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綸不算頂峰詩人,但也有名,其《晚次鄂州》反映了亂時人的心態

唐代詩人群是一個群星燦爛的群體,頂峰中的頂峰自然是李杜,最耀眼、也最具巨範形象。而盧綸,他在唐代的詩人當中雖然不算頂峰的詩人,但也是很有名的詩人。他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寫過一些氣勢剛健的邊塞詩和描寫自然風光的景物詩,在中唐算是突出的一位。此外,還應知道,詩人本人是河中蒲縣人是個典型的北方漢子,並不是個純粹的南方人。至於他為什麼跑到長江的行船上,這裡有一個資料註釋,說是“作於安史之亂前期”,多少說明詩人不是為了遊玩,而是流浪以躲避戰亂,或者做其他與戰爭有關的事。《晚次鄂州》詩,反映了亂時人的心態。現在我們一起來解讀這首詩。

盧綸不算頂峰詩人,但也有名,其《晚次鄂州》反映了亂時人的心態

盧綸

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首聯既是即景所見,又是心情之顯。“雲開遠見漢陽城”,雲開,雲層散開,江天晴朗;見,當指遠望的結果,遠見,遠遠地看見,似乎說明站位地與目及地之間的距離不小,但實際上,目力所及極為有限又說明鄂州和漢陽兩地相距很近。“猶是孤帆一日程”,猶,還的意思;孤帆,指詩人所在的航船;一日程,指以一日來衡量,就是航船沿江而上,從哪州至漢陽須要花費一天的時間。這當然是說明行程雖短,但逆流而上,還要費時費力。

盧綸不算頂峰詩人,但也有名,其《晚次鄂州》反映了亂時人的心態

再統理一下。這兩聯,前半聯寫雲開天晴,能夠望及漢陽城,說明詩人的心情大好;後半聯是估計行程,能夠用肉眼看見漢陽城,說明路程很近;但短短的行程居然還要費去一日的時間才能及達,一方面因為逆流而上,另一方面也因為江況複雜,比如暗礁、漩渦、暗流等。此外,還有可能是因為戰事蔓延,社會動盪,江事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所以,行船不能太快,而商旅可能急迫、難耐,但仍然要冷靜地處理好每一件可能帶來危險的突發事件。再說,“孤帆”一詞,雖然是指涉所乘的行船,但似乎更具感情色彩而指涉詩人自身,言其天涯苦旅,以及此次行程的孤單。江流回旋,江面浩闊,一隻行船緩慢地逆流而上,它不能隨意地停靠在任何一個較小的碼頭,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也就是說,它要避開一個個可能的危險。如此,則它顯得何其艱難和吃力,也顯得何其單薄而渺小所謂渺小,乃因孤舟比之於浩闊的江面而已。

盧綸不算頂峰詩人,但也有名,其《晚次鄂州》反映了亂時人的心態

開首這兩句,一“放”一“收”,一“欣喜”一“戚”,“開”是為了襯“收”,“欣喜”自然反襯“憂戚”。行旅之艱難、詩人心情之孤悽,都在這些字裡行間。次聯“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這兩句極不好理解。簡要地說,它們兼寫白日回憶與夜晚舟泊鄂州的情形,可謂正式點題。從詩題“晚次鄂州”看,前半聯“晝眠”等語當是詩人回憶白天行船裡所見的情形,風平浪靜,行商們白晝倒臥而睡。當然,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白天睡覺”是一種極為反常的現象,不過似乎也好解釋,概因風平浪靜云云等;也可能還因為首句“雲開遠見”等,好像這一段時間以來,江面迷濛愁雲籠罩,行船充滿了種種風險和驚擾,而今天,終於“風平浪靜”—既指物理意義上江面的風浪止息,又暗指沿江水域沒有受到種種意外力量的襲擾和破壞,於是,被日夜的驚擾所苦的行商、旅客們,現在終於可以白日裡安然入睡。加之天晴雲散,該是何等快慰人心的事!

盧綸不算頂峰詩人,但也有名,其《晚次鄂州》反映了亂時人的心態

還有,長江何時風平浪靜過,其實不是真的因為“浪靜”,而是因為風浪相對較小而已,於是在這樣一個風浪間歇裡,往來江上、見慣了風浪性情的商賈們抓緊時間,在一個短暫的間歇裡快速入眠。而這一現象,對於可能是初次坐上江船的來自北方的詩人來說,產生了強烈的印象,充滿了不少的新奇之感。而到夜晚的當口,即使行船停泊於鄂州州治所在,商旅們仍然小心謹慎,不敢胡亂上岸,去仍然人煙阜盛、十萬燈火的去處,大家依舊待在船上。自然,對於兇險的長江來說,晚上的孤舟停泊在港無疑是一項明智的選擇,即使旅心如何迫切,即使鄂州至於漢陽如何鄰近,一切都要按計劃進行,切不可粗魯莽撞。現在在鄂州停泊並進行“整修”,就慢慢地靜等時間吧。而這一路逆流而上,多少個晚上風浪險象環生,令人無法入睡,也不能放鬆警惕後半聯“舟人夜語覺潮生”就寫出了此種情狀。

盧綸不算頂峰詩人,但也有名,其《晚次鄂州》反映了亂時人的心態

現在,這一葉孤舟停泊在鄂州的一處港灣因為夜裡的情形更加複雜,所以船伕們不能三心二意,他們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並注意最新信息的交流和暢通。果然,不一會兒,就聽見船伕們在急快地交流著,大概是相互提醒,感覺夜半的“江潮”就要漲起來了。“江潮”這個詞彙,也同前面“風平浪靜”一樣,兼有自然和社會的含義。對於唐朝地方政府來說,當安史之亂給整個社會以巨大的衝擊時,社會肌體裡原來藏有的不少隱暗的勢力,這時候也都紛紛露頭,他們常常出沒於一些小洲,縱橫於某些湖汊,特別是那些急流波濤的風險江段,以及萑(huan)葦連片的湖蕩,寇竊時作,打劫剪徑,常常給國計民生以巨大的破壞。而在詩人這條小船上,“民生”等物資,似乎一下子感受到了被“關照”的驚擾。

盧綸不算頂峰詩人,但也有名,其《晚次鄂州》反映了亂時人的心態

需要說明的是,無論是夜晚還是白天,詩人都無法入眠,而夜晚,他更是不能成寐。在如此晝夜循環裡,他日夜不寧,思緒紛亂。一個北方的漢子,這種江上的旅行,可能是他此前所未曾經歷的,儘管江上的生活極為顛簸、乏味,但對於他來說,仍然有一絲新鮮在其中。當然,這種新鮮很快會被日夜的顛倒所毀滅。旅途的實況,有平穩的行程,也有顛簸的水段,還有危險的江況,凡此種種,很多時候其實並不舒服。晚上本來該睡覺但不能睡去,白天本來不該睡覺,但又要趕緊睡覺。這究竟是一個何等糟糕的處境!而這,似乎也解釋了開首的“孤帆一日程”:從鄂州到漢陽的整個行程,雖然路途並不遙遠,但是航行仍然充滿了艱難。日夜錯亂,一切都是顛倒,有如倒時差,因生物鐘被打亂而顯現出極為難受的情狀。

盧綸不算頂峰詩人,但也有名,其《晚次鄂州》反映了亂時人的心態

詩歌的第三聯有一個質的變化,就是詩人不再含蓄、潛隱,而是直抒胸臆,直接抒發自己強烈的思鄉之情。而這種情感的觸發,在詩作的前兩聯中已經暗含著情因。司馬遷在《屈原列傳》裡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正因為詩人在現實旅途中的艱難、艱險(江水的艱險,還有戰爭的兇險等)和難受的程度遠遠超出一般,故而對於人的原初—天地、父母和家鄉等充滿了強烈的情感呼訴。此外,觸發人的思鄉情感的,除了境遇與心理因素,還有距離因素,以及環境因素。一個人如果遠離故鄉越遠,那麼其心理必然作出強烈反應,產生劇烈的反縮效應,由此“物理距離”的擴大必然帶來“心理距離”的緊縮,於是由空間而不是時間催熟了人的鄉關之思。像這裡,作為一個北方人,因為戰亂,被迫遠離自己的家鄉,現在又趕赴更加遙遠的三湘地區,於是產生“萬里歸心”和“三湘愁”而這裡所說的環境因素,“(逢)秋色”和“(對月明”,都對詩人情感的催發起到觸媒的作用。

盧綸不算頂峰詩人,但也有名,其《晚次鄂州》反映了亂時人的心態

先說“秋色”,秋天本來就是個感傷的季節,萬物蕭疏,樹葉紛落,人類此時看視事物正在消逝的過程,因而都會不自覺地產生傷感。一個“逢”字,看似偶然,不期而遇,然而正是它,讓人猝不及防,無法躲避,只好硬著頭皮正對,由此說明了人對秋色的無法言說的宿命。此外,這一“逢”字,也說明了秋之到來,原不在人的情感接受範圍之內,由此暗含了詩人對於節序如流的痛感。是啊,還未曾想,秋天就已經到來了。再說“明月”,明明如月,以其巨大的輝光,投射到人間;耿耿如晝,它會撩撥人的情絲,觸動人的敏感的心絃,或懷人或思鄉,也讓人難以入眠。一個“對”字,說明人類無法迴避,只有正視,或者硬著頭皮應對。月亮高高在上,它照亮了黑暗,打破了夜的慣常秩序,讓人的心靈世界無法遮攔,它以讓人不適應來顯示其獨特的稟賦與個性。所以明月下,它會撩撥人,會給人以壓力,還會讓人產生不適感,於是產生心亂如麻、煩躁不安等心緒。

盧綸不算頂峰詩人,但也有名,其《晚次鄂州》反映了亂時人的心態

我們再看,詩人還在鄂州晚停,作暫時的逗留,所謂“三湘愁鬂逢秋色”,其實還是未到之地的未見之景,純粹是詩人對於不久之後才能到來情景的想象,這正與前面的“晝眠”生活的回憶是相對應的,顯示了詩人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艱難、擔憂、愁苦,以及煩惱重重,也顯示了他對時間的敏感和對人生的擔憂。至於“萬里歸心對月明”,則是承接詩作第四句“舟人夜語”,以及第一句“雲開遠見”,是寫眼前之景。正因為天氣晴好,遂有萬里明月。有了它,則又增加一重擔憂、愁苦,以及煩惱等。另外,在寫作觸點上,或許正因為詩人夜不成寐,起嘆徘徊,又見明月讓人紛亂,於是又想到未來之地三湘的社會生活情形。“憂思令人老”,尤其是其“愁鬢”“(逢)秋色”所給人意緒上的強烈的反應。最後兩句是詩人濃深的擔心。“舊業已隨征戰盡”,舊業,過去的事業,以前有很多的夢,但緊隨整個國家集全體之力來應付這一場征戰,一切都將遭遇譭棄。

盧綸不算頂峰詩人,但也有名,其《晚次鄂州》反映了亂時人的心態

凡是享受過盛唐繁盛的人,再經受這一落千丈的當下生活,兩廂對比,什麼都再清楚不過了。“更堪江上鼓鼙聲”,更堪,更何堪、又哪堪;鼓鼙,軍鼓,讓想到白居易詩歌裡“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哪裡受得了江上的軍鼓再度響起呢?到處都在打仗,到處都在動亂——這讓人如何承受!總之,這首詩歌抒發的內容:首先是思歸或思鄉其次是傷老、愁國以及厭戰歸思,是人的本能情感的觸動;而傷老等方面,則是人基於現實而對未來的判斷與情感表達。

《晚次鄂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