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明鏡》: 西方的癥結,被一位中國哲學家挑破了|文化縱橫

✪ 貝恩哈德·桑德 | 德國《明鏡週刊》資深駐華記者

✪ 武守哲 譯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導讀】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不僅僅對公共衛生體系和宏觀經濟領域帶來巨大沖擊,更直接呈現出世界近年積累的眾多矛盾與衝突,尤為明顯的是世界秩序的潰敗:國際協調與國際合作機制的失效,全球範圍內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以及各種不平等和貧富差距。現實拋出的問題亟待思想界給出解釋與答案。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傳承的大國,在越來越深地融入世界過程中,其學術思想界更需要承擔這一時代課題。本文從一個外媒的視角,觀察了中國當代哲學家趙汀陽對“天下”概念的理論發展,以及他所提出的作為未來世界政治制度的“天下體系”,認為趙的思考為跳出西方主導的社會秩序提供了一種解決路徑。這一體系優於西方歷史中形成的民族國家體制,可以解決現實中出現的重重文明衝突,治療各種世界的現代性頑疾,可為新一輪全球化提供思想滋養。儘管作者對趙汀陽思想的理解不一定十分準確,但這種外部視角的觀察,或許也值得我們參考。

本文轉自“觀察者網”,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思考。

去年11月,趙汀陽前往柏林,在柏林自由大學和德國哲學界的精英學者們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交流。在談論“天下”觀的時候,德國學界對他的話語結構、理性概念以及傳統儒家思想的根源發表了一系列評論,總的來說討論的氣氛是友好而和諧的。

但趙汀陽說當天在晚宴期間空氣突然變得緊張起來,雙方的交鋒越來越政治化,趙汀陽猛烈抨擊了1919年一戰後的凡爾賽和約體系對現實政治世界的建構,認為這套規則在個人理性的指引下已經變得面目可憎,走向了西方政治倫理的根基的反面,對抗主義肆虐的世界對人類未來缺乏前瞻。不過,趙說這場晚宴間的辯論沒有持續很長時間,他及時收住了,避免餐桌上的氣氛變得過於尷尬。

趙汀陽生於1961年,身材纖瘦,戴著厚厚的鏡片,下巴上留著稀疏的發白鬍鬚,中國國內當代的哲學研究者中,很少有人能像趙汀陽這樣做到學貫中西。他出生在珠三角地區,目前在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教。

趙汀陽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在專攻西方哲學的中國學者中,他屬於最頂尖的那一批。他目前的工作主要分三部分,教學,科研和繪畫。他的繪畫作品大部分都帶有先驗哲學論的狂放色彩,集中體現了他的思想旨趣。他的著作除了大量的學術文章之外,還有一些閒情散文。

2014年,《兩面之詞——關於革命問題的通信》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德佈雷和趙汀陽為共同作者。德佈雷是革命家切格瓦拉的戰友,兩人在法國偶遇後深入討論了各自國家改革與全球化時代政治權力變遷等問題。2019年,法國《新文學雜誌》(Nouveau Magazine Littéraire)公佈了全球最有影響力的35位思想家,趙汀陽位列其中。今年1月份,他的著作《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被譯成了德語。

這本著作的思想內涵極為豐富,但讀起來卻並不吃力,作者試圖通過分析周朝的天下概念和制度而重新思考中國和世界,並且試圖建構一個作為未來世界政治制度的“天下體系”。趙汀陽絕非異見分子,他非常擁護當下的中國政治體制。趙汀陽在書中隱晦地挑戰了目前西方的主流學說,按照他的見解,天下體系能夠解決康德和平理論所無法解決的衝突問題,比如亨廷頓所說的文明衝突。

這本書的緣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的一系列哲學小論文,趙汀陽對西方語境下的民主、自由、人權等概念做了重新解構,揭露了西方尤其是美國持有的政治雙重標準偏見,而且並沒有迴避坊間流行的一些陰謀論說法,對西方讀者來說,書中的很多觀點都相當有挑釁性,掩蓋在政治學術語之下的是濃濃的火藥味。不管如何,這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因為從中你可以瞭解到一個更深層次的中國。

書的一開始,趙汀陽就對整個世界秩序做了嚴肅的批判性診斷。他寫道,如果把全球各國看成一個聯合體,那麼整個體制糟糕透頂,難以調和的紛爭層出不窮,充斥著各種不平等和貧富差距,以及因為全球氣候變遷帶來的環境惡化,依靠一輪又一輪科技革命鞏固的世界資本主義金融體系反過來吞噬了人類的創造力,沒有人可以預估其造成的負面後果會把人類社會推向何處。在這種世界秩序下,不存在抽象的“失敗的個人”,而只有失敗的世界。

不同於國內和國際兩個層面的各種衝突和紛爭,整個驕傲的西方世界已經失去了尋找解決途徑的能力,也沒有了駕馭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手段。“世界”完全不是一個哲學範疇,也不是一個“政治客體”,因為目前國際政治的核心推動力依然是傳統的“民族-國家”概念,在趙汀陽看來,這個“民族-國家”體系始於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直到今天,它設定的世界秩序依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德媒《明镜》: 西方的症结,被一位中国哲学家挑破了|文化纵横

威斯特伐利亞和會奠定了民族國家體系

那麼,衝破這一藩籬,跳出西方主導的社會秩序的解決路徑是什麼?趙汀陽引入了“天下”這個概念。“天下”打通了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論和現實世界秩序的想象,一直綿延至今,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從字面意思理解,“天下”的意思就是天空之下,包括一切物質、精神層面,也包含整套世界政治秩序。“天下”之中沒有民族國家,沒有國界,沒有“外”,只有“內”。在趙的闡釋下,“天下”是一個開放的,周延的“存在之秩序”。當然,從歷史的角度看,天下最中央之處是傳統中華王朝的帝國宮殿。

“天下”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那是中國上古文明最鼎盛的時代。周天子只能直接對其治下的很狹小的區域進行垂直管轄,而無權直接動用武力征伐某個諸侯國,周制確定了這樣一套規則,即其穩定性來自體制本身的向心力而非軍事壓迫,全天下的部落就都侍奉“周”這個部落為共主。趙汀陽還打了個比方,如果今天的瑞士有能力把歐洲各國團結在一起,肯定是靠著它的政治經濟體制而非強大的軍事威脅。

趙汀陽承認,古代中國從未把真正理想的“天下”體系落實到實處,在“天下”觀念誕生一千年之後,中華王朝普遍採用了郡縣制政體,而且經常以若隱若現的帝國形態出現。今天中國進入到“民族-國家”框架始於1912年,這其實是傳統儒家分子暢想的“天下”的反面。但是中國士人心中的無國家普世的理想社會結構依然以一股暗流而存在著。在全球化時代,趙汀陽認為“天下”可以優於“民族-國家”體制,並可以理解和治療各種世界現代性頑疾。

但趙對西方的批判並未止於此,而是更加深入。他對西式思維邏輯和行為規範提出質疑。他認為現代政治哲學所立足的人類理性是個體化的,狹隘的。按照西方政治哲學設定的人類理性前提往下走,最大的弊端就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趙發明了他的核心概念之一:關係理性,用它來取代西方的個人理性,認為個人理性強調對抗和競爭,而關係理性則主導共存。

在傳統的中國哲學中, “陰”與“陽”的涵義很豐富,無陰則無所謂陽,無陽則無陰,同樣地,在倫理學層面,關係理性得以發展的前提是惠他才能利己。趙汀陽將其提升為儒學的一種“終極表述”,社會是人與人和諧共存的聯合體。

在這個意義上,趙汀陽重建了他的政治哲學的話語體系,對幾百年以來西方政治思想者的理論一一做了剖析,他的最主要的標靶之一就是西方啟蒙主義時代核心哲學家之一,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康德。他的《永久和平論》被譽為聯合國憲章的前身。但趙汀陽認為《永久和平論》可適用的範圍太過狹小,在現實層面上,它只能侷限在某一地理位置接近且族群相對單一的區域內存在,比如歐盟就相對符合康德的設想,但放大到全球的維度上,各地區經濟、文化差異巨大,康德的“永久和平”就失效了:“它依然無法跳出民族-國家這一建構的窠臼。”

趙汀陽部分地認同亨廷頓“文明的衝突”理論,雖然他的某些判斷和論點是“很有問題的”,但趙認為這位2008年去世的思想家至少指出了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地區的文化、宗教對話中出現的各種嚴重且棘手的問題。趙汀陽並非理論界的追隨者,而是一個先鋒思想家,他一直強調目前國際間的大型聯合組織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文明的衝突”悖論,聯合國越來越成為既得利益集團和某些西方富裕國家的保護者——無論是老牌的英法“帝國”,還是現在的新“帝國”美國。

在書中的某些章節中,趙汀陽給人感覺是個憤怒的反美分子,和中國官方的宣傳論調很一致:“美國領導並操控了全球資本市場,建立了一整套語言霸權,憑藉其強大的金融和軍事力量可以無視基本人權的存在。”

趙的書房的背陰處安放著一張書桌,上面擺滿了各種西方哲學家的典籍,霍布斯、康德、羅爾斯、哈貝馬斯、伽達默爾等等。翻開一看,很多是英語版的,其中也有少部分漢譯版。書桌再往上約兩個臺階的高度,掛著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畫像。

德媒《明镜》: 西方的症结,被一位中国哲学家挑破了|文化纵横

書房中的趙汀陽

乍一看上去,中西兩個哲學世界在這個狹小的書房內如此近距離相連著——這就是哲學家趙汀陽的“圖書館”。在他的陪同指引下,也還能發現書架上擺著大部頭的里爾克和聶魯達的詩集,緊挨著的是《道德經》和《孫子兵法》,再旁邊就是古希臘哲學原典。“柏拉圖和孔子”,趙汀陽說,“在我這裡和諧共存。”

無論如何,如果“天下”理念真的如趙汀陽所說有非常強的普世生命力,已經存在了3000多年並且將會持續影響未來的中國,那麼中國學者將承擔起新一輪全球化思想啟蒙的重任。

微課推薦

01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學習哲學,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將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慾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里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繆、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策略。

德媒《明镜》: 西方的症结,被一位中国哲学家挑破了|文化纵横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學史的智慧課程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並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鬆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內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內容。

德媒《明镜》: 西方的症结,被一位中国哲学家挑破了|文化纵横

03 100+部文藝作品的哲思與啟示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眾更輕鬆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著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內涵,不拘泥於自我,更加了解他人,瞭解外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