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永曆通寶背壹分錢中多變的“歷”字

永曆通寶是南明王朝桂王朱由榔政權的鑄幣。其鑄造時間長,錢文古拙,版式品種紛繁,書法多樣。並根據鑄造區域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永曆政權在其直接控制下的廣東,廣西等地區,所鑄造的永曆通寶;


第二種是李定國、孫可望在雲南、貴州地區鑄造的永曆通寶。


第三種是鄭成功政權委託日本長崎鑄造、在閩臺地區流通的永曆通寶。


這次主要講一下李定國、孫可望鑄造的永曆背壹分錢。

永曆三年(1649)李定國、孫可望擁永曆帝正位後,開鑄背有“五釐”、“壹分”的永曆錢。此類錢內外廓均較寬,背面的“五釐”、“壹分”是對銀作價,故該類錢幣被稱為折銀錢。背“壹分”的折銀錢,有大小兩種,直徑3.5-4.5釐米,重10-26克,可謂輕重大小不一。

其中,小“壹分”折銀錢的“歷”字,目前已發現有四種寫法,分別為廠字頭內“

雙木一日”、“雙禾一日”、“雙木一目”、“雙禾一目”四種版別(如圖1和圖2),其中以“雙禾一日”、“雙木一日”這兩種版別較為少見。而大“壹分”折銀錢的“歷”字,則多為“雙禾一日”。


南明永曆通寶背壹分錢中多變的“歷”字

圖(1)

南明永曆通寶背壹分錢中多變的“歷”字

圖(2)

查閱漢語詞典,我們可知,繁體“歷”字的寫法應為歷和曆。


其中,結構為廠,秝,止的歷字,多指代歷史。它表示我們的歷史,是在一個穩固的山石之下,止於農業社會,週而復始。而結構為廠,秝,日的曆字,則多指日曆。它表示以日為單位,記錄我們農耕社會的發展進程。


出現在永曆通寶上的四種“歷”字不同寫法,不僅比字典上多,並超越了前朝歷代的單一性(例如北宋慶曆重寶多為“雙木一日”或“雙禾一日”歷,明朝萬曆通寶多為“雙禾一日”歷),頗具創造性和趣味性,可能是當時不同錢爐所鑄的版別,以便於區分。而今已成永曆錢中一道風景線。


永曆通寶,系亂世的產物,它風格獨特,開創了“滇派”錢幣之先河,後世吳三桂的“利用通寶”、“昭武通寶”、吳世璠的“洪化通寶”等諸錢,都受到明顯影響,可見其影響力之深遠。其多變的書體與文字寫法,有待我們進一步去分析和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