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01

“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

好久沒有吃蘋果了,今天在街上路過一個水果攤點時看見擺著的蘋果挺誘人的,沒多說便和攤點老闆買了5斤拿回家品嚐。

回到家後,看見女兒姑姑帶著她的小孩來外婆家做客,見有客人來我連忙拿著剛買回來的蘋果去水龍頭洗乾淨,從洗乾淨的幾個蘋果中專門挑選了一個比較大的給妹妹的小孩,女兒見我從幾個蘋果中專門挑選較大的給表妹,她大聲的對我說:“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我沒有理會女兒,不顧女兒反對堅持將大的蘋果拿給了妹妹的小孩。此時,女兒竟然哭了起來。見狀,我便認認真真地和女兒論起道理來。

“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首先,姑姑帶表妹來我們家,不管是姑姑還是表妹她倆都是我們家的客人,我們必須以禮相待。

其次,你是表姐,表妹比你小你應該懂得謙虛、謙讓她,應該主動讓出大的蘋果給表妹才對,才顯得你當表姐的大方與禮貌,更顯得你當表姐的懂事。

再次,姑姑和表妹在農村生活不像我們在縣城那麼容易買得到蘋果,且她們也不經常來我們家,我們應該盡禮儀之道。

女兒聽我這樣對她“訓斥”後,似乎察覺語氣之嚴厲,便對我說道:“爸爸,我錯了。就按照你所說的,給那個大的蘋果表妹,我挑個小的好了。”

通過向女兒講道理,見女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做出正確的選擇,懂得了謙虛、謙讓後,我朝女兒豎起了大拇指表揚了她,並對她說:“這樣的榜樣豎得好。”女兒見我這樣誇她,她朝我笑了。

說到謙虛、謙讓,這裡不得不提古代孔融讓梨的典故:

中國千百年來流傳了一個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虛、謙讓。這個故事發生在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身上,故事的主人翁孔融4歲時就很懂得了禮節,謙虛、謙讓這一傳統美德在他身上就體現得淋漓盡致。某天,他家來了一位客人還帶來了很多梨子,媽媽讓孔融把洗乾淨的梨子分給哥哥和弟弟,他便將大的梨子分給了哥哥和弟弟,自己卻挑了一個小的。他說到:“因為我年紀小,應該挑個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媽媽對孔融懂得這樣想和這樣做感到十分欣慰,便追問孔融:“弟弟不是比你小嗎?”孔融卻這樣回答:“我大過弟弟,應該謙讓他,大的梨子應該留給弟弟。”就這樣孔融讓梨的故事迅速在當地傳開了,並且一直流傳至今成為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典型例子。

“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02

怎麼理解謙虛、謙讓?

“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這句話雖然是從一位小孩口中說出,但是這一句話聽起來讓我感覺到親情之間有著一種隔閡。妹妹帶著她的小孩來做客本來就是親情維繫的最好體現。可女兒說出這麼一句話讓我隱約感覺到有些冷漠,感覺到有些心寒。

孩子教育無小事,不能因為孩子小而忽略對孩子進行謙虛、謙讓禮儀的教育,恰恰相反更應該從小就著手抓好這方面的教育,讓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道德教育得到傳承併發揚光大

那麼,應該怎麼去理解謙虛、謙讓呢?謙虛指虛心,不誇大自己的能力或價值;沒有虛誇或自負,不魯莽或不一意孤行。還指當一個人有信心地做出決定或採取行動之前,能夠主動向他人請教或徵求意見的習慣。

謙讓,名詞解釋為謙虛地禮讓或退讓。謙讓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能做到謙讓則表示這位人很有禮貌。謙讓一詞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論》:“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

“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03

謙虛、謙讓從古至今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有孔融讓梨,除了孔融讓梨能體現謙虛、謙讓以外,在春秋時期,偉大教育家孔子與自己的學生周遊諸國去宣傳政治主張。某天,孔子與自己的學生們駕車來到了晉國。看見一位小孩在路中堆起了碎石瓦片玩耍著,擋住了孔子與學生們前進的道路。這時 孔子說:“小孩子你不能在路中玩耍,堆起的碎石瓦片擋住了我們前進的道路!”此時,這位小孩用手指著地上向孔子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和他的學生們一看,是用碎石瓦片堆起的一座城。 這個時候孩子又說:“你們看是應該堆起的城給車讓出前進的路,還是車給對起了的城讓路呢?”此時,孔子和他的學生們被孩子這一問給問住了。孔子覺得這位小孩說的很有道理也很懂得禮貌,便問這位孩子叫什麼名字多少歲?這位孩子就是項橐,7歲! 孔子和自己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當我的老師啊!”這一故事既能體現項橐有禮貌又能說明孔子與他的學生懂得謙虛、謙讓。

進入現代,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他一生為人也十分謙虛、謙讓,在上個世紀60年代,周總理來到上海考察時與電影演員們會面,在與電影演員們親切交流過程中,就有電影演員同志向他提出建議:“周總理,您給我們寫一本書吧!”

周總理這樣謙虛、謙讓的回答說:“如果讓我寫書,那就寫我自己一生中的錯誤吧,讓活著的人們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從古代孔融、孔子以及現代周總理,在他們身上發生的真實例子,無疑是謙虛、謙讓這一種傳統美德在傳承和發揚著。

“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04

孩子更要懂得謙虛、謙讓。

謙虛、謙讓既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的祖先古人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懂得並做到了謙虛、謙讓,在現代的偉人領袖身上更是將謙虛、謙讓這一傳統美德表現得淋漓盡致。那麼,在當代的我們特別是小孩更要懂得謙虛、謙讓,更要將謙虛、謙讓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承好且發揚光大。那麼,作為正在學知識的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懂得謙虛、謙讓呢?

首先,在待客之道上應該盡地主之誼,懂得謙讓客人。

其次,在處理自己和他人之間的矛盾時,要以和為貴懂得禮貌並且謙虛、謙讓。

再次,在對待利益紛爭時儘量做到謙虛、謙讓給別人。

還有,在為人處事上有道理的時候要饒人要懂得謙虛、謙讓。

另外,在與人相比佔據強勢時,要懂得謙虛、謙讓不要去嘲笑別人。

在如何做到謙虛、謙讓上,名人、偉人們曾經這樣說過:

▲ 高宗憲說過:“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

▲ 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西方現代人際關係教育的奠基人戴爾·卡耐基 在《人性的弱點》一文中提到:林肯說:“一個成大事的人,不能處處與別人計較,浪費自己的時間去和別人爭論,無謂的爭論不僅讓子自己性情有所損害,還會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只要有可能就對人謙虛、謙讓一點,與其跟一隻狗爭路走,不如讓狗先走一步。如果被狗咬一口,你即使把這隻狗打死,也不能只好你的傷口。”

“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05

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既然謙虛、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怎麼讓孩子傳承好和發揚好這一傳統美德?做好一下幾點便可讓謙虛、謙讓這一傳統美德在孩子身上得到傳承與發揚。

① 父母的榜樣引導、教育至關重要。

育兒工作中,父母的榜樣引導、教育對塑造孩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的一舉一動和言行舉止以及行為表現等都給了孩子一種效仿的榜樣。因此,要想孩子學會謙虛、謙讓,作為父母必須要在待客禮儀、妥善處理矛盾糾紛、看待利益分配等方面為孩子樹立起謙虛、謙讓的好榜樣。父母的謙虛、謙讓的好榜樣樹立好了,對於孩子來說會產生一種正確的引導效果,孩子會從父母的榜樣引導、教育中懂得謙虛、謙讓的重要性,從而學會謙虛、謙讓這一傳統美德。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我認為對孩子進行榜樣引導、教育並不需要花費錢財,緊扣如何讓孩子懂得謙虛、謙讓,學會謙虛、謙讓這一目標,平常時父母只要在孩子面前養成為人謙虛、做事謙讓的好習慣,樹立起謙虛、謙讓的好榜樣,以自身的榜樣作用去影響自己的孩子就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受到榜樣引導、教育的薰陶,就會讓孩子慢慢的也具備謙虛、謙讓這一傳統美德。

“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② 讓思想相互之間進行交融,從交融中傳播謙虛、謙讓理念,且傳播謙虛、

謙讓理念必須抓小抓早。

讓思想相互之間進行交融,從交融中傳播謙虛、謙讓理念,且傳播謙虛、謙讓理念必須抓小抓早。因此,結合文章中開頭所說的女兒見到我專門挑選大的蘋果給表妹,而且還說出:“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此話,以及想通過哭的方式進阻止,足以證明女兒是沒有懂得謙虛、謙讓的。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通過這一件事體現出孩子不懂得謙虛、謙讓這一缺點,必須意識到從小就要加強孩子謙虛、謙讓思想的教育,從小就應該向孩子傳播謙虛、謙讓的文化理念,日常生活中應該多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從與孩子交流溝通中讓孩子的思想與父母的思想進行相互之間交融,父母借與孩子交流溝通之機會向孩子傳播謙虛、謙讓思想與理念,從而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引導、教育與薰陶,在加上父母謙虛、謙讓的榜樣影響作用,慢慢的讓孩子也學會謙虛、謙也具備這種傳統美德。

居里夫人教育孩子就很有藝術,她很善於抓緊時間對孩子開展早教工作。比如:在她女兒不到1歲的時候,她就讓女兒進行所謂的“幼兒智力體操”訓練,讓女兒與陌生面孔接觸,帶女兒去公園看綠草、藍天、白雲,讓女兒到水中拍水讓女兒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等到女兒年齡大一點後,她又開始對女兒進行另外一種帶有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訓練,教女兒唱兒歌和講童話給女兒聽;再大一點的時候就讓女兒進行智力訓練和手工製作,如訓練女兒寫字、識別字畫、彈鋼琴,讓女兒自己學會種菜、栽花等等,正是懂得了從小就開始對女兒進行早教訓練,不僅使孩子增長了智力,還培養了孩子的各種能力,更樹立了孩子的自信心,還錘鍊了孩子的性格,也讓孩子具備了良好品德。

“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③ 強化指正教育,從指正教育中教會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日常生活中,針對孩子在待客之道、處理矛盾糾紛、利益紛爭等環節上不懂得謙虛、謙讓,要想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必須抓住這一教育引導的恰當之機,結合孩子在待客之道、處理矛盾糾紛、利益紛爭等環節上不懂得謙虛、謙讓的具體表現,父母應對孩子進行指正教育,從對孩子進行指正教育中讓孩子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認識到改正的必要性、重要性,讓孩子認識到懂得謙虛、謙讓對構建和諧人際、和諧社會的重要性,並積極的向孩子傳播“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謙虛、謙讓思想和理念,從而讓孩子從父母的指正教育中學會謙虛、謙讓。

“爸爸別給大蘋果表妹她小應給小的”—如何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④ 正反實例進行對比教育,在取捨之中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運用正反實例對孩子進行對比教育,讓孩子從對比教育中清醒地認識到學會謙虛、謙讓的重要性,讓孩子在正反實例對比教育中學會取捨,在學會取捨中懂得謙虛、謙讓。因此,父母要有意識的向孩子列舉正反教育實例,從正反的教育實例中讓孩子明白更讓孩子懂得學會謙虛、謙讓對自己的日常生活等方面帶來的益處,從正反實例教育中讓孩子學會取捨,從取捨中讓孩子學會謙虛、謙讓。

正面實例:張峰因走路時太過於匆忙不小心碰撞到林海,張峰主動向林海說了對不起,林海回覆張峰一句沒關係,正是一位懂禮貌一位懂謙虛、謙讓,兩人之間沒有產生矛盾。

反面實例:黃麗與黃梅是兩姐妹,根據平常時妹妹黃梅比較喜歡吃雞腿,一天在吃飯的時候媽媽便將飯桌上的兩隻雞腿都夾給了她,姐姐黃麗見狀便與妹妹爭搶起來,由於兩人不聽媽媽的勸說以及不懂得謙虛、謙讓,在爭搶中把碗給弄掉在地板上,雞腿沒吃到飯也倒在地上了。

通過向孩子列舉正反實例對孩子進行教育,幫助孩子認識到學會謙虛、謙讓對為人處事帶來的益處,既有助於傳播謙虛、謙讓的思想與理念,又可以讓孩子學會取捨學會謙虛、謙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