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堂”故事背後的權謀心理

“天知,神知,我知, 你知!”,謂之四知,

弘農楊氏,兩漢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的一大傳奇家族。

他們始自西漢丞相楊敞(司馬遷女婿漢昭帝時丞相)。楊敞玄孫楊震東漢光武帝時官居太尉,人送稱號“關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來源於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

“四知堂”故事背後的權謀心理


歷史上第二次大一統的朝代,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著名宰相,越國公楊素,其子楊玄感等,就是弘農楊氏的後人。

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則天之母楊氏,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

這裡要講的是東漢時的楊震,“四知”典故就是來源於他,本是一場行賄的醜聞,卻成就了他清廉的名聲。

“四知堂”故事背後的權謀心理


話說,公元 108 年(東漢永初二年)春,楊震調任東萊太守的時候,路過昌邑,身為命官的楊震,昌邑縣令王密是他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聽得楊震到來,晚上悄悄去拜訪,並帶金十斤作為禮物。雖然東漢時的一斤只相當於今天的250克左右,但金十斤也相當於今天的五斤金,等於好幾根金條了。

王密送這樣的重禮,一是對楊震過去的舉薦表示感謝,二是想請這位老上司以後再多加關照。楊震當場拒絕了這份禮物,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為楊震假裝客氣,便道:“幕夜無知者。”楊震立即生氣了,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帶著禮物,狼狽而回。“四知”乃成為千古美談,其後人以此為堂號。

“四知堂”故事背後的權謀心理


初一看,這不是一個拒絕受賄的美好故事嗎?體現了楊震的清廉和潔身自好,

後來一細想,這件事誰傳出去的?不是隻有兩人知道嗎?

楊震傳出去的嗎?估計是不大可能,作為名士,是不能這樣做的,自己誇自己,聽的人只會鄙視你,而且,你這不是告訴別人,王密行賄嗎?

那就只能是王密已經傳出去的,那王密為什麼要傳呢?無他,拍馬屁。

拍馬屁、行賄,這種事大多數王密做的那樣,直接金錢行賄,這種東西很多人是不屑的,不差你那點東西,也不敢收(不熟悉的人送禮,誰知道你想幹嘛?),這種做法容易碰壁,王密也真的碰壁了。

“四知堂”故事背後的權謀心理


於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名士注重清名,把名聲看得比命都重要,他們要的是名聲,送錢當然不收了。

王密就把這件事傳出去,雖然有損自己的名聲,但能成就“恩師”的名聲啊,拍馬屁拍對了。

很多人會說,這樣說出去,不是代表已經行賄了嗎?不怕被抓麼?

當然不怕了,楊震是什麼人?當朝太尉,未必保不住一個縣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