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香溪洞之冬 文


【語音版】香溪洞之冬   文/胡樹勇

冬日正月,步行安康之香溪洞,有零星感悟,用文字記錄。憶我往日之遊香溪洞,數十年來,大約五六次,記憶不深,略記大概,其中一次登天梯有印象,一次進廟宇有印象,一次在山附近農家樂就餐有印象,一次在頭天門參加一個活動有印象。

  此次遊香溪洞,恰逢城區剛剛由煙花爆竹引起的濃重霧霾稍稍減輕之日,頗有霾裡尋淨之意,亦為空中尋道之念。乘車至香溪洞山前,下車開始向溝內步行。道有車道和步道二道,此二道並肩而排。步道口立一小塊石頭,上面鐫刻“福道”二字,為任法融道長所題,此福道即為新修的步行道。步道寬不足兩米,有大理石護欄一邊與車道相隔,一邊做凌空擋護。所謂新修也是相對於幾十年前,那時候還沒有這水泥築起的橋樑式的人行道,現在這些水泥或者大理石護欄好些都開始附著綠綠的青苔,時間已然不短。一路向上,步道上下人來人往,好不熱鬧。間或有騎山地自行車的人從上向下騎來,嚇人一跳,趕快躲避。

  稍稍瞭解安康歷史的人都知道香溪洞是安康城外為數不多的景區之一,實為漢濱古八景之一。從地形上來說,安康是個小盆,自從安康城居南而建以後,江北的山林就感覺離城很遠,而從安康的新城到南邊諸山就相對近許多。想來安康城裡的前輩閒暇放鬆心情之時,到附近山間四處搜尋清雅之地,大概只有香溪一脈山川可供修身養性。由此代代相傳營造,給香溪洞留下道家山水及許多傳說和美名。

  走到天梯前,大家不再登高,而是從天梯沿穀道而下。一路行來,良多野趣,方知香溪洞之妙乃在小巧乃在幽靜乃在峽溝之林木淺溪。溝底小徑,遊人稀稀拉拉。枯葉覆蓋山溪,小溪時隱時現,兩岸樹木聳立,有偉岸之雄姿,全然不見山上俯視之小冠。原來欲見樹木之真態,乃要放下身段走下溝來,方可見到林之眾樣,樹之本態。小道曲折,有曲徑通幽之處,也有豁然開朗之地。最喜兩岸幾處放倒朽木,其身段已由整樹截斷,肆意橫豎,自然撇捺,青苔附其身,綠毛衣其被。另見一用石片在溪中砌成的引溪小瀑,雅緻跌宕,古意從中溢出。過微型拱橋,拐過一彎,見幾艘小船,前方有靜靜湖水,兩岸樹木,倒影湖上,此為香溪湖湖面。穿過香溪湖水庫大壩,從水庫另一邊小道而下,在乾涸的河床道上行走,只見河床上茅草叢生,枯黃一片,蒼茫冬景,頗生寒意。忽見路邊草叢中,有叢叢野菊花綻放,亮黃的花朵,在冬天的香溪洞中顯現出冬天的腳步已近尾聲,春天的色彩正在漸次來到!

  沿一條水泥路向上再返福道步道,在溝口處遇一中年男子正在用彈弓從路外向路內的山坡擊射,啪啪作響。另一男子坐在道邊正在玩手機,旁邊樹枝上懸掛著三隻鳥籠。玩彈弓、遛鳥,山外少見,香溪可見,大概也是一種古意。

  走一條道記住一個人。明成祖命禮部尚書胡瀠踏遍名山大川,到香溪洞有詩云:“枝頭小鳥語間關,野徑無人自往還,扶杖過溪臨絕壁,石橋空聽水潺潺。”他尋的是張三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