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入10萬億戰場,左暉、貝殼能贏嗎?


殺入10萬億戰場,左暉、貝殼能贏嗎?


從房產中介老大鏈家,變身互聯網居住平臺,貝殼找房的萌生成了鏈家發展軌跡+左暉商業雄心+時勢背景合力的必然結果。【看上一篇:500億高空 左暉揹負貝殼騰身一躍】

下一個問題自然就成為:貝殼能做成?左暉會贏嗎?

這涉及三個關鍵問題的回答:貝殼能成為產業互聯網?貝殼的平臺成色幾何?貝殼會迎來擁抱嗎?

○ 一、貝殼能成“產業互聯網”嗎?

脫去辭藻與PPT包裝,貝殼找房一週歲大會上,左暉與貝殼最賣力喊話的關鍵詞,是“平臺”+“產業互聯網”。

為了渲染這一形象和強化傳播效果,貝殼特意請來了《平臺革命》作者桑基特·保羅·邱達利、計算機科技教授權龍、騰訊雲副總裁王龍等一眾互聯網、科技領域的大佬,向臺下數百位中介行業客戶佈道。

華興資本老大包凡是個好VC。包凡為貝殼鄭重加冕“產業互聯網”桂冠,可能是大會上關乎未來貝殼估值和版圖的最大陽謀。

在《居住產業互聯網的未來》演講中,包凡說,中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是必然趨勢,會給各行業帶來重大的顛覆和效率變化。衣有阿里,食有美團,行有滴滴,都已經改變了衣食行的產業格局。而在“住”這個賽道,就天將降大任於貝殼了。

為了避免各說各話,不妨順著包凡的邏輯分析,貝殼的“產業互聯網”能成色幾何?

包凡說的對,“產業互聯網在研發、製作、組裝、服務、營銷、流通這6個比較重要的環節裡面,都需要先完成數字化的改造、升級……產生了五個核心的能力——數據的採集、數據的傳輸、實時的決策、資源的調配和供需的匹配。”

沿著包凡的話述繼續深入,在貝殼劃定的“居住”大版圖裡,貝殼能從哪個領域的六個環節實現這5個價值呢?不深究並落地這些問題,貝殼的“產業互聯網”話述難免自命不凡的嫌疑。

1.新房

也許有點可悲的是,當下居住產業的核心是“房子”,而非人,“房子”中又以新房佔據C位。這是一個被開發商居中主導,規劃設計、建築裝修、建材製造、營銷流通、房產金融、物業服務等約60個行業分食的巨大蛋糕,年市場規模逾14萬億。

鏈家/貝殼從不掩藏對14萬億大蛋糕的巨大野心。近年,鏈家中介業務的觸手伸向了新房銷售,一度壟斷了北京一些地區的新房銷售渠道。貝殼新房負責人潘志勇就表態,三年內新房業務要做到20000億元的銷售額。

而在可見的未來多年,在新房從生產到流通的全鏈條中,除了營銷、流通兩個環節,貝殼完全無望以所謂產業互聯網邏輯切入主體環節,儘管覬覦。

在存量房市場,鏈家/貝殼的佈局及所獲得失不一。

2.二手房

二手房買賣領域,鏈家一路披荊斬棘,成為房產中介的最大贏家。正是在這一基礎上,貝殼成為二手房交易平臺,甚至以產業互聯網邏輯鏈接、深入改造二手房中介產業,都具備足夠資本,貝殼一年實踐也顯露諸多成績。

貝殼的居住產業互聯網平臺,至少在“二手房中介產業平臺”範圍內,貝殼具有最大的成功概率。後文還有詳述。當然,貝殼的志向不限於此。

3.長租公寓

近年,長租公寓成為一個包含開發商、房產中介在內各路勢力押寶的風口。這其中,儘管遭遇“甲醛房”、“租金貸”的挫折,左暉旗下的自如就成為分散式長租公寓的領先者。

比較來看,長租公寓是一個更可能讓左暉實現產業互聯網閉環的領域。相比二手房的買賣流通,更高頻、低額、分散,而且中介企業能實現對產業鏈更多環節的介入,包括產品改造、房管服務、營銷流通。另一方面,自如選擇分散式長租公寓,依託的是巨大的存量住宅資源,更天然適合大中介機構來操盤,一定程度避開了大開發商、互聯網資本的正面競爭。

不過,當左暉決定將自如和鏈家/貝殼剝離,爭取分別上市,還在左暉的碗裡,但已和貝殼沒有關係。

實際上,個人猜測,貝殼的邏輯太過複雜,反而,自如有可能最終領先貝殼成功上市。

4.家裝

裝修裝飾同樣是左暉不會忽視的一塊大蛋糕。數據顯示,家庭裝修裝飾就達到3萬億規模,差不多15萬大大小小的家裝公司在分食,沒有哪一家公司的市場份額能夠佔到1%。家裝企業的小散弱更利於家裝平臺的壯大。

在貝殼平臺,裝修也已被納入其全流程服務,為線下裝修公司分配流量,鏈接客戶和裝修機構。不過,這只是貝殼裝修此時的業務形態。

而左暉對這3萬億蛋糕如何圖謀,伸手到哪個邊界,在過去幾年的數次左衝右突,可能更反映其本來的心思。

2015年,左老闆和萬科一拍即合,成立萬鏈裝修公司。左暉還曾一度考慮將鏈家旗下的毫米裝飾裝入萬鏈。萬科投入其精裝業務,鏈家提供龐大的客源與銷售,萬鏈業務迅速崛起。但此後,左暉對萬鏈的定位和態度發生大變。

2017年10月, “南魚”家裝悄悄出現,大股東權明是左暉的前秘書,持股51%,左暉持股49%。和萬科更多主導萬鏈不同,脫胎於鏈家的南魚才是鏈家人氣質。據報道,開出遠高於同行業工資的大價錢,直接從萬鏈挖人,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後,“萬鏈終於被南魚掏空”。

2017年6月,鏈家成為“互聯網家裝”愛空間的小股東,佔比1.93%。

能肯定的是,對萬鏈、南魚、愛空間的四處出擊,是左暉對於家裝市場巨大蛋糕的覬覦之心。

此後為何放縱南魚對萬鏈挖牆腳式掏空,到最終參股愛空間、拋棄萬鏈,以及又在貝殼出生後放棄南魚股份?

可能的推測是,左暉以試錯法多處押寶,對跑通互聯網家裝全產業鏈模式的看重,而不只是要佔據一些股份回報。幾年前的左暉應該就已篤定以產業互聯網模式深度介入家裝,實現對家裝產業的更深掌控,分食更大塊蛋糕。

可以佐證的是,愛空間從成立之始就號稱小米家裝,尋求標準化、全產業鏈,更接近左暉一樣的偏好。而在萬鏈版圖裡,左暉無法深度介入業務主要流程,只是對鏈家的客戶資源變現,這個想象空間是左暉不滿意的。

至於完全讓出南魚家裝的股份,則是在貝殼大計確定後,為了避開又一個“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嫌疑,給貝殼的家裝平臺模式讓路,足見貝殼在左暉商業帝國裡的地位之高,這是關乎其商業帝國未來的1號題材。

現在的貝殼家裝平臺上,萬鏈、愛空間、南魚都成為裝修公司一員,貝殼成為鏈接者。每給萬鏈、愛空間、南魚家裝轉介一筆裝修訂單,收取一筆服務費。

然而,恰恰是這種脫離,也讓貝殼家裝失去了深度介入全產業鏈的便利,貝殼短期內還只能是個流量分發者,離真正的產業互聯網差得更遠。

○二、貝殼的“平臺”成色幾何?


起到什麼價值,才能算真正的平臺?隨著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跨越,平臺也應當包含這樣幾個基本價值的升級:超級流量入口和分發中心;向行業賦能;推動行業規則的優化,塑造行業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1.貝殼能成為流量之王嗎?

在產業互聯網階段,平臺的流量價值不是被拋棄而是應該強化。貝殼的流量數據有多大,流量排名是多少,缺乏第三方權威數據的現狀下,這個話題被貝殼與對手各自說成了“羅生門”。

易觀千帆此前表示,長期以來安居客的月度指數遙遙領先同類競品。在3月份,姚勁波還宣稱,“鏈家和貝殼的流量只達到58集團旗下房產業務流量的20%。”

在監測平臺Trustdata發佈的2019年3月移動互聯網全行業排行榜中,貝殼、鏈家均未跨入top200榜的月活700萬門檻線,58同城以月活2268萬進入70多位。互聯網研究機構比達(BigData-Research)監測顯示,2019年3月,安居客月活躍用戶數為1311.1萬人,排名分列第2、3、4名的房天下、貝殼找房、鏈家均為月活用戶400多萬規模。

儘管不同監測數據存在衝突,並且未準確體現58同城系和貝殼+鏈家的具體相差數,但綜合幾份數據應較為確定,貝殼+鏈家與58同城系平臺流量還存在很大差距。

貝殼宣稱,截至2019年4月23日,已覆蓋了98個城市、160個新經紀品牌,鏈接了2.1萬間門店以及20萬個經紀人。來自58同城財報的可信數據顯示,2018年,包括58同城、趕集網、安居客在內的平臺付費會員數量分別約277.0萬,經紀人數大幅領先貝殼+鏈家。

現有流量明顯落後,這是貝殼全力衝刺流量的動機,包括世界盃期間的億元大手筆投放,大血本獲取微信九宮格資源。

貝殼能較短期內流量能接近或與58並駕齊驅嗎?一兩年內並不現實。對貝殼來說,能獲得流量倍增,目前最大的希望寄託於微信10.98億月活的巨型流量池。

另一方面,自知短期超車無望的貝殼,把希望寄託在持久戰上,發願“成為中國房產領域內第一個月活過億的線上平臺”。

2.行業賦能哪家強?

為了構築貝殼的競爭力,左暉拿出了鏈家十幾年壓箱底的寶貝,真房源樓盤字典,這也是鏈家站穩行業老大的武器,和ACN經紀人協作機制。

產品研發與用戶體驗看,貝殼在若干領域取得了領先的成果。貝殼宣佈,樓盤字典房源數據化管理1.87億套。在VR看房創新上,貝殼宣佈累計掃描和重建VR房源118餘萬套,VR房源用戶總瀏覽量達1.68億人次。

可以明確認為,儘管對手啟動“真房源”、VR看房,與貝殼同場競技的情況下,貝殼在真房源數據的優勢在繼續加大;實際體驗看,貝殼的VR看房也明顯領先於對手的“臨感”VR看房。

除了上述產品與資源優勢,一個貝殼可以賦能之處在於,將鏈家本身作為一家優秀中介的系統化運營標準和實踐,向平臺上眾多的中小中介進行傳授和推廣,涉及經紀人選育、運營系統的複製。貝殼宣佈,建立對店東進行持續培訓的花橋學校、“燈塔計劃”,與對手房產經紀大學行動直接對壘,勝負未定但貝殼優勢顯現。

但是,比友商幹得好並不意味著就幹得成。

○三、貝殼會迎來行業的接納和投奔嗎?


作為開放平臺,成功必然需要產業鏈和用戶的選擇與認同,無論是基於信賴,甚或是迫於厲害的不得不投誠。

為了匹配開放平臺的屬性,回應“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指控,貝殼一年內採取諸多動作,做足平臺上鍊家與其他中介一視同仁的姿態。

至於貝殼與鏈家在資本層面同一大股東,以及還有諸多的運營團隊的重疊,這是暫未清理完成的歷史問題。不出預料的話,貝殼運營團隊和鏈家員工將在未來進一步徹底分割,以釐清貝殼平臺-鏈家中介的關係。

這樣就能迎來行業的擁抱嗎?

1.C21投誠能成為示範嗎?

4月16日,貝殼終於迎來第一個主要對手的橄欖枝,與21世紀不動產達成合作。作為鏈家曾經的激烈對手、以及站隊58陣營的主要友商,貝殼給足21世紀不動產以高規格禮遇和大勢傳播。

雙方合作方式,清晰反映了C21所謀求的利益和態度。C21中國CEO盧航所看重的,“最重要是房源層面的業務合作。”用21世紀的系統與貝殼系統對接,在雙方合作中加一個閥門,C21方面實現了可以選擇隨時關掉“閥門”、退出貝殼。

儘管貝殼急於宣佈,合作象徵著58同城“反貝殼聯盟”瓦解,C21盧航則急於撇清其中的站隊意味,“我們今天和貝殼的合作不針對任何的第三方。”

跟貝殼合作後,C21會放棄與其他平臺的合作嗎?C21明確回答“不會”。“我們很多流量是希望通過包括像58、搜房、新浪等這種流量平臺來引流的。”

所以,牽手貝殼,只是C21多頭下注、左右逢源的實用動作,就如其同時牽手阿里、搜房、58、百度等各互聯網平臺一樣,只是謀求C21自己的最大利益。

C21的加入會帶來一眾中介效仿,投奔貝殼陣營?在時代財經的採訪裡,中原地產表示目前不會考慮和貝殼合作,美聯物業則表示,不排除未來入駐貝殼找房的可能。

但也不能低估C21作為第一個大型品牌中介牽手貝殼的示範效應。可以想見的是,不久的未來,可能會出現更多中大型品牌中介加入貝殼。不過,一方面,既合作又防備,牽手貝殼又牽手58、搜房等,可能成為其他大中介共同的做法。

2.資本的焦慮

儘管貝殼的“產業互聯網”還存著諸多邏輯鏈條的斷裂,並在新房、家裝、租賃、居住服務等領域存著落地屏障,以包凡為典型,已入彀的投資者依然願意高調為其貼上“產業互聯網”的標籤,並不得不耐心等待貝殼的觸角向產業鏈各處延伸。

面對居住這個僅有的萬億大市場的互聯網化的機會,寧可錯投,生怕錯過,這也算是古典VC思維在延續。根本上源於資本圈的內心焦慮。

包凡一段話透露了其內心的邏輯:如果看衣食住行四個大領域的話:衣,阿里已經創造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食,我們投了美團,我們認為美團已經改變了“食”的產業格局;行,我們投了滴滴;而在“住”這個賽道里……我們投資了鏈家。

如果大膽揣測的話,騰訊更有理由作出當前的安排。截止2019 年 3 月 31 日,騰訊在58同城持股22.6%,為第一大股東。早在2016年,騰訊就參與了鏈家的B輪融資,在鏈家變身貝殼之後,騰訊還加大了對58同城、貝殼的兩面下注。3月25日,鏈家/貝殼宣佈,已獲得騰訊領投的8億美元,並獲得微信九宮格入口。

鏈家/貝殼是否真能從騰訊拿到8億美元真金白銀?微信九宮格作價幾何?雙方並未公佈細節。不過,騰訊對58、貝殼兩面下注顯然具有充分的邏輯。

房產互聯網,並未有任何一家網絡平臺長時間保持主導地位,沒有人真正跑通房產網絡的商業模型,騰訊也未必能預測未來模式和戰局,兩面下注是最妥當的選擇。

進一步猜測,未來無論58同城還是貝殼贏下居住產業互聯網,騰訊都能佔據大版圖;如果其中一家倒下,騰訊在另一家勝利者身上贏取的資本增值必定遠大於在失敗一方的損失。更無須言明的是,兩面下注確保了在阿里、騰訊兩大生態圈的對壘中,騰訊維持了對阿里系的阻隔,這應該是騰訊跟更看重的戰略價值。

3.擁抱的障礙

儘管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貝殼證明自己能給予中介行業足夠的價值,才是撬動中介行業加入貝殼的最根本因素。

另一方面,左暉治下的鏈家,曾經是這樣一個冷酷而強大的對手,面對鏈家競爭時的艱難,這對取信中介行業形成挑戰。

革命者左暉,是不少人的認識和記憶。尤其近年左暉所發起的,氣勢宏大的三次“革命”:

穩紮穩打10年後,左暉發起了第一次革命,指向中介同行,其高潮階段,大資本助力下,對中介行業發起大規模資本戰,先後併購成都伊誠、上海德佑、北京易家、深圳中聯、廣州滿堂紅等當地最大中介……;2014年10月,左暉第二次革命,鐮刀揮向了曾經最大的平臺夥伴,搜房。在公開信中,左老闆說搜房既做平臺公司,又做中介公司,是全中介行業的公敵,鏈家全面終止和搜房的合作。第三次革命,鐮刀揮向下一個最大的流量平臺,58,因為貝殼想要搶佔這個位置。

時移世易之後,左暉正努力想成為當初自己譴責的那個人,並盡力籠絡那些多年前自己看不入眼的中介同行。

總體來看,儘管左暉放大了情懷,貝殼放低了身段,開放了看家寶,未必所有中介都能克服記憶裡對左暉與鏈家的忌憚,他們對貝殼所猜測的,未必不是“釣魚式”開放。

一個額外的推理是,業界近年有一個共識,在人口紅利於2014年達到頂峰、“房住不炒”政策方向既定,中國房地產交易量的峰值已經過去。這意味著靠佣金規模實現高增長不可持續。

兩點影響大概率會出現:在數字化平臺賦能推動人效提升、中介行業集中度提升情況下,其一,中介行業既不需要如此之多的小中介品牌,也不需要如此之多的經紀人數量,大量中介機構、經紀人被逐步淘汰出產業;其二,經受考驗存活下來的中介、業者將會分到更多利益。

據經紀行業協會數據,當前我國已有20多萬人取得經紀人專業資格,全國活躍的房地產經紀人員超過130萬,全行業每年促成的房地產交易額在5萬億以上。以實際不超過2%的佣金比例來計算,每年不超過1000億的佣金收入,未來難有大規模增長,要想分得多,就要分的人少。

當然,平臺越來越大,滲透越來越深,不影響其成為這個未來生態鏈的最大獲益者。

○最後

無論怎樣,貝殼的“新居住平臺”、“產業互聯網”的故事是拉開大幕了,不管是否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都但願其在改造升級產業、服務用戶的路上更多創造價值,而不僅是滿足自身的商業雄心。

居住,是過去二十年中國互聯網科技最難攻佔的山頭。消費互聯網時期,電商滲透程度低,線下看房團+線上優惠券幾乎代表房產電商的最高水平。

當貝殼立起“新居住平臺”、“產業互聯網”的FLAG,在房產中介領域,和58、安居客、搜房等平臺拼殺;家裝領域,作為裝修平臺與土巴兔、齊家網等拼殺;向新房產業滲透,則與搜房、易居、世聯行等拼殺。在房地產的存量時代,這是多頭、單贏關係的競爭,貝殼掀起的是全方面的革命+進化衝突。

另一種戲劇化結果未必不會出現:現在場上的所有人都沒笑到最後,成就居住領域產業互聯網的,是另一個尚未上場的跨界者或者新生者。

貝殼特別願意講述“情懷”,為這個龐大的商業願景加持。既然說起情懷,那就但願貝殼真的別忘了初心,不僅是貝殼、行業的商業初心,更是客戶的初心、億萬老百姓的初心。

二十年來,百姓所希望的中介行業,可能最莫過於不說假話不騙人,不吃差價,不逼定不誘導交易,不坑完買家坑賣家。其實真不高。


“地產大漫話”,聚焦房地產、互聯網,專注企業戰略+財經視角的硬核企業分析。

已入駐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新浪微博、雪球、藍鯨、鳳凰大風號、網易有態度。搜“地產大漫話”(dichanmanhua)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