保障校園安全做好雙線銜接

隨著多地相繼確定開學時間,各個學校也在緊鑼密鼓地制定相關計劃,籌備返校後的疫情防控工作,為學子復課保駕護航。

在浙江寧波,所有學校安裝熱成像系統,實施錯時彈性上下學,錯時就餐,對學生寢室進行封閉式管理;在山東淄博,每班容量不超30人,採用間隔房間上課、一人一桌就餐的方式,保持1米以上距離,全力做好校園防疫工作;在江蘇,省教育廳下發《關於做好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學校嚴格執行校園封閉式管理,圖書館、體育館、教學樓、食堂等實行人流量限制,近期還將開展校園和校車安全專項整治,以確保師生身體健康和校園平安穩定。

漫長寒假過後,這一屆特殊的高三學子,懷揣對對知識的渴望和為夢想拼搏的恆心重返校園,做好防護,專心備戰。但據記者瞭解,與之相對的,是我國大部分地區其他學段、年級學生將實行分批錯時開學,具體時間暫未明晰,現階段仍以網上學習課程為主。而自居家學習以來,有的同學焦慮不安、無所適從,有的同學卻能張弛有序、積極作為。

高二學生李敏告訴記者,目前在家學習效率很高,不用強行按老師的節奏走,可以特地找劣勢學科和與不熟悉知識點的相關網課進行學習,聽課的積極性很高,相對學校也更有針對性。在大大提高查漏補缺的效率之餘,也可以讓自己的居家生活變得更加充實。

高級教師王婧認為,相同的環境,每個人選擇的心態和行為不同,決定了學生們居家學習的質量和意義不一樣。由於大部分學生處於青春期,心態尚未成熟,自律和控制能力不強,網課摸魚、作業不碰、在各種線上娛樂的誘惑下,成績逐漸滑坡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高效地自學並不具有普適性。也有很多同學在荒廢時間後,雖能下定決心進行改正,卻往往是“三分鐘熱度”,結果又是渾渾噩噩地度過了一天,很可能會導致後期返校很嚴重的兩極分化。

日前,北京市教委發佈《關於做好2020年春季學期中小學課程教學工作的通知》,旨在結合實際線上、線下教學優勢互補、科學銜接、有序實施課程教學計劃。通知要求,課程安排上要做到三個整合,即整合課程類型、整合跨學科內容、整合學科內容;教學安排要做到四個優化,分別是優化教學管理、優化教學實施、優化教學研究指導和優化考試評價。

王婧指出,這意味著北京市中小學將調整學生居家學習的內容與方式,由前一階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為主,轉變為學校按照本學期課程教學計劃進行線上學科教學為主,集中時間完成學科課程教學任務。助力春季學期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銜接,建立與疫情防控常態化相適應的課程教學機制。

有序开学在即 学子应“收心”为返校热身

科學有效收心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全國春季學期延期開學,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廣大學生在學校和教師的組織、指導下在“雲端”相聚學習。這種新的學習生活與學校環境下的學習生活有明顯不同,中小學生如何儘快適應、能不能適應、怎樣適應新的學習生活,不僅直接關係到學習效果,也成為教育治理和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

由勤入懶易,由懶變勤難。較長時間沉浸在“居家隔離”氛圍中的學生們,不論是線上學習,還是將來返校,若突然進入規律性極強的學習狀態,只怕一時難以適應。有機構調查顯示,約70%的學生會患“假期綜合症”,即出現嗜睡、厭學、焦慮、情緒不穩定、走神、記憶力減退、理解力下降等症狀,是開學後學生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家李成陽認為,隨著開學季的臨近,此時“收心”教育至關重要,需要家長積極引導,科學施教,瞭解分析產生情緒的原因,並給予有針對性的鼓勵和支持,才能使學生儘快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而所謂“收心”,是“疫情期間慢節奏”與“學習生活快節奏”兩種模式切換時,因不適感而帶來的過渡需求。即使沒有收心,開學返校後依然可以很快地被任務驅動,跟著大部隊一起跑起來。但毫無疑問,疫情居家期間有效果的收心,是更有智慧的熱身,是實現“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重要方法。

具體而言,學生可以回顧曾經學過的主要知識內容,做到循序漸進,溫故知新。還可通過提前瀏覽新學期的教材,適當做些預習,更有利於實現新舊知識的順暢銜接。王靖提醒,學生提前預習要適度,不建議提前把新知識都學一遍,這樣容易致使其在正式學習時喪失新鮮感和興趣。

疫情期間,早起是件讓“懶羊羊”們倍感困難的事情。李成陽表示,這段時間,很多孩子會有晚睡晚起的習慣,如不提前調整,那麼學生的精神就很容易不集中,甚至會出現睏倦、散漫等現象。

李成陽認為,從現在起,學生可以逐步調整生物鐘,一天的活動也要儘量向在校的上課安排靠攏。從逐天早醒,到逐步早起,通過有計劃地調整作息,慢慢迴歸到合適的時間段。其次,還應縮短晚上娛樂的時間,在睡覺前,進行15分鐘左右的睡前閱讀,時間一長,“玩心”自然就收回來了。但不建議一次性就把生物鐘提前一兩個小時,這會讓孩子在生理上極為不適。

獨自完成學習任務,難免遇到不懂的難題。對此,王婧指出,我們要感謝不會做的題目,因為每當我們跨越一個困難,學習能力就又提升了一個臺階。遇到不會的知識點,應先充分利用已有的課本、書籍、小資料解決,再通過學習小組和同學們進行溝通,若最後仍搞不定,再諮詢家長或老師。以此為順序,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意志力、學習力和思維能力。

此外,在做題時,還要做到勤思考、善思考。通過複查解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歸納錯題原因,並進行記錄和整理。也不妨將自己想象做老師,如果能夠為自己把錯題講解明白,才是真正掌握了題型的知識點。最後,多找些類似的題目練習,熟能生巧。王婧說道,只要把握契機主動提升自我,讓居家學習生活更加有序、有情、有收穫,進而學會改變學習方式,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將比學習多少知識內容更為重要,也會讓今後的學習道路事半功倍,受益終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