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害羞,是出現了社交焦慮,父母三步走讓孩子大方自信

文 | 暖寶

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孩子越大越害羞,剛開始學會說話的時候,總是特別喜歡跟人打招呼,顯得很熱情很懂事,人見人愛。等到1歲多以後,語言表達能力也增強了,認識的人也多了,反而見了人不愛打招呼。

孩子越大越害羞,是出現了社交焦慮,父母三步走讓孩子大方自信

橙寶說話還不太利索的時候,見了在小區裡玩的爺爺奶奶,就會用他稚嫩的童聲叫"爺爺、奶奶!"雖然聲音小一點,但是經過提醒也可以提高嗓門叫一聲,惹得一家人誇他大方。

到了1歲半以後,忽然像變了一個人一樣,看到外人,把頭一扭,裝作沒看見。若是叫他跟人打招呼,他就是閉口不言。帶他離開外人,他又開始好奇地欣賞起周圍的事物,還不時評論一番。

跟家長們談起來,也都有類似的苦惱,都以為孩子小的時候這樣很正常,等長大以後就會好了。但是要是不管他,他越大越害羞,見了人都會躲著走,甚至見了老師都會把頭一低、逃過去。小時候還喜歡參加個集體活動,等大了以後更喜歡把自己鎖在家裡,拒絕外出社交。

害怕社交的孩子因為不會惹出麻煩,平時就是家、學校兩點一線,社交機會也不多,所以父母也不會把這事太放在心上,只想著靜待花開就好了。其實,孩子越大越害羞,是因為他出現了社交焦慮,我們應該重視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穩妥幫助孩子改善,讓孩子長大後更大方自信。

孩子越大越害羞,是出現了社交焦慮,父母三步走讓孩子大方自信

什麼是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的概念是由英國精神病學家Marks和Gelde於1966年首次提出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更多學者從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傳播學、教育學等多學科視角研究這一現象。

出現社交焦慮的人在進行交往時,會感到緊張和害怕;在社交場合展示自己時,會感到擔憂和恐懼。因此他們害怕在人多的場合講話,害怕參加集體活動。他們在進行社交活動的時候,會出現適應困難、孤僻、退縮、壓抑等心理障礙,凡事躊躇不前。

如果孩子出現了社交焦慮的問題,容易自卑,常常感到孤獨、寂寞。因為不敢與人交往,表達能力也會變差,會影響到交友、生活和工作。

所以瞭解社交焦慮產生的原因,克服社交焦慮,讓孩子變得自信非常重要。

孩子越大越害羞,是出現了社交焦慮,父母三步走讓孩子大方自信

孩子出現社交焦慮的原因

心理問題

氣質類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氣質類型分為膽汁質、多血汁、黏液質、抑鬱質四種典型類型,還有一些混合型。四種典型氣質類型的人數佔一半稍微多一點,而主要的混合型氣質中以膽汁-多血質為最多,佔12%-21%,多血-黏液質為最少佔3%。

研究發現,膽汁質、多血汁、黏液質的孩子不容易出現社交焦慮,抑鬱質的孩子容易出現社交焦慮,如果孩子屬於抑鬱質類型或者含有抑鬱質的混合型,在社交方面就容易出現障礙。

自我意識萌發

孩子到了2歲左右,自我意識萌發,會比較在意別人的評價。如果他曾經在社交中出現過障礙,就會引發社交焦慮,因為擔心受到批評、糾正,所以寧願不表達,做到自我保護,難以突破心理的防線。

比如孩子跟人打招呼聲音很小,大人就要求他聲音大一點。他把長著鬍子的"叔叔"叫成"爺爺",大人會糾正他。這些經歷都會讓孩子感到不愉快,所以自然想逃避。

孩子越大越害羞,是出現了社交焦慮,父母三步走讓孩子大方自信

生理問題

化學物質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體內有一種被稱為5-羥色胺的化學物質,這種神經傳遞素影響人類的焦慮、沮喪等精神狀態。如果大腦中與5-羥色胺有關的基因相對更短,人就容易羞澀,這是一種遺傳問題,是先天性的。

身體問題

如果身體有缺陷,曾經被人評價過,孩子感到自卑,有羞恥感,每當與人打交道的時候,就特別擔心被人"羞辱"。孩子們童言無忌,可能沒有惡意,但是會利用孩子的生理缺陷給孩子起外號,讓孩子感到難堪,甚至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經常聽到一些孩子用"小胖子"、"小黑子"、"小黃毛"稱呼同學,甚至在同學錄上都會寫上類似的語言。

孩子越大越害羞,是出現了社交焦慮,父母三步走讓孩子大方自信

養育問題

替孩子表達

大人帶孩子外出的時候,如果看到一些自己認識的人,會跟孩子說"叫叔叔"、"叫阿姨"等等,孩子可能還沒反應過來,沒來得及說,大人就開始替孩子說"孩子害羞"云云,孩子已經沒有機會再說了。這樣一次次地代替孩子表達,孩子自然就習慣了不打招呼了。

過度保護

現在每個家庭的孩子的都不多,都是心肝寶貝,保護得密不透風。天熱了怕太陽曬,天冷了怕北風吹。生怕帶孩子外出不完全,所以很少帶孩子外出。孩子接觸的人只有自己的家人,和少數幾個鄰居。沒有機會接觸更多的人,孩子就沒有機會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如果家長再不擅長社交,孩子更是耳濡目染,一脈相承。

關係不和

心理學家發現家庭和睦的孩子,容易出現社交焦慮。如果父母關係不和,經常發生衝突,孩子會感到恐懼、警惕、悲傷,導致情緒失調,情緒不佳的孩子遇到社交問題會退縮。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不夠友善,經常訓斥孩子、漠視孩子,孩子沒有自我的正確感知,成為低自尊的孩子,總是認為自己有缺陷,擴展到認為社交對自己有威脅,故而出現社交焦慮。

孩子越大越害羞,是出現了社交焦慮,父母三步走讓孩子大方自信

穩妥改善孩子的社交焦慮

首先,預防

尊重孩子個性,不勉強

對於抑鬱質類型的孩子,越是強迫他出去社交,他越是感到恐懼,這讓他感到巨大壓力。不妨尊重孩子的個性,不要勉強孩子。

第一步,給孩子挑選合適的社交環境:一般這樣的孩子喜歡安靜的、小的社交環境,就要根據孩子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場所,比如比較安靜的圖書館、做手工的遊樂場所。

第二步,給孩子挑選合適的社交目標:幫孩子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鼓勵孩子和他們交流溝通,因為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有共同的話題,交談比較投機,孩子就不會出現社交焦慮。

第三步,逐步擴大社交範圍:等孩子有了固定的朋友,能夠敞開心扉,變得比之前更開朗的時候,再逐步擴大孩子的社交範圍,讓孩子的社交能力得到歷練。

給孩子時間,耐心等待

對待孩子要有耐心,孩子的反應有時候是慢半拍的,當他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不要指望他做到立刻執行。

比如帶孩子上街,看到一個老人,家長為了自己的面子,就要求孩子叫"爺爺",孩子悶聲不吭,那就耐心地等他一會兒,孩子反應過來就會叫了。

如果孩子打招呼的聲音很小,也不必糾正孩子"大聲點",能叫出口就是勝利。如果想讓孩子以後大聲表達自己,回家好好演練再說。

孩子越大越害羞,是出現了社交焦慮,父母三步走讓孩子大方自信

其次,改善

提高孩子自尊心,悅納自我

孩子因為自己身體的缺陷會缺乏自尊,因為家庭環境不好缺乏自尊,因為家長總是批評孩子也會缺乏自尊,要在這些方面進行改善。

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接納自己的一切,才會讓別人接納你。

有個出名的段子:

一對白人母女上了一輛出租車,司機是黑人。

小姑娘問媽媽:"為什麼司機的臉是黑色的?"

媽媽說:"因為上帝為了創造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啊。"

下車時司機沒有收錢,並對那個媽媽說:"如果當年我媽媽也是這麼回答我的話,我絕不會是現在這樣。"

如果用這種向前看的方式和孩子對話,孩子就會欣然接受自己面臨的一切,擁有深深的幸福感。

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和保持和睦,給孩子提供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持鼓勵和欣賞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問題,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而不是發洩情緒為目的,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有自尊,不會害怕社交。

孩子越大越害羞,是出現了社交焦慮,父母三步走讓孩子大方自信

幫助孩子練習

孩子初次踏入社會,還不懂如何和人交往,會因此而害怕。父母要幫助孩子在家做好模擬練習,消除內心的恐懼。

和孩子做角色扮演的遊戲,一個當路人,一個當孩子,見面之後用標準的語言互相問好,進行角色互換,反覆練習。

在家搭建一個臨時的"小舞臺",讓孩子站在上面,面對爸爸和媽媽,講故事、唱歌、介紹自己都可以。如果能邀請到更多的人參與,效果會更好。

孩子有了一定的體驗之後,再到真正的社交場合,就能夠發揮得更好。

最後,糾正

元認知干預

第一步,認知輔導

首先,幫助孩子理解社交焦慮是一種消極的條件反射,可以通過放鬆暗示學習法,消除原有的消極情緒反射,塑造積極的情緒反射。

其次,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不管是外向性格還是內向性格,都有自己的優勢,只要做到與人交往時真誠善意就特別好。

最後,讓孩子說出自己感到焦慮時的內心想法,積極回應孩子,承諾做出孩子所期望的事情,比如不再對孩子嘮叨。

孩子越大越害羞,是出現了社交焦慮,父母三步走讓孩子大方自信

第二步,放鬆暗示學習訓練

依據是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喬治·羅扎諾夫的暗示訓練法。

播放輕鬆的音樂,讓孩子放鬆。

讓孩子想象自己的優點會放的更大,想象父母可以更愛自己,想象在路上遇到了老師,很放鬆、很尊敬地和老師打招呼,老師給了讚許的笑容,感受那種受到讚許的愉悅感。

通過這種方法,孩子的消極條件情緒會轉換為積極情緒,開啟積極思維模式。

多聽音樂

神經機制理論認為,音樂對邊緣系統和下丘腦有影響作用,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改變、兒茶酚胺分泌減少,調節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因而調節人的心理反應。

所以,可以通過聽音樂的方式糾正社交焦慮,多聽一些專門緩解情緒的音樂,在體驗音樂的過程中,分散注意力,釋放內心壓力,消除心理障礙,糾正社交焦慮狀態。

有機會可以學習音樂,參加學校的音樂活動,唱一些慷慨激亢的歌曲,讓自己的情緒不斷宣洩、昇華,不斷自我肯定,穩定情緒,糾正不良狀態,克服社交焦慮。

孩子越大越害羞,是出現了社交焦慮,父母三步走讓孩子大方自信

結語

社交是孩子繞不開的坎兒,雖然有的孩子有先天的因素影響,導致社交焦慮,但是也會通過後天進行改善。

心理學家卡格恩曾對一批兒童進行了為期二十多年的跟蹤調查:當初有羞怯傾向的人,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克服了羞怯的性格,父母的教育方式、社會環境以及機遇,對孩子的性格都會產生影響。

所以,我們要做好預防工作,提前改善,當孩子會出現社交焦慮的時候,我們也不要緊張,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糾正就好了。

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