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了行为

人在地球上生存,需要空气、水和食物来维持和发展;人在社会中生活,需要交流、生儿育女,这都属于人类的需要范畴。

这些条件一旦缺失就会形成不平衡的状态,缺少空气就会憋闷窒息、缺少水就会干渴、缺少交流就会孤独,我们把这种缺失称之为“不平衡状态”,就好比天平,当两端质量不同时是不平衡,就需要不断权衡来实现平衡。

也就是说,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是有对象的,例如空气、水、食物、交流对象及性。


心理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了行为


人除了生理需要外还有社会性需要,例如在餐桌上有人狼吞虎咽、互相争抢,有人客客气气、互相谦让,这就是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明显的状态。

需要是发展的,是永远不会彻底满足的,“饱暖思淫欲”和“仓廪实而知礼节”既说明了需要的发展,也说明了发展的多样性,也从而衍生出更加复杂、复合的需要。


心理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了行为


从需要的产生角度进行分类,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是生理不平衡引起的,如饮食、休息、求偶;社会需要是反应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如求知、成就、交往。社会需要时人所特有的(狼王、头羊、猴王的小范围,称不上是社会,这种需要是建立在生理上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又称之为“获得性需要”。

从需要的对象进行分类,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发展对人的完善和平衡十分重要。


心理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了行为


动机介于需要和行为之间,需要产生了动机,动机决定了行为。

需要是有对象的,若要达到新的平衡,就需要通过行为来获取;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对象进行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心理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内在的,行为是外在的;需要是机体的,动机是心理的。

需要尤其是生理需要,可以通过机体检测进行观察,也可以通过行为来观察;而社会性需要很难通过机体检测观察,更多的采用行为来观察。人类的需要越发展,越难采用生理指标来解读,越需要利用行为来进行观察;动机的观察则无法进行,只能通过外部行为来进行推测。

生理需要一旦失衡,心理活动会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提供驱动,即内驱力;而社会性需要不会引起机体失衡,但是会造成外部失衡,心理活动会为恢复外部失衡提供驱动,即诱因。

动机又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动机让人接近,消极的动机让人远离;例如面对食物,饿和撑是两种不平衡,饿会让人积极的接近并获取食物,撑会让人消极的远离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