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物流企業該怎麼生存?

當下,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地物流相關企業開始復工復產。然而,受疫情影響,不少物流企業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如何破局當下困境,以謀求更好地發展,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為此《物流時代週刊》採訪了路歌的創始人、董事長馮雷,他結合自身經驗暢談了後疫情時代物流企業的生存之道。

疫情改變博弈格局

眾所周知,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導致物流業今年的開局十分不樂觀。受疫情影響,多數企業現金流已經出現問題,安全生產成本在大幅上升,卡車司機復工十分艱難……同時,貨源端的不穩定也讓企業業務開展面臨困難,並將進一步拉長賬期,惡化回款。對於如何面對這些現象,馮雷也據此談了自己的觀點。

疫情後,物流企業該怎麼生存?

路歌的創始人、董事長馮雷

馮雷表示,疫情中,行業各方都較為難過,雖然目前情況稍有好轉,但管控制度並未結束。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除武漢外,全國範圍的管控估計將於4月底結束,但是大眾的心理影響可能需要更長時間來恢復。目前可以反映出一個共同的希望——疫情趕快結束,恢復原來的生活。但現實情況並不樂觀,通過數據分析可知,目前全球疫情還處於爬坡中,疫情拐點尚不明朗。但值得期望的是,也許隨著天氣越來越熱進入夏季時,病毒會慢慢消退。

同時,他還從格局博弈的角度談了自己的觀點。馮雷告訴記者,疫情使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素,這次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或將改變行業博弈格局。他還進一步解釋,和疫情前相比,這次博弈主要呈現在4個方面:首先是風險,疫情帶來的影響是否有風險,風險由誰承擔,假若雙方對此看法無法達成一致,則在物流交易中就產生了一種新的博弈;其次是成本,成本不一致體現在如公司、貨車的防疫成本上,具體到口罩由誰負責購買等,這些細節是難以掰扯清楚的,而且卡車司機路上的生活成本,在疫情下是否會上升,各方認知也難以達成一致;再次是收益,以運費為例,有反饋說疫情期間運費上漲3倍,但實際上觀察到的情況是運費在降低;最後是貨源,有些人在期待疫情結束後,貨源能有3倍的反彈,但現狀究竟如何,誰也說不清。所以,諸如此類對未來預見的不一致,就產生了一些新的博弈。同時,在博弈的旁邊還有一個充滿威脅的“老虎”,即世界疫情的加劇。全球各地的疫情會對中國整體經濟產生何種影響,目前尚不清楚,也無法確定。

此外,馮雷還將這次疫情帶來的影響與1918年西班牙流感相對比進行分析。他說:“當時‘一戰’匆匆結束就有西班牙流感的因素,戰爭結束後,世界格局和普通人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100多年後的現在,疫情之前有激烈的貿易戰,疫情之後,經濟受到嚴重影響。”他進一步指出,近日第一波經濟影響已經表現出來——全球原油價格暴跌,股市斷崖式下滑。這就不難發現,1918年是激戰加上流感病毒,如今是貿易戰對經濟消耗加上防疫消耗,疊加因素帶來的影響,異常嚴重。

因此在馮雷看來,疫情結束後,經濟能迅速回到正軌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物流企業都要往前看,觀察分析疫情後的新變化,這是物流人需要擺正的態度。”馮雷如是說。

運力朝供應鏈方向升級

作為一家物流信息服務提供商,路歌有自己的數據收集、整理系統,根據路歌的大數據分析結果,馮雷說,2020年卡車司機復工和貨源業務恢復形勢是高度吻合的。往年司機們因為前期運價高就早早出動,且一旦開工就會一直在市場上博弈,但今年大多數司機出動是靠關係——由確定的業務把司機拉出來。

馮雷說:“這段時間,路歌就是在做‘把司機從被窩裡拽出來’的事情。”作為安徽重點防疫物流企業,路歌要對接執行很多任務,同時也要為不少客戶提供運力調度——通常確定貨源後,再去對接司機。推而廣之,今年絕大多數司機應該都是如此復工的,由此,就可以看到一個與往常不一樣的運力市場交易模式。

他繼續分析道:“從概念上來說,以前是一個比較原始的運力市場,即司機過剩,供大於求,有的是生運力,有的是熟運力。但是這種原始的運力市場是難以支撐運力升級的,企業應該把運力朝供應鏈的方向進行升級,產生運力供應鏈。經過疫情,運力供應鏈勢必將產生很大的變化,即依靠價格進行不確定性的對接已大幅度減少,而確定性的運力對接正在快速增加。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是可行的且效率也不低,現在仍在起主要作用。”

針對運力供應鏈產生變化背後的支撐因素,馮雷認為總得來說,還是各方對未來前景認知的不同。對此,他舉例進行了具體解釋——例如,成本是否高了、利潤是否低了,這種對風險和防疫成本認知觀點的不一致,會影響陌生交易的發生,也就催生了熟交易的發生;再例如,貨源的高度不確定,如賬期,之後的賬能否收回,不確定。因此,在這種不確定性情況下,物流交易靠的是雙方的默契,以及相互之間的信任度。目前雙方都希望獲得靠譜可信的合作,這也就產生了運力供應鏈方式的改變。

那麼,站在這種改變上,將來哪些企業可以繼續生存下去?對此,馮雷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說,據調查,目前很多中小微企業可能撐不過3個月,誰能活下去,要看成本的剛性和柔性——成本難控制的同時業務也難開展,那麼這類企業很難存活下去;如果成本能柔性,能與上下游進行更好地協同,降低成本,就能存活。“從當下物流復工的情況來看,整車物流司機出動率很高,零擔很低,項目物流大概恢復到去年同期的一半。從全國來看,各地生產企業會要求物流先復工,但物流先復工後會碰到一個難題,即沒有貨源,這就出現‘先復工的先挺著’的現象。當下先行復工的很多物流企業都是在為抗疫做貢獻的企業,應該為它們鼓掌。”馮雷在採訪中也表達了自己對“復工先鋒隊”的敬意。

由內而外應對未來變化

就算疫情影響很大,但企業依然在堅挺著,努力地活下去,如開展新業務,將原來的業務轉移到線上,進行雲培訓等。對此,馮雷認為,物流企業在努力尋求生存之道時,不能忽略3個變化:

一是去產能。

因風險而繼續“宅在家”,未復工的企業未來或將無法重回賽場,因為格局已經成形。此外,還有部分企業將因為成本結構不合理而最終倒閉。“經過這一輪洗牌,體質差、鬥志不堅決,就可能被去產能。”馮雷如是說

二是去環節。從運力供應鏈來說,市場已經開始重新進行對接,原來很多市場上存在的環節,可能會被去掉。馮雷進一步指出,這意味著效率將得到大大地提高,但協調能力能否同時提高則是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是去“么蛾子”。何為“么蛾子”?他舉例稱,最近已暫時去掉一個“么蛾子”——高速收費情況。全世界98%的收費高速公路在中國,而收費口還經常堵車,高速公路原本是為了速度,但現實是堵車的同時還繳納著高昂的費用。顯然,這種基礎設施未發揮其最大功效。6月30日之前,免收通行費給全民提供了一次免費試用機會,相信經過此次試用,高速公路作為基礎服務,其為人們充分使用的便捷性價值會展現得淋漓盡致。馮雷表示,未來即使收費,也是更良性地收費,高速公路將變成一個極好的社會產品,各方可以拭目以待。其他“么蛾子”,還包括物流行業的不固定賬期,通過這次供應鏈的創新,能否把“賬期不固定”處理好,值得人們期待。通過這次洗牌,主動權會被掌握在物流行業裡真正做事的人手中。

那麼,面對這樣的變化,未來物流企業該以何種姿態應對?

馮雷向記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首先要有復工的勇氣,不復工,就可能成為被去掉的產能,雖然復工後可能依然沒有業務,或者業務量很少,但卻得到了機會,抓住機會要從“勇”字開始;其次要有智慧,復工之後要用智慧去優化成本,找到“低成本開工、高彈性擴能、平臺對接運力”的能力;然後要有仁心,學會照顧供應鏈夥伴的利益;再者要有“禮”,“禮”是一種社會秩序,目前行業內企業大多處於一種應激的社會秩序,這種應激秩序結束後,可能會產生和以前不一樣的秩序,例如政府對秩序的介入,加大力度對生產秩序的重新組織,這將對企業越來越有利,所以要接受新秩序的產生,而不是沉浸在過去;最後要有“信”,期待行業上下能融入到新的供應鏈中,面向未來,爭取信用資產。

疫情後,物流企業該怎麼生存?

對此,路歌結合實際提出了兩個可以幫助企業良好運營的有效方案。第一個是路歌的運力支撐方案。作為擁有全國優質運力的平臺,路歌已經整合了數據能力,可以輸出優質運力資源,提供給有項目復工運作保障需求的企業,建立項目儲備運力池。疫情後不論發生報復性反彈還是反應平淡的狀況,都應先儲備好優質運力,做好數據上的準備,為未來的持續發展使用奠定基礎。如果項目物流作為運力的採購方已有自己專有的運力池,那就可以對其進行持續優化。目前,路歌輸出的每一個運力資源都有獨特競爭力,路歌的運力輸出能讓客戶建立自己的運力資源,從而幫助企業低成本復工、高彈性擴能。

第二個是路歌的信用支撐方案。據瞭解,該方案始於2019年,網絡貨運平臺可以幫助企業積累自己的業務數據,然後將業務數據上傳區塊鏈。現在路歌已經攜手螞蟻金服,把這種積累變成信用積累,再把信用積累轉化成金融積累,信用可以變現,變成客戶在業務上需要的金融資源。而這種金融信用可以反過來在路歌平臺上為客戶提供對於風險的管理,例如賬期風險管理、支付風險管理和運營風險管理。最終,這些都會沉澱成為管理資源,如輸出資金管理、業務管理等。

採訪最後,馮雷語氣堅定地說道:“今年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一年,也是歷史性的一年,我希望大家能攜手站在一起,先不去看什麼時候能回到從前,而是一起往更好的未來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