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這位媽媽的回答值得借鑑!

有很多家長反映,一到寒假暑假,孩子在家對自己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媽媽/爸爸,我想玩手機”。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這位媽媽的回答值得借鑑!


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而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

所以,放假期間,很多孩子會因此沉迷在手機世界裡,上癮而不能自拔。

近來,有數據顯示,孩子每天連續玩半小時手機,平均每分鐘會眨眼超過7次,淚膜破裂時間平均小於5秒,長此以往,視力將急劇下降。

除此之外,沉迷於手機會削弱孩子的社交能力,會在孩子的心理上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

杭州15歲男孩因為手機被父母沒收,竟然兩次跳江輕生。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這位媽媽的回答值得借鑑!


手機對孩子的誘惑是非常大的,當孩子沉迷於手機而被阻止時,他們便很容易產生各種負面情緒,暴躁、發脾氣,甚至是抑鬱、輕生。

相關的數據以及新聞出來後,令不少家長感到詫異並且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的確,面對孩子要求玩手機的請求時,不同家長給出的不同回覆,有可能會決定著孩子的未來。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這位媽媽的回答值得借鑑!

1

“媽媽帶你出去玩好不好?”

曾在朋友家做客時,看到過這樣一幕:

小孩看見周圍的同齡人都在玩手機,於是也纏著身旁的媽媽說想玩手機,這位媽媽俯下身子認真地對孩子說:“媽媽帶你出去玩好不好?”

孩子很爽快地答應了,臉上洋溢著開心,牽著這位媽媽往門外走去。

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做法很聰明。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想要玩手機,是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孤獨、無聊。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這位媽媽的回答值得借鑑!


或者說看周圍的人都在低頭玩手機,會產生一種跟風的心理,孩子會覺得,自己不玩手機呆立在那裡,會顯得格格不入。

所以,當他們想要玩手機時,父母就要起到一個帶頭的作用,首先自己不做“低頭族”;而是將手機上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孩子便會覺得自己得到了關注,不再孤獨。

如此一來,注意力便會從“想要玩手機”轉回到“有人陪自己”這件事上來。

家長適時的回應,讓孩子遠離手機,帶孩子出去走走,不僅可以避免孩子對玩手機上癮,還能讓孩子見識更廣。

帶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手機更加有趣,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也會得到更好的滿足。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眼界才會更加開闊,而不只會手捧手機,上網、打遊戲。

所以說,面對孩子想要玩手機的請求,家長兩種不同的回覆,會成就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

2

那麼,如果孩子已經對手機上癮,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 督促、監督很引導

當孩子提出要玩手機,家長不要立馬嚴詞拒絕,可以先跟孩子瞭解他們要做什麼?

然後跟他們講講玩手機的害處。比如會造成近視,戴眼鏡,眼睛不舒服等,讓孩子感受到“害怕”。

手機逐漸成為生活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除了消遣,還可以用來學習等等。

孩子的自制力是有限的,需要家長在一旁進行監督提醒。

但是專制型管理也是不可取的,首先我們要了解孩子在手機上幹什麼,對於不好的行為要堅決制止;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這位媽媽的回答值得借鑑!


對於正常的學習,家長只需控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即可。

2.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既然孩子已經對玩手機上癮了,作為家長就要有相應的手段給予制止。

此時,如果讓孩子繼續玩下去,顯然是錯誤的,這樣只會加重孩子對手機的依賴。

但是如果強行制止,也不可取,因為孩子必然會激烈地反抗。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想要玩手機的時候,家長不妨提出帶孩子外出走走,逛逛公園、打打球,跑跑步等。

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來轉移孩子想要玩手機的慾望,讓孩子明白,除了手機以外,其實還有更多好玩的事情。

3.培養興趣愛好

假期,孩子有很多的空餘時間,如果過於無聊,孩子自然會想要玩手機。

家長不如趁此機會,為孩子培養一些興趣愛好。

有時間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出門,多接觸大自然,讓孩子對大自然保持一份熱愛、好奇。

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家長,可以為孩子買一些益智又好玩的玩具,比如說拼圖、積木等。

或者通過一些有趣的圖書,來培養孩子養成愛閱讀的習慣。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這位媽媽的回答值得借鑑!


總之,家長要學會利用各種方式,去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沒有空餘的時間想要玩手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