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祭祖的節日,都是為了不遺忘


2020年4月4日,全國性哀悼活動舉行。上午10時,防空警報鳴響,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生命的最高尊重。今天,以國家的名義,深深哀悼,是向逝去的生命致哀,是向人間大愛的致謝!

今年有些不同,變成預約祭掃,形式雖不同,但清明的儀式依舊在。

有外國人在網上問:“中國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會得到祖先的庇佑嗎?”

而對於更多的中國人來說:他們沒有死去,只是換了個地方活在人心裡

作家張曉風說:

沒有照相機,我也許只能記得很少,我也許會忘記很多。

對於千百年前的中國人來說,相機是腦海裡的人和經歷過的事,是手中的筆和紙,是墓碑上的時間和名字。

還記得小時候,跟著長輩們踏青掃墓時,他們總會領著我去到這個那個墓碑前,講著先人們的故事:這許祖父中過進士,請他寫春聯的人要排隊;太奶奶是老師,喜歡喝酒;曾祖母做的手藝是全村最好看的……

每一個祭祖的節日,都是為了不遺忘

以前不解,為什麼年年總要講一遍同樣的故事。

長大後來離開家,去到很遠的城市工作,為了過上好生活,加過班,熬過夜,拼過命,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奔波在各種社交場合,常年漂泊在外的我們常常會忘了自己是誰,忘了自己從哪來、可以回哪去?

清明節,就是一個讓你回憶起一切的節日。它讓你記起你的來處,記起你的祖輩,記起他們曾經也為生活奮鬥過、努力過。

作家史鐵生曾說:“我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後人的路上添一絲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蠟燭……”

兒時,長輩領著我們去掃墓,長大後,我們領著自己的孩子前去,一家人整整齊齊,像往年一樣清理雜草,用紅漆描塗碑上的字,點香,燒紙,祭拜。然後轉過頭,告訴我們的孩子,和他們講祖先的故事,然後一步不落的點香,燒紙,祭拜。

有人說:你和死亡之間隔著親人,當親人離開人世,你就直面死亡了。

以前不理解人老後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落葉歸根。

後來慢慢理解了,比起春節回家,清明是為了提醒我們:做人,不能忘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