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歷史朝代趣事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本期主要講述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昭君出塞

蘇武牧羊

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蘇武”西漢時期的一個大臣。成語多比喻人寧死不屈,有氣節。

該成語最初出自《漢書.蘇武傳》,其原文如下: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

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這個成語典故講的是漢武帝時期,一個叫做蘇武的漢朝使臣被匈奴單于拘押十九年的故事。

蘇武是武帝時期著名將領蘇健的兒子,也是漢朝代郡的太守。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單于即位,並打算與漢朝修好關係,於是便將與匈奴和親的大漢尊稱為丈人。

漢武帝對匈奴的這個稱呼很是滿意,便安排代郡太守蘇武與一百多名隨從帶領財物前去匈奴犒賞安撫他們。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

可是,當他們完成使命正準備從匈奴回國時,匈奴上層的統治者發生了內亂,一個新的政權又起來了,這個新單于根本就不把漢朝放在眼裡。

於是,他就把蘇武與其餘一百多名使者都囚禁了起來。

新單于先是讓衛律向蘇武遊說,讓他背叛漢朝臣服於匈奴,並許以高官厚祿,但蘇武都不為所動。

單于一怒之下就把他給囚禁在地窖裡,也不給他任何食物與衣物,以打算消磨蘇武的意志,讓他臣服匈奴。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

即便如此,蘇武也是寧死不屈,他餓了就嚼身上的羊皮襖,渴了就喝滲進來的雪水,冷了就蜷縮在角落以保存體溫。

過了一段時間,匈奴單于見他還是不肯屈服,反而非常敬佩起他的氣節。

但單于也不打算讓他回去,於是便找個藉口讓蘇武去北海(即現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清康熙被分出去”)牧羊,並承諾等他放的羊都生小羊羔了就放他回大漢。

當蘇武在北海牧羊時才發現,原來這全是一群公羊,要想讓公羊生羊羔根本不可能。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

可是,要讓他一個人在遠離祖國,又渺無人煙的地方回去,也幾乎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於是他就只能在這裡繼續放養。

這一流放北海就是19年。等到漢昭帝繼位,之前的匈奴單于也去世了,新的單于上臺,漢匈兩國關係又重新修好。

漢昭帝便派使者向新單于提出讓蘇武、常惠等使臣回國的事情,但是新單于擔心漢朝皇帝怪罪,就故意欺騙使者說他們都已經去世了。

直到第二年漢朝使者又一次出使匈奴時,常慧買通了匈奴人才得以與漢使者見面,真相才大白於天下。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

於是使者嚴厲的指責匈奴單于說:我們皇帝在大雁的腳上看到了一塊蘇武寫的書信,他告訴皇帝自己就在北海放羊,為什麼你要欺騙我們說他死掉了呢?

單于見瞞不過,連聲道歉並承諾一定護送蘇武等使者一同回國。

19年後,蘇武與常慧等漢朝使臣總算回到了自己的國家,而當初隨他們一同前往的一百多人,如今也只剩下了零散的幾個人。

蘇武於40歲被匈奴扣押,直到59歲才被放回,回來時已經是滿頭白髮的老人,漢朝人民也因為他高尚的氣節而紛紛稱讚,後漢宣帝更封其為關內侯。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

昭君出塞

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昭君出塞。“昭君”即位王昭君。成語的意思是說王昭君出塞外,遠嫁匈奴。

該成語最初出自《後漢書·南匈奴傳》,其原文如下:

“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以次當為左賢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昭君出塞

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昭君出塞。這個成語是講在西漢元帝時期,匈奴單于與漢朝修好,王昭君主動請願作為和親對象的故事。

王昭君是南君秭歸人,在她17歲的時候就被選入宮中,但因為不願意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而被皇帝落選。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便歸附漢朝,並遷到長城附近一帶活動。

呼韓邪單于為了表示自己與漢朝永結盟友的誠心,便連續三次拜見漢元帝,並表示願意作為漢朝的女婿,娶一位漢朝公主。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昭君出塞

當時朝廷裡的宮女都不願意嫁到匈奴那麼偏遠的地方去,更別提那些公主們了。

就在這時,一個叫做王昭君的宮女主動請纓,要求作為漢女嫁到匈奴。

元帝知道後,非常的感動,便冊封王昭君為公主並讓她與呼韓邪單于在長安成完親再回去。

呼韓邪單于看到漢朝皇帝給他許配了一個這麼漂亮的公主,十分的高興。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昭君出塞

到了要臨別的時候,王昭君來向元帝辭別,元帝此時才真正看到王昭君的容貌。當他看到王昭君那美麗動人的容顏後,非常想把她留下,無奈自己已經答應許配給了呼韓邪單于。

為此,漢元帝還特地查明瞭為什麼王昭君沒有被選中妃嬪的原因,原來是因為畫師沒有收到她的賄賂,故意沒有把她的容貌全部畫出來。

事後,漢元帝重重的責罰了這個畫師。

王昭君嫁到匈奴後,把中原文化也傳到了那裡,並且她諄諄教導自己的兒女與漢友好相處,為漢匈兩地的和平與融合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昭君出塞

成語蘇武牧羊與昭君出塞點評

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與昭君出塞點評。通過對以上成語典故的描寫,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高風亮節的情操,是不會被埋沒的。
  2.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堅強的意志力,要堅信自己一定能取得成功。
  3. 遇事多圓滑一點,這樣才能使身處困境的自己化險為夷。
  4. 主動奉獻的人往往是最為忠誠人,作為領導者一定要重視起來。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與昭君出塞點評

中國歷史之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蘇武牧羊。好啦,這就是本期講的蘇武牧羊與昭君出塞的故事。

下期為你講解——西漢時期的成語典故之金屋藏嬌。

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點擊我的上方進行關注,也可以隨時與朋友一起分享。


【 相關閱讀(點擊即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