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勢待發---驅逐艦的前世今生

歡迎大家閱讀“小明翻廣州”頭條號,如果你喜歡本文章,還可點擊右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驅逐艦作為各國艦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經常攜帶魚雷和水雷,頻繁進行艦隊警戒、佈雷以及保護補給線的行動,同時裝備掃雷具作為掃雷艦艇使用,甚至可以直接支援兩棲登陸作戰。

驅逐艦實施的首次大規模戰鬥發生在1914年,英、德兩國在赫爾戈蘭灣展開的一場海戰。同年9月5日,德國潛艇"U-21"號擊沉了英國客輪"巡路者"號。17天之後,德國"U-9"號潛艇在北海水域擊沉了3艘英國武裝客輪。從此,驅逐艦又被賦予了一項嶄新的任務:反潛。起初,驅逐艦反潛的主要做法是以艦體直接撞擊潛艇或用炮火將其擊沉。 因為一戰時期的潛艇還無法實現水下攻擊,所以,驅逐艦的反潛戰相當奏效。但隨著潛艇技術突飛猛進的提高,驅逐艦的裝備也有了相應調整。德國發動無限制潛艇戰後,驅逐艦被安裝上了深水炸彈以充當反潛 艦,因此,驅逐艦也成為商船隊的主要護航武器。

蓄勢待發---驅逐艦的前世今生

著名的"平甲板"型四煙囪驅逐艦:"威克斯"級驅逐艦

1916年,英國V級驅逐艦和後續的W級驅逐艦,艦體採用較高幹舷,裝備102毫米火炮以及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917年,美國批准建造111艘"威克斯"級驅逐艦和162艘"克萊姆森"級驅逐艦,使驅逐艦由執行單一任務的小型艦艇演變成艦隊不可缺少的力量。隨著戰爭的發展,驅逐艦已經具備了多用途性,逐漸向大型化方向轉變,其所裝備的武器也更強。

蓄勢待發---驅逐艦的前世今生

日本"吹雪"級"叢雲"號驅逐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大部分國家都中止了海軍武器建造計劃,只有意大利和日本仍在執行戰時擴軍方案。因此,除這兩個國家以外,世界各國海軍在二戰中使用的驅逐艦大部分均為一戰結束後建造的。1922年,美、英、法、意、日5國海軍簽訂了《五國條約》,對航空母艦、戰列艦及重型巡洋艦的噸位和數量進行了限制,從而為驅逐艦的發展提供了時機,導致它越造越大,航速越來越快。這時的驅逐艦, 標準排水量為1500噸以上,裝備120-130毫米口徑火炮、533-610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

法國在一戰結束後繳獲了德國的"S-113"型驅逐艦,很受啟發,建造了一系列"超級驅逐艦"。他們的"美洲虎"級驅逐艦以及後續建造的"空想"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甚至達到2500噸,通常被稱為"反驅逐艦驅逐艦"。20 世紀30年代末,法國又建造了"莫加多爾"號驅逐艦。該艦排水量超過4000噸,裝有8門140毫米口徑大炮,火力超過英國同時期建造的"阿雷蘇薩"級輕型巡洋艦。因此,美、英兩國將法國驅逐艦稱為輕型巡洋艦。

蓄勢待發---驅逐艦的前世今生

"Z"級驅逐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海軍的驅逐艦總稱,分辨方式以年份作為區別。俗稱"Z"級的"Z"指德語的驅逐艦(Zerstrer)。圖為"Z"級1936A型。

隨著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到期,各國海軍開始建造比以前更大、裝備更強的驅逐艦,排水量接近或超過2000噸。英國的"部族"級、美國的"本森"級、日本的"陽炎"級、德國的"Z"級驅逐艦是這一時期驅逐艦的典型代表。根據戰爭需要,驅逐艦上增加了很多新型武器裝備,需要更多的水手來操作。尤其是當它裝備了深水炸彈或 聲吶後,更具備了極有力的反潛手段。一些海軍武器設計師認識到,在反潛戰中,驅逐艦的高速度並沒有什麼作用,於是,他們就對其進行了優化改造,稍稍降低航速,卻極大增加了航程,使它更適於執行遠洋長途護航任務。雖然擔負的任務日益廣泛,但是集群攻擊仍然是這些以魚雷、火炮為主要武器的驅逐艦的主要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