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

1890年3月20日,年輕的德皇威廉二世批准了俾斯麥的辭呈,一代“鐵血首相”就此下課。那一刻,俾斯麥看似悲情,卻終得解脫,大崩盤的前夜,他套現離場,以一位偉大操盤手的形象載入史冊。

01 先天不足的新生帝國

在局外人看來,1871年1月18日的凡爾賽鏡廳,俾斯麥步入了人生巔峰時刻。一場典禮過後,威廉一世成為統一的德意志帝國開國之君,俾斯麥也榮升帝國首相之職。

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德意志第二帝國開國大典

但君臣二人都清楚,故事才剛剛開始,心情都是惴惴不安,一點也不輕鬆。就在加冕前幾天,他倆還因為皇帝稱號的問題意見不一,大吵一架,皇帝屈從了俾斯麥,但一怒之下,在慶典上別說敬酒,就連話也沒跟首相說一句。

這也難怪——

前方,與法國的戰爭仍在繼續,槍炮聲仍歷歷在耳;

後方,是一個由22個邦國和3個自由市組成的嶄新的聯邦制國家,後世歷史學家評價它是“一座尚未完工的建築物”,“一場軍事勝利的副產品……還有許多有關粘合的巨大任務有待完成。”

更致命的是,新興的帝國先天不足,用俾斯麥的自己的話來講:

德意志帝國處於中心和無屏障的地理位置,國防線伸向四面八方,反德聯盟很容易形成。

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歐洲五強的大體位置

確實,從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18世紀的“七年戰爭”,直到一戰、二戰,德意志人被圍毆的次數,還真是不少。如今,嶄新的德意志帝國拔地而起,打破了原有的歐洲勢力均衡,而俾斯麥就像一個站在蹺蹺板中央的頑童,必須連續做出幾個高難度動作,才能重新踩準平衡。

這個局怎麼破?

大原則其實只有一個,仍引俾斯麥的原話來說就是:

在歐洲這個棋盤上……我國政府一切政治都可以簡化成以下公式:

只要世界的命運取決於五個強權(英、法、俄、德、奧匈)之間的脆弱平衡,設法加入一個三方同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防止他國結盟。”

五選三?

是的。但真正的選項並不多:

歐洲五強裡,英國因為“光榮孤立”,從不參與任何盟約,只會搞離岸平衡;法國與德國是零和博弈,矛盾不可調和。剩下的組合,只能是德國、俄羅斯和奧匈帝國。

但俄奧都要向巴爾幹地區擴張,彼此激烈爭鬥,不共戴天。

俾斯麥應當如何走起呢?

02 亂世歐洲的“老孃舅”

作為政治家來說,1878年的柏林會議,才是俾斯麥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

當年6月,為更好地協調列強在巴爾幹的利益,英法俄德奧五大國,連同土耳其、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巴爾幹國家,伊朗等相關國家,齊集柏林舉行會議,俾斯麥擔任大會主席。他以蝴蝶穿花般的姿態,往來奔走,謀定了各國在巴爾幹利益的重新分配。

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1878年柏林會議

這樣的會議,6年後又來了一次。包括美國,歐洲五大國,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等,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15個國家,再次來到柏林,商議瓜分非洲的問題。俾斯麥理所當然成為大會主持人。

如果說,1878年柏林會議如同今天的“G7”峰會,那麼1884年的那一次,就是規模更大、影響力更強的“G20”。一時間,柏林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中心,俾斯麥站在C位聚光燈下,自謂為“忠實的掮客(經紀人)”,春風得意、左右逢源。而德國,則變身為中國人口中的“老孃舅”,安心做一個調解員,既獲得了國家安全,又贏得了國際尊重

老孃舅?

沒錯。

中國人常講“孃親舅大”,在很多地區,舅舅就是公正公平的象徵,兄弟們分家或者鬧矛盾,必須請舅舅到場調解、主持。原因嘛,首先是實力,舅舅是母親的孃家依靠,更是外甥們的近親長輩;第二是無利害衝突,作為舅舅,一般不會沾染侵吞外甥們的權益。

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兄弟分家

——這也是俾斯麥外交策略的核心。

德國不缺實力,日後兩次世界大戰都與全世界為敵。俾斯麥的高明,在於對實力始終如一的高度自我節制,只專注於歐洲事務,悶聲發大財就好。他多次聲明,德國在巴爾幹毫無利益可言,也特意對當時的非洲問題專家說:

您的非洲地圖的確很美,可是我的非洲地圖在歐洲。

這裡是俄國,這裡是法國,而我們在當中,這就是我的非洲地圖。

因此,俄國和奧匈在巴爾幹打得烏眼青,卻都來找德國尋求支持。

沙皇曾問德國,如果奧俄開戰,德國是否保持中立;奧匈首相安德拉西也熱切要求,建立德奧同盟以反對俄國。俾斯麥答覆俄國說,任何一方被擊敗或受到威脅,均不符合德國的利益;同樣,他明確告知安德拉西,全力維護奧匈帝國的完整,但不支持它在巴爾幹和俄國搞對抗。

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歐陸三皇同盟:奧皇弗蘭茨一世(左)、德皇威廉一世(中)、沙皇尼古拉二世

德國就這樣拉著這兄弟倆,在1873、1881年,兩次達成“三皇同盟”。兩個吊膀子的老冤家,戲劇性的被德國拉成了一夥。

03 錯綜複雜的大聯盟

當年的俾斯麥,就像一個派對狂人,除了“三皇同盟”之外,還苦心營造了德國、奧匈、意大利的“三國同盟”,德國、奧匈、羅馬尼亞的“巴爾幹三國同盟”;促成了奧匈、意大利、英國的兩次“地中海協議”,奧匈與塞爾維亞的“奧塞同盟”……大半個歐洲都被他拉扯進一個複雜的聯盟體系內。

但眾所眾知,這個聯盟體系最終還是解體了,那俾斯麥究竟錯在哪兒呢?

俾斯麥沒有錯,他只是一個妙手醫生,面對絕症,儘量拖延,卻無法根治。德國的外交,有個繞不開的死穴:法國。仔細看上述的大小同盟,都沒有歐洲五強的法國參與,一個個都是針對或者排斥法國的小圈子。

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俾斯麥後期的歐洲

普法戰爭後,德法就成為生死仇敵,彼此都欲滅之而後快。1875年,俾斯麥曾嘗試再次打擊法國,但在列強的制衡反對下,未能成行。偏偏德國的地緣政治環境又如此惡劣,孤立並打擊法國,防止法國拉幫結派,構建對德戰略包圍,就成為德國外交的根本選項,沒有之一。

一個國家的外交方針僵化至此,那麼任何外國,都可以用這個死穴,來要挾或求助於它。招式再花哨,俾斯麥也是在帶著鐐銬跳舞,戰略上容錯空間極小,幾乎無彈性可言。在他的生涯後期,“外甥”們各懷鬼胎,整個大陸聯盟體系,其實已到了崩潰的邊緣——

  • 巴爾幹各國,本就間於齊楚,沙俄欺負的緊時,就來和奧匈及其背後的德國結盟,但如果奧匈欺負的緊了,馬上就倒向沙俄。
  • 意大利,則更以牆頭草著稱,當年抱法國大腿打奧地利,又抱普魯士大腿打法國,和誰都能當兄弟,也都能翻臉。日後一戰爆發,意大利果然臨陣叛逃,跳出三國同盟,抱了協約國大腿。
  • 還有最親密的“日耳曼兄弟”奧匈,人家是一心只掃巴爾幹,哪管他人法蘭西。

數了一圈,整個聯盟體系的最核心,就是德俄關係。但無奈,對兩國來說,對方都是帶刺的玫瑰,既有芬芳又有棘刺,可以牽手、無法擁抱。

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曾說:

德俄兩國如能緊密聯合,可使一切事物秩序井然……可以共同主宰全世界。

但要命的是,他還有後半句:

不幸的是,奧地利阻礙了我們兩國合作。

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

對德國來說,既然在西線和法國必有一戰,那在東線,就必須跟俄國搞好關係。但彼時的俄國,正在東地中海和亞洲殖民地,與英國展開全面對抗。

俾斯麥又不敢和俄國走得太近,不然很可能受牽連,被俄國捲入與英國的矛盾,得罪海外大佬。

……

用今天的話來說,俾斯麥上輩子一定是一道數學題——我太難了!

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但這還不是最難的!

最難的在德國國內。

人性總是如此,落魄時,巴不得做個“安靜的美男子”,一旦有錢有勢了,就會高呼“金鱗本非池中物”。經過那麼多年韜光養晦,德國國內是什麼狀況呢?

04 俾斯麥體系的最終破產

列寧指出: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

統一後的德國,經濟高速增長,國家綜合實力大幅增強,而生產能力越大,就越需要尋找新的原料產地、商品傾銷市場和資本投放地,就越迫切需要衝出德國、走向世界。俾斯麥固守歐洲自保的“大陸政策”,就越來越像牢籠,而不是避難所。

從1872年立國之初起算,放在一個大尺度來看:

  • 到1910年,德國進口原料價值為16130萬馬克,增長近30倍;
  • 到1913年,德國佔世界貿易額的比重,已達12.6%,高居世界第二,與第一的英國,差距也大幅縮小,僅以對土耳其的出口為例,1893年就比1880年增長了7倍;
  • 到一戰前夕,德國對外輸出的資本總額已達230多億馬克,而國外市場也消化了本國全部工業品的大約1/4。
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當年德國首創世界最先進的懸掛式列車

這些數據並不抽象,而是直接與民眾的福利和工作機會相關聯。一時間,“趕英超美”打破舊秩序,強勢對外擴張,成為德國的主流民意。德國通用電氣董事會瓦爾特·拉特瑙的話,就很有代表性:

我們時代的最大不公平在於,這個地球上最有經濟才能的民族,具有最堅強的思想、最強大的組織力的民族,卻不能對世界起支配作用,承擔責任。

種種跡象表明:俾斯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1887年,俾斯麥費勁千辛萬苦同俄國簽訂了一項密約,保證德國在與他國作戰時,俄方保守友好中立,這就是後世所謂的“再保險條約”。但就在這一年,受兩國貿易摩擦的影響,德國資產階級拒絕向俄國提供貸款,法國趁機將大量資本投向俄國,從此俄國在經濟上越來越依賴法國,雙方邁開了結盟的第一步。

1888年6月,時年29歲,心浮氣盛的威廉二世成為德國皇帝,雄心勃勃要推行“世界政策”,作為前朝老臣的俾斯麥,死硬保守,該當像古董花瓶一樣,被封藏了。1890年2月10日,俄國建議延長“再保險條約”,俾斯麥當然是誠心續約,但在3月20日,就在威廉二世的逼迫下,正式辭職了。繼任的卡普里維內閣拋棄了對俄合約,俄國轉而與法國簽署了《俄法軍事協定》。

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德皇威廉二世

更要命的是,1893年德國為迫使俄國開放德國工業品的進口,悍然對俄發動關稅戰,加之此前德國大幅擴軍咄咄逼人,俄國終於不再猶豫觀望,推動《俄法軍事協定》在1894年正式生效。條約規定:

如果法國遭到來自德國或受德國支持的意大利的進攻,俄國將以全部軍隊進攻德國;

如果俄國遭到德國或受德國支持的奧匈的進攻,法國將以全部軍隊進攻德國。

從此之後直到二戰結束,兩線作戰都成為德國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威廉二世和卡普里維內閣的政策,是企圖和英國交好來改善外交窘境。但狡猾的英國人與俾斯麥打交道都若即若離,又怎麼會上愣頭青威廉二的道呢?正如英國首相索爾斯伯裡在書信中所言:

我不是不去考慮我的德國朋友們坦率的焦慮,但現在就被他們的建議牽著走,這是很不明智的……

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歐洲老祖母: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家庭聚會

1891年7月,威廉二世去英國看姥姥:維多利亞女王,藉機表達了與英國交好的願望。但就連他的母親,德國維多利亞皇太后都清楚:

威廉唯一的想法,就是擁有一支比英國更大更強的艦隊。

——他真的完全瘋了!

由此不難想象,日後德國和英國的決裂,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05 大結局和小教訓

1898年,俾斯麥靜靜地離開了人世。這個倔老頭交代家人,趕緊在自家莊園埋了了事,以此逃避威廉二世給安排的國葬——他到死都不願和小威廉和解。

但不得不說,威廉二世陰差陽錯,在一個最合適的節點,結束了俾斯麥的政治生命,就在俾斯麥深陷中歐死局不能自拔之際,幫助他完成了幸運逃離。

這個死局的無解之處和教訓在於:

  • 首先,法德宿敵的矛盾,俾斯麥通過外交手腕壓制了矛盾,卻始終沒有嘗試解決矛盾。
  • 其次,俾斯麥憑藉個人能力改變了歐洲地圖,卻沒能建構起一套普適的理論和制度,導致後繼無人。繼任首相的卡普里維,就向駐俄大使無奈地說,在續簽再保險條約的問題上,他力不從心,因為他無法像俾斯麥那樣,雜耍般的雙手玩五球(英法俄意奧五國),他只能同時抓住兩隻球。
  • 最後,俾斯麥專注協調政治關係,卻無法解決德國經濟崛起導致的對外擴張訴求,以及因此而蓬勃高漲的民意。一句話,他輸給了人性。
俾斯麥的悲情謝幕:我能雙手玩轉五隻球,卻無法阻止德國深陷泥潭

晚年的俾斯麥

對於某些後發崛起,體量巨大,正身處世界老二的大國來說,德國的經驗和教訓彌足珍貴。

歷史的俾斯麥,曾以他之口,向未來隔空喊話:

偉大的民族在其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都是沉重的集體,這種集體只有謹慎地前進,因為在它們奔向未來不熟悉的道路上,並沒有鋪設平坦的鐵軌。

  • 俾斯麥三部曲,就此完結。前序內容,可參見拙作:

讀了歷史就知道:古今多少事?心寬無大事。

本文作者【齊文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