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鐵血宰相韓侂冑,追封岳飛,力主北伐,死後卻被後人視為奸臣

歷史的真實面貌,有時會被黨派的雲霧遮鎖,即使對同一人物或事件,往往由於派別不同,也會生出截然不同的看法與記載。時日一久,孰是孰非,遂成千古之歷史謎案。南宋名臣韓侂冑被《宋史》列為“奸臣”便是一例。

認為韓侂冑是奸臣,把他同南宋時臭名昭著的奸相秦檜、賈似道相提並論,似乎是南宋以來當權者和正史的觀點。

南宋鐵血宰相韓侂冑,追封岳飛,力主北伐,死後卻被後人視為奸臣

翻開《宋史.韓侂冑傳》,通篇都是說他從一得勢,就權慾薰心,獨斷專行,極其鄙夷他的為人和政聲。“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諷刺他自恃擁立宋寧宗即位之功,而極欲弄權;“時時乘間竊弄威福”,唾罵他常常揹著皇上,私自處理政事,擅作威福。

並揭露他欲“立蓋世功名以自固”,不自量力,輕率北伐。為鞏固自己的地位,“以勢利蠱士大夫之心”,拉攏起用辛棄疾等名流。

因此,他常遭到朝廷重臣的彈劾。如朱熹奏其奸,彭龜年請留熹而逐侂胄。以上記載,將韓侂冑奸佞專權,人神共怒的狀況,敘述得淋漓盡致。

南宋鐵血宰相韓侂冑,追封岳飛,力主北伐,死後卻被後人視為奸臣

不過,認為韓侂冑是志在恢復的抗戰派的,還是大有人在。有近代史學家指出,韓侂冑並“不盡如宋史所詆”;說韓侂冑是權奸誤國,“不免門戶道學之見。”著名詞人周密就在《齊東野語》裡提出異議:侂胄“身殞之後,眾惡歸焉;然其間是非,當未盡然。”對韓侂冑是奸佞之說,首舉質疑。

《齊東野語》還記載著:“壽皇(宋孝宗)雄心遠慮,無日不在中原。胄習聞其說。”就是說,韓侂冑在孝宗時,即擁立寧宗之前,就對抗戰大事耳熟能詳,早有收復失地之志。為了抗戰,韓侂冑甚至置生死於度外,什麼都不顧。“啟韓有圖之者,韓猶以一死報國為辭。”

南宋鐵血宰相韓侂冑,追封岳飛,力主北伐,死後卻被後人視為奸臣

其實,在《宋史》裡,根本找不到一星半點能說明韓侂冑是奸臣的史實。這裡既無他投降或阻止抗戰的點滴事例,也無他弄權誤國的些微記錄;倒是有他積極策劃北伐抗金,志在恢復失地,不惜拿出自己的私產二十萬餉軍的記載。為了達到北伐目的,他曾嚴厲打擊那些文恬武嬉,不思收復的投降派。

根據有關史料來看:在韓侂冑當政的十四年裡,他的所作所為,幾乎都為了抗金恢復大業。為了抗戰,他曾經大權獨攬,並把道學斥為偽學,把對抗戰前途持懷疑阻止態度的人定為逆黨,予以無情打擊。也許正是由於他提出的“慶元黨禁”,讓反對派對其恨之入骨,才有了日後對他的攻訐。

南宋鐵血宰相韓侂冑,追封岳飛,力主北伐,死後卻被後人視為奸臣

但是,當韓侂胃決定北伐抗金時,便寬容地取消了黨禁,目的是要團結他們一致對敵。可惜的是,就在這一關鍵時刻,南宋內部出了叛徒和漢奸,反對派也乘機刁難掣肘,再加上南宋朝廷本身政治上積弊太深,軍事上輕敵冒進,以致北伐失敗了。

韓侂冑最終也被政敵陰謀殺害了。他“以一死報國”的誓言,果然言中了。投降派心狠手辣,甚至還開棺斷首,把他的頭送給金人洩憤,以此乞和,求得保持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局面。

韓侂冑就這樣被後來掌權的反對派攻訐成了與奸相秦檜並列的“奸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