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傳奇鹽商王朗雲的鮮活人生

王朗雲,是四川最傳奇的鹽商之一

今天的歷史學家們認為

王朗雲執掌的王家

已經成為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手工業資本集團


自貢傳奇鹽商王朗雲的鮮活人生


自流井大鹽商王朗雲的祖上,在明朝成化年間,從湖北輾轉隆昌遷移到富順縣仙騾井(今大安區洞口井扇子壩一帶)落腳,乾隆己卯年(1759)建寶善祠於珍珠山。沒想到幾百年後,王朗雲(王餘照)正是在此創業發跡,名震華夏。


創業興族,顯名鹽場

早年,王朗雲剛二十歲出頭時,已經顯露出創業創新的能力。聰明的王朗雲通過招商引資,利用陝幫商人的資金,以合股的方式,迅速把自己做大做強,建立起一個龐大企業集團——王三畏堂。


三畏堂集土地、工業、商業、金融為一體,在經濟上形成自給自足的一套完整體系,囊括了由原料到成品,由生產到銷售各個過程中的所有利潤。其產鹽總額佔全鹽場的百分之十二強,位列自流井鹽場“王李胡顏”四大家族之首。這為他的家族,為鹽場贏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譽。


王朗雲性機警,通權變。事業發達後,與更強悍的白道黑道江湖大佬鬥智鬥勇,演繹了波瀾壯闊的人生。當時,他的對手,一方是封疆大吏威名顯赫的兩任四川總督,一方是來勢洶洶的李藍農民軍,皆非等閒之輩。他拒絕了駱秉章總督抽收鹽產稅費,組織搗毀水釐局。而後,又反對丁寶楨總督的鹽業官運,驚心動魄。他為保鹽場平安,修築大安寨。寨未築成,與來犯的李藍農民軍發生激烈戰鬥。他沉著應對,從容指揮,最終取得勝利,獲得了鹽場父老的尊崇。


自貢傳奇鹽商王朗雲的鮮活人生

抗戰時期的自貢鹽商


惜才培才,大興教育

一生在江湖上打拼的王朗雲,深知人才是事業發展的基礎。從王朗雲對人才的愛惜和培養中,不難窺見他深厚的、可貴的人本理念。


王開甲,寶善祠土支的重要人物。年輕時家境貧寒,在仙灘一帶操舟擺渡為業,找幾個辛苦錢來維持生存,奉養母親。一次,王朗雲坐船渡河,偶然碰見王開甲。在船上短暫閒聊之間,王朗雲發現這個年輕人才思敏捷,應對適度,頓起愛才之心。王朗雲當即決定幫王開甲贍養母親,並帶他到家塾中就讀。王開甲的命運由此逆轉。之後,王開甲考取了同治年進士,官至吏部文選司掌印郎中,成為歷明清兩代,枝繁葉茂瓜瓞綿綿的寶善祠王氏家族僅有的三名進士之一。


提攜扶助弱小是王朗雲的一貫作風。“振拔寒儒多成名”“不以遠近親疏而遺之”,王朗雲幫助了不少族中貧苦學子讀取功名,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同治年間,三畏堂出資,興辦了三臺書院、育材書院,由王朗雲親自主持院事。


王朗雲逝世後,在“廢科舉、設學堂、推行新學”的光緒末年,他的後人創辦了私立樹人學堂,聘請洋教員,教授新學,開創先河,為當時四川省所僅見。樹人學堂人才輩出,留學海外,在理學、工學等多方面有所建樹者不少。


樂善好施,善行遠播

光緒初年寓居成都時,王朗雲聽說摯友劉愚要編著一部重要的史志書籍,“大喜,謂有惠後學”,遂“首捐幣月二十金”作為津貼,並表示要連續十年給予補貼,幫助作者完成心願。此舉一出,帶動了其他朋友“聞風慕義”,紛紛給予資助,募集了更多的資金。


牛佛,地處自流井、富順、內江、隆昌中間地帶,商貿繁榮,向來為川南一大水陸碼頭。然沱江水面開闊,擋住了南來北往商旅的步伐。自乾隆年間開設的兩隻渡船,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有時,行人竟遭敲詐勒索,苦不堪言。同治六年四月,三畏堂王朗雲首倡,聯合李陶淑堂及當地士紳設立義渡,對過往行人不取分文,徹底解決了由來已久的問題。聘請船工,修補船隻的資金從何而來?如何實現永久存續?一千餘字的義渡章程碑對此作了詳盡記載,紳商共捐銀一萬餘兩,製造義渡大船14只;捐資為基金,按年生息作為義渡經費的主要來源。此義渡存續了80多年,凸顯了以三畏堂為代表的鹽商在民間慈善公益事業中起到的舉足輕重作用。


王朗雲資助社會的公益事業遠不止此,近者有斥資修建牛王廟、仿范文正公立井田碑建立養老制度扶助弱小等,遠者有斥巨資修建沙市“洋碼頭”(防洪石堤)、捐資七萬兩白銀賑災等。王朗雲作為一個傑出的生產經營型的鹽商,為地方經濟、產業發展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