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語秋:巴黎餅記

毛語秋:巴黎餅記

巴黎餅記

我極愛吃餅。愛到什麼程度呢,若是點了四串羊肉串,我倒要來五個饢來配他。煎的烤的皮兒鹹酥的瓤兒鮮香的帶芝麻的帶粉絲的冒熱氣兒的,南的北的,新式的老氣的,種種餅方兒流派沒有我不愛的。除開我熟悉的鍋盔煎餅烤饢不談,天下之大,每到一處,我必要往人家騰著熱氣的鍋子前一窺,嘿,來倆剛出爐的。

童年時候我讀過一篇小說,主人公最愛的就是可麗餅,每日間上學必用零花錢在街角買一個油紙包著吃。因此我羨慕不已,究竟什麼是可麗餅呢?是粗麥做的,米麵做的,甜餡的,鹹餡的?光這名兒就顯得這餅一定光鮮漂亮——可麗呀,得是頂頂好看扎著兩蝴蝶結的小姑娘才能吃它呢!後來我到了法國才知道每個街角,或是小小鋪面或是流動推車,必能尋到他的蹤跡,這就是法國煎餅嘛!法國人愛在二月吃它,攤平一個最簡單的圓餅,裡邊加些香蕉奶油,草莓漿果,或是一大勺巧克力榛子醬,咬一口,滿滿的醬汁向喉嚨滑去,實在甜蜜得很。也有一些古怪的口味,例如檸檬的,整整一張餅泡在一盤子的檸檬汁裡,上面灑滿了霜糖,倒似甜酸口的羊肉泡饃,端上桌之後,我才明白服務生點單時意味深長的眼神,是個勇士,他心裡這樣想。可麗餅只是甜點,還有一種常吃的,往往在可麗餅之前上桌的餅,叫做“galette bretonne ”,起初這種餅來自西部靠海的布列塔尼地區,不知怎的,巴黎人也很愛吃它,我的同學每次逛完展覽或是上場大課後定要邀我們去吃它。Galette的身價比可麗餅要高上許多,往往用蕎麥或者黑麥攤餅,再往裡邊加上雞蛋,撒上大把芝士,豪華版本的再加幾大片火腿,和手抓餅有些相似,但吃它需配上刀叉,端上來一個被廚師疊成正方形的餅,一點一點的繞著餅周切它,我愛將它切成個近圓形,看著薄薄一層,吃完卻覺得胃裡飽漲的體重都加了兩斤。超市裡也有速凍的賣,微波爐三分鐘即可出爐一個,但總歸是失去了觀看廚師在餅爐前張牙舞爪的趣味,咱們中國人叫“鍋氣”的滋味。

毛语秋:巴黎饼记

法國阿拉伯移民很多,因此kebab也很多,中國人愛音譯叫它“烤爸爸”。這種厚實的小麥餅有焦香的外殼夾著巨大分量流著油的烤雞肉,配著薯條是他常見的吃法,四歐一個的它確實是大部分法國人的食物來源。他們常常和可麗餅店結伴而生,打扮的油光水花的阿拉伯小哥一邊從玻璃的倒影上欣賞著新修的鬍子,一邊招呼著窗外的顧客,每到飯點兒,就沒有不排隊的時候。因為實在太受歡迎,每有朋友來法國探望時,我總是招呼他:來來來,我們體驗一下真正法式大餐——阿拉伯烤肉餅!不同的是,他們往往有好多種醬汁可以選擇,常見的番茄醬,奶油醬,獨特的中國醬,阿拉伯辣醬,第戎芥末醬,種種醬汁都是不同移民帶來的新嘗試,儘管是阿拉伯傳統食物,但在這片異域的土地上,各色種族也吃出了人生百味。

毛语秋:巴黎饼记

還有一種叫做‘pita’的阿拉伯大餅,作為埃及人民的主食,埃及政府甚至推出了大餅補貼,好讓每張餅都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出售。埃及人常常頭頂一個巨大的籮筐叫賣搬運它,新出爐的pita圓圓滾滾白白胖胖一張,沁著麥香味,一層疊著一層,它其實沒什麼滋味,口感也很粗糲,但你點任何菜品,服務生定會贈上來一盤pita讓你隨意取用,甚至外賣也會附上兩袋涼透了的pita餅,貧民吃他,富人也吃他,吃法不同,文化一樣。我自己愛在裡面裹上兩顆叫falafel的炸菜丸子,外焦裡嫩,餅皮的韌性很好的增添了食用的層次感,更地道的做法還需在裡面加上生菜生洋蔥檸檬汁,我吃不大慣這樣的搭配,我的以色列同學卻極喜愛這種做法。我奇怪地問他:“這不是阿拉伯傳統小吃嗎?”他瞪大眼睛反問我:“這不是以色列傳統小吃嗎?”我對二者的關係實在感到困惑,這離我的經驗來說太遙遠了,我總以為這是兩個仇敵似的民族,畢竟他倆在報紙上的形象總是打的不可開交。我所不知的是,這兩個居於同一片大陸上的民族有著截然不同的民族歷史,但他們卻有著類似的飲食文化。

2020年4月寫於巴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