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人物誌」西漢七國之亂——吳王劉濞為何敢反大漢朝

劉濞(前215—前154),西漢劉仲子,高祖劉邦侄。


廣陵駐節號吳王,山海銅鹽惠一方。

黎庶不聞皇室事,至今香火奉劉郎。


「揚州人物誌」西漢七國之亂——吳王劉濞為何敢反大漢朝

濞生稟異質,年二十,以勇力稱。時淮南王英布反,擊殺荊王劉賈,兼有其眾,又渡淮謀楚。劉邦怒,親自將兵往討,濞以騎將從,數接戰,大破之。高祖十二年(前195)封吳王,領三郡五十三城,都廣陵。


文帝時,濞子劉賢入長安,侍皇太子游,因博弈起爭執,皇太子用博具擊殺賢,乃遣其喪歸葬於吳。吳王怒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其喪葬於長安。以是心生怨望,每每稱疾不朝。文帝生性寬厚,知其以喪子故,不忍責罰,乃賜吳王几杖,終老不朝。


景帝即位後,晁錯為御史大夫,力主削藩。景帝前元三年(前154),詔削楚東海郡,吳鄣郡、會稽郡。吳王濞、楚王戊與趙、膠東、膠西、淄川、濟北諸王,遂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舉兵叛,史稱“吳楚七國之亂”。漢以周亞夫為太尉,率師平叛,僅及三月,擊破吳、楚軍,劉濞逃至東越,被殺。其餘諸王,或自殺或伏誅。吳王立國凡四十二年,至是國除。


劉濞不臣,咎由自取,然當年治吳,亦非乏善可陳。吳有鄣郡銅山,濞招致流民鑄錢,又東煮海水為鹽。以是國用豐足,而積年“百姓無賦”。司馬貞《史記索隱》曰:“吳國有鑄錢煮鹽之利,故百姓不別徭賦也。”濞又變行徭役“踐更”之法,以市惠國人。漢初戍卒無常員,三月一更,應值者可月出二千錢,僱鄉里貧民服其役,謂踐更。劉濞欲得人心,貧民受僱服役者,悉由官府另頒新例給錢,此即《史記·吳王濞列傳》所謂“卒踐更,輒與平賈(價)”也。濞更歲時存問茂才(德才兼備之人),賞賜閭里,以其顧恤民生,故四十餘年能使其眾。濞亦兼行文治,招攬四方才學之士如吳人莊忌、齊人鄒陽、淮陰人枚乘等齊聚廣陵,並以文辯鳴於世。莊忌之《哀時命》為騷體傑構,鄒陽之《上吳王書》,歷來為傳頌名篇;而枚乘之《七發》,乃反映揚州風物之最早作品,其“曲江觀濤”一節,盡現廣陵臨江之壯麗景色,文中侈陳衣食聲色之美,車馬畋獵之樂,亦曲折反映廣陵此時之經濟發展。濞又自茱萸灣至海陵倉,開運鹽河,以利運輸,遂致鹽業繁榮,商旅如織。廣陵稱盛之日,即始於此時。鮑照《蕪城賦》:“當昔全盛之時,車掛轊,人駕肩,廛閈撲地,歌吹沸天。孳貨鹽田,鏟利銅山。才力雄富,士馬精妍。”其繁華鼎盛,於此可見一斑。吳王為治之績,自是彰顯一方。後人不忘其功,奉其像於邗溝大王廟,與吳王夫差合祀廟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