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國政府協助企業撤離中國,為什麼?意味著什麼?

一個大新聞來了:

日本政府,表示將協助其在華企業撤離中國。


先來看日本。

為應對新冠疫情對於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了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抗疫經濟救助計劃,但其中有一個“改革供應鏈”的項目,卻專門列出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資金,用於資助日本製造商將生產線撤出中國,以實現生產基地的多元化。


在2435億日元當中,有2200億日元將用於資助日本企業將產線遷回日本本土,235億日元將用於資助日本公司將工廠轉移至其他國家……

日本美國政府協助企業撤離中國,為什麼?意味著什麼?

一位參與制訂該計劃的日本高級官員對記者表示:

“供應鏈多元化非常重要,……,除了遷回日本本土,廠商今後很可能要將在中國的生產基地轉移一部分去亞洲、非洲等多個地區。”


根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進駐中國的日資企業增至2005年的2.2倍,達到7.6萬家,其中有很多企業都在中國開設工廠,比如眾多的知名的日本車企和日本半導體企業。近兩年隨著中國內地製造業綜合成本的提升,一些日資企業也開始撤離中國。


但是,以前這些日資工廠的撤出,都是市場因素導致的企業自主決策行為,像日本政府這樣,公開出資鼓勵本國企業撤出中國的行為實屬幾十年來的第一次。

日本美國政府協助企業撤離中國,為什麼?意味著什麼?


當我們以為,日本政府鼓勵企業遷出中國已經是“活久見”的時候,美國白宮的首席經濟顧問庫洛德也突然發聲:

“對於美國企業從中國遷回美國的所有支出,美國政府應該給於100%的報銷。”

日本美國政府協助企業撤離中國,為什麼?意味著什麼?


美國政府若照做,意味著兩天之內,全球第一大和第三大經濟體,都在鼓勵自己的企業遷出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什麼節奏?


毫無疑問,日本政府和美國政府的行為,意味著1990年代以來極速擴張的全球化進程的急剎車,也意味著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西方發達經濟體,不再認可中國是他們休慼與共的重要合作伙伴,也不再相信中國發展到最後會成為他們中的一員,這可能是比2015年美歐日共同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和2018年毛衣戰更不友好的行為……


現代社會,任何商品都處於供應鏈之中,需要原材料和供應商,不論是從降成本還是增盈利的角度,供應鏈都起著重要作用。中國龐大而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使得生產商較為容易地以較低時間或資金成本獲取所需生成原料,而任何企業外遷他國或回遷本國的行為,都不可避免地面臨重新調整供應鏈的難題。


從經濟安全角度考慮,這也說明中國產業鏈的擴張和完善,已經到了讓美國、日本都寢食難安的地步——如果說,以前他們還覺得中國的產業鏈讓他們有擔心但並無大礙,但這一次的新冠疫情爆發,中國迅速組織起口罩、呼吸機、防護服等相應的醫療防護產品的工業生產並供給全球,卻一下子讓他們一激靈的清醒過來:

如果遇到更大的危機,與西方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中國卡脖子怎麼辦?


在西方看來,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實的危險,對歐洲援助和銷售與新冠疫情防治相關的醫療用品上,歐洲媒體已經在指責,中國在利用疫情施加自己的影響力。


從產業鏈分佈的廣度方面來看,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和525個小類,從而形成了一個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能夠自主生產從服裝鞋襪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工業母機的一切工業產品,到可以滿足民生、軍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領域的需要,中國產業界藉此贏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成為中國經濟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中國到底是如何擁有這種能力的呢?


在西方看來,中國是從2001年加入WTO之後,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的幫助下,才開始發展和完善其全產業鏈結構的,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已經發展為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鏈最完善的經濟體,目前中國的製造業總產值在全球製造業中的佔比接近30%,佔中國GDP大約是1/3。


要知道,在加入WTO之前,中國只是一個經濟體量1.2萬億美元的國家,經濟份量連美國10.3萬億美元的1/8都不到。短短20年時間,中國已經發展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經濟體量相當於美國的2/3……因為中國製造的太多產品,實在是物美價廉,讓歐美日許多原來的高利潤產業都逐漸衰落和不復存在,這在世界上為自己贏得了“發達國家粉碎機”的稱號。


更何況,中國目前還在孜孜不倦的完善和改進自己的產業鏈,如果讓這些跨國公司繼續呆在中國,繼續在中國生產,按照目前的產業鏈態勢發展下去,要不了多久,中國的製造業總產值很快將超過全球其餘所有國家相加的總和——到那個時候再來考慮將產業鏈撤出中國,他們會覺得更安全麼?


國際金融協會(IIF)在2019年底曾發佈過一份研究報告,其中強調說,希望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製造業基地的國家可能都會感到失望,他們要麼體量太小,無法吸收中國龐大的加工和裝配貿易,要麼缺乏技術和供應鏈來處理更復雜的生產,缺乏支撐這一切的基礎設施,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地位目前還難以撼動。


一週前,我還看到一篇《新冠疫情蔓延下全球產業鏈重構的三點思考》在很多群裡都被轉發,文中有一個主要觀點,就是說這次的新冠疫情將造成“產業鏈集群化”,而中國在這次抗疫中所取得的成就,將促使世界產業鏈的中心向中國市場轉移,而世界為抗疫和恢復生產所做的努力,客觀上也會讓各種資源湧向中國市場……


難道,是美國和日本政府看到這種觀點,所以才痛下決心,協助本國企業將其產業逐步撤出中國?

日本美國政府協助企業撤離中國,為什麼?意味著什麼?


事件的起因說完了,大家可能更想知道的是:

這一事件,對我們普通人意味著什麼?

我給出的答案是: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未來很可能都將面臨通貨膨脹飆升的衝擊。


1990年以來,西方國家有個特別奇怪的現象一直持續迄今,那就是貨幣和信用都成倍擴張,但並沒有引發通貨膨脹——特別是2008年以來,全球印刷了數以萬億美元的貨幣,卻並沒有引發通貨膨脹,這真是人類幾千年歷史都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也許,西方的中央銀行,會將這個結果歸功於貨幣體系的“穩健”和央行的高超“控制”——但是,我個人更願意將這個歸功於兩個因素:

一是科技進步和集約化管理,讓人類有能力生產越來越豐富的產品,越來越好的產品;

二是在柏林牆倒塌之後,全球經濟一體化,算上蘇東集團和中國,至少有16億廉價而又富有技能的有效勞動力加入了全球經濟,這些經濟體的對外開放和努力生產,極大的豐富和壓低了全球的物價——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完善的基礎設施、勤勞、廉價而又鑽研的工程師紅利、強大的模仿學習能力,都讓“中國製造”以其價格優勢碾壓了全世界。


技術進步+有效的勞動力==

無比豐富的商品==

壓低全球的通貨膨脹水平。


毫無疑問,技術進步+全球化創造了大量新的產品和財富,這些產品和財富甚至足以滿足全球人的基本需求,提升了全人類的生存質量,也在極大程度上壓低了全球以美元計價的通貨膨脹水平,美元是世界貨幣,這自然也壓低了其他西方國家的通脹水平。在生產這些產品的過程中,各大跨國企業都增加了中國這樣的發展中經濟體的就業和收入,填充和完善了中國的產業鏈,也使得中國的產品在全球市場上越來越有競爭力。


但,如果我們觀察另一面:全球化削弱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中產階級面對企業時的議價能力,阻止了西方普通人收入的提高,增大了西方各國的貧富差距……


當中國經濟崛起之後,巨大的內部需求,不管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居民的工業產品消費,反過來促進中國工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讓中國變成了全世界產業鏈最完善的國家,相對而言,美國、歐洲和日本都衰落了……


下面的圖,就是按照購買力評價法對比1990年迄今中國與西方主要國家的經濟規模。

日本美國政府協助企業撤離中國,為什麼?意味著什麼?


當日本政府和美國政府協助自己的企業撤出中國,這就意味著,2001年以來以中國為技術擴散地和工業產品生產地的全球化模式即將逆轉,全球原有的產業鏈格局將被打散和重建,無數企業的遷移和產業鏈解散、重建,無論對中國還是對美國為首的西方來說,都是一場成本異常高昂的戰役。


這些成本,最終都會加在未來我們所消費的商品上,這一定會終結目前這種狂印鈔卻無通脹的美好時代。


更進一步的是,如果新的經濟冷戰時代開啟,這意味著WTO腦死亡,美國歐洲日本很有可能成立自貿區,而中國也帶著自己的小夥伴們建立另外一套貿易體系,想想中國如果不能從西方進口糧食和芯片等東西,而西方也不能從中國得到廉價的衣服鞋襪和各種基礎工業品,一堆的原油和原材料生產國也有可能被迫做出站隊的選擇……


文章最後,還是貼上4月8日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上領導的講話:

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