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不如意,不會因為你逃避它就不存在


人生的不如意,不會因為你逃避它就不存在

封面圖片來自韓國電影《燃燒》

01

在職業選擇上,我曾經走過一段彎路。

由於那份工作與自己的價值觀、能力結構都不太匹配,因此那段時間,我每天都不想上班,經常向家人抱怨要辭職;遇到煩心事,就希望一覺睡過去,以為這樣便可以不再面對。

與對工作的不滿同時滋長的,還有我對自己能力的不切實際的幻覺。

那時候,我依稀以為自己喜歡寫作也擅長寫作。但“我以為”是一回事,而“我實際上是否擅長”又是另外一回事。

那我有沒有去探究一下自己是否擅長寫作、寫作方面有哪些薄弱之處、並相應練習提高呢?答案是沒有。

為了逃避不太美好的真相、維護自己所謂的尊嚴,我寧願選擇原地躺下。

逃避,是我剛步入社會那幾年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的習慣性態度。現在想來,這讓我十分懊悔。

逃避雖讓我得到了一時解脫,卻也讓我錯失瞭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人生的不如意,不會因為你逃避它就不存在。


02

逃避現實,你可能認為這四個字很好理解,就是不去解決真正的問題,欺騙自己沒有問題,甚至將注意力投注到其它事情上,忘記生活中的不如意。

沒錯,這些確實是逃避現實的表現。但還有一些逃避現實的表現,它們背後有著十分隱蔽的心理機制,以至於當它們出現時,很多人都難以意識到自己是在逃避。

第一種逃避方式,叫做「自我妨礙」。什麼是自我妨礙呢?

舉個例子,你身邊也許有這樣的朋友,每逢臨近大考,當所有人都在複習時,他們不好好複習,依舊吃喝玩樂,直到大考前一夜才抱一抱佛腳。

這麼一來,他們考試的成績自然不理想,可能剛剛過個及格線。但他們可能會告訴周圍的人:“我沒考好都是因為沒好好複習,如果認真複習一下,一定會考得很好。”

可是等到下次考試,他們會好好複習嗎?很有可能不會。

因為比起認真複習卻考不好,他們更希望做那個因為沒複習所以沒考好的人。因為如果他們已經付出了很大努力卻依舊沒考好,那就顯得自己很沒用,會在同學面前失了面子。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看看什麼是自我妨礙:

就是在進行一件事之前先給自己預設障礙,做出對成功不利的行為(玩樂,不好好複習),並在事後將結果的不理想推脫給事先預備好的理由(沒考好是因為我沒好好複習)。

《黑匣子思維》這本書總結過:自我妨礙是一種未雨綢繆的策略。人們更願意承認自己的小毛病(不用功),來逃避承認更加嚴重的錯誤(我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聰明)。

曾經我以為自己擅長寫作,也想成為一名好的寫作者,但是我很少公開寫作,因為一旦開始公開寫作,我就不得不面對真相:也許我的寫作水準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高。

而只要我不寫、不去嘗試、不獲得反饋,我就可以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和自我幻象。

因此我也在不自覺間自我妨礙了。

韓國電影《燃燒》(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倉房》)裡的男主人公,也是一個有自我妨礙傾向的人。他是一個鄉村無業青年、文學愛好者,自稱在寫一部小說,但卻尚未開始寫。

他遲遲不寫,也許是因為害怕一旦把小說寫出來,他就會發現自己根本沒什麼文學才華,也很難配得上“小說家”的稱號。

可是文學對他來說太重要了——他一無所成,文學和寫作似乎是他唯一能夠確認自我價值的東西。

如果他發現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根本不值一提,那無疑會遭受巨大打擊。

對待自己越珍視的東西,就越不能忍受它的真實的殘缺,這也許是自我妨礙的根源所在。

人生的不如意,不會因為你逃避它就不存在

03

最近我重讀了錢鍾書的《圍城》。在小說主角方鴻漸身上,我發現了逃避現實的另一種形式。

小說開始時方鴻漸27歲,剛剛留洋歸來,書中形容他“興趣頗廣,心得全無”。

大學裡他從社會學系換到哲學系,最後在中文系畢了業;雖然在國外待了四年,輾轉了倫敦、巴黎、柏林幾個城市,進過不少大學,學過不少功課,但他卻無一專長,博士學位也沒有。

不過對於沒有博士學位這件事,方鴻漸並不感到十分愧疚,因為在他看來,學位只是那些空疏、寡陋、愚笨之徒的遮羞布,不值得特別追求。

最初讀到他的這番見解時,我不得不佩服他見解的深刻。

但小說作者錢鍾書先生卻通過巧妙的筆法,展現了方鴻漸的想法與行動之間的偏差,從而讓我們看出了他的可笑可嘆。

我原本以為,對學位發表那番見解的方鴻漸,必然是個不追求虛名但有真才實學的人。

但讀著讀著發現,他雖然興趣廣泛,文學、哲學等各科功課都學過,但在現實中,他卻既不懂詩,也不懂哲學。

這就不免惹人發笑了:若他認為學位只是一塊遮羞布,那大可以不為學位只修真才實學;但若他連真才實學也沒有,那麼,他是否就成了他口中的“空疏、寡陋、愚笨之徒”呢?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這本書中介紹了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其中有一種心理防禦叫做「合理化」

合理化也是逃避現實的一種表現。

它指的是當追求的某個目標不能實現時,我們會找理由為自己開脫,使自己心理上得到安慰,並掩飾自己不願承認的事實。

當獲得學位這個目標對方鴻漸來說太不容易時,為了掩蓋自己無能的事實,他學會了在心裡將這個目標扭曲。有心理學家將這種心理概括為“酸葡萄心理”。

正如方鴻漸所說,學位確實有可能成為空疏、寡陋、愚笨之徒的遮羞布,但當他以此為藉口不去爭取學位時,他也在掩蓋一些他難以面對的真相。


04

承認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十分困難。

因此,被他人批評時,我們內心一定會冒出反對的聲音:“我沒有,我不是,我沒錯。”

哪怕他人的批評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非常有建設性的建議,接受起來也非常困難。我們會找理由為自己開脫,做自我辯護。

自我辯護,又是逃避現實的另一種表現。

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有一種隱蔽的心理機制在發揮作用。

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汀格用「認知失調」來形容這一心理機制。當一個人同時擁有兩種互相矛盾的認知時就有可能認知失調。

可以再以方鴻漸為例子來理解這個概念。方鴻漸是一個對學習比較敷衍的學生,但是他所處的環境又十分看重學位。

那麼在他的認知裡,“我學習不好”與“只有學習好才有出息”這兩種認知之間就產生了失調。

減少失調的最好方式是好好學習,這樣一來,“我學習優異”與“只有學習好才有出息”的認知之間就會保持一致。

但對方鴻漸來說,搞好學習並不容易。

“幸運”的是,他發現了一種更簡單的方法可以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那就是批判和否定“只有學習好才有出息”這種認知。

所以,他對“努力獲得學位”這個目標進行了扭曲和貶低,所以他說“學位只是那些空疏、寡陋、愚笨之徒的遮羞布”。

理解了“認知失調”,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被批評時我們那麼喜歡自我辯護。

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通常對自己有著非常正面的認知,比如認為自己聰明、正直、在某些領域很有能力,等等。

但他人的批評無疑在我們完美的自我認知上劃開了一道裂縫。如果我們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錯誤,無疑會與自己之前的自我認知產生衝突,從而感到不適。為了避免這種不適感,我們會否認他人指出的問題。

《社會性動物》這本書裡提到,心理學家們發現,若一個人的自尊沒有現實依據,或只是一種自我陶醉,在面對他人的批評時就會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

“當一個人的自我陶醉式自尊受到批評的威脅時,他會攻擊批評者以盡力獲得平衡並修復受到威脅的自我形象。”

你可能要問了:不接受批評、自我辯護不好,那無論別人說什麼,哪怕毫無根據,我也要全盤接受嗎?

當然不是。

面對別人的批評,最困難的任務就是學會辨別——

辨別別人是出於惡意還是善意,是基於主觀好惡還是有客觀依據;辨別你的自我辯護是因為對方說得毫無道理還是因為對方傷害到了你的自尊。

我不得不承認,辨別這些是最困難的,它需要我們就別人批評的這件事形成深刻的理解,需要我們事先就知道關於“好”、關於“對錯”的標準是什麼。而這些,根本不能在一朝一夕間就形成。

不過,在我們尚未習得某些標準之前,不妨先練習對自己誠實,不要讓自我辯護的衝動妨礙我們聆聽真正有益的建議。


05

如果某一天,你學會了從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中發現問題,繼而修復問題,那麼你無疑找到了一條最好最快的進步之路。

前兩年,有兩個概念很火,一個是“刻意練習”,一個是“精益創業”。

這兩個概念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強調「反饋」的重要性。

無論做什麼,沒有反饋就好像在黑暗中打高爾夫,我們沒法知道自己前一杆打得怎麼樣,也沒法知道下一杆應該怎麼調整動作和力度。

失敗是我們成長道路上最重要的反饋,而自我妨礙也好、合理化也好、自我辯護也好,都會妨礙我們面對真正的問題,也會妨礙我們變得更好。

總是逃避客觀存在的問題,會讓我們變成那個自以為穿著新裝的皇帝,當所有人都看穿我沒穿衣服時,只有我自己還矇在鼓裡。

前兩週,我看了一期音樂節目,節目邀請了很多已出道但沒有太大知名度的歌手參加競演,如果歌手錶現出色,就會被現場的音樂導師選中,有機會與導師共同演唱一首歌。

歌手汪小敏參加了節目。我之前並不知道這個人,看了節目才知道,她翻唱的很多歌都很火,但她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自己的音樂風格。現場的樂評人毫不客氣地指出了她的這個問題。

面對質疑,她是怎麼應對的呢?

她十分真誠地說,來參加這個節目就是想聽聽專業樂評人的意見,因為她的粉絲永遠都會誇她,但誇獎卻不能幫助她解決“沒有自己音樂風格”的問題,因此她希望聽到真心話和真實的反饋。

人生的不如意,不會因為你逃避它就不存在

我欣賞她言語間的勇氣與真誠,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能夠聽真話的人。



一碗甜豆花:武漢大學文學學士、藝術碩士,從地產策劃轉行文字編輯。好讀書不求速度,每週精讀一本書,專注心理學、文學書籍,偶爾涉及哲學、社會學、藝術、商業暢銷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