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300勇士這麼牛?希臘羅馬的無敵步兵陣形是如何形成的?


斯巴達300勇士這麼牛?希臘羅馬的無敵步兵陣形是如何形成的?

摘自《軍團與方陣》,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0年3月

2006年,扎克·施奈德(Zack Snyder)的電影《斯巴達300勇士》將希臘方陣注入流行文化中。對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非寫實且故事化的列奧尼達斯(Leonidas)和他的斯巴達勇士們緊密地交疊盾牌、亮出長矛,是這種重要陣形給人的第一印象。這部電影基於享有盛名的弗蘭克·米勒在年創作的連環漫畫拍攝,這位漫畫家還曾對作為黑暗騎士的蝙蝠俠(Batman)進行過重新演繹。米勒的創作最值得稱道之處,是其漫畫脫胎於公元前480年溫泉關戰役最好的史料—希羅多德的《歷史》。電影中許多有趣的俏皮話,比如“我們將在蔭涼處戰鬥”,就是源自希羅多德。

然而,這絕非最初的方陣。事實上,無論是希羅多德所記載的,還是弗蘭克·米勒與扎克·施奈德後來描繪的,都已經進行了多次改進。這是一種經受數個世紀考驗的戰爭方式,已經達到自己的頂峰,並進入停滯不前的穩定期。

直到溫泉關戰役又過了一個世紀之後,方陣才引入重大革新。最初的革新者是著名的底比斯將軍伊巴密濃達和雅典將軍伊菲克拉提斯,後來則是包括腓力二世與亞歷山大大帝在內的馬其頓諸王。他們將會對方陣進行最終變革,使其成為與羅馬軍團抗衡的戰爭工具。

1


古典方陣


方陣的起源是歷史學家爭論的主題。有證據表明,方陣要比很多人所認為的古老得多。巴黎盧浮宮有一塊距今或許已經超過4600年的紀念碑,名為禿鷹碑(Stele of Vultures)。碑文描繪了一支絕對可以稱為方陣的蘇美爾矛兵編隊。這些士兵來自拉格什(Lagash)邦國,將去迎戰鄰邦烏瑪(Umma)。他們以整齊的行伍示人,盾牌交錯成行,朝敵人亮出城牆般的矛尖。

許多人都會爭論有關“荷馬式”戰爭形式的轉變,包括對個人決鬥與戰車的重視。不過,差不多所有人都會同意,希臘方陣是在公元前8世紀開始出 現的。彼時,這種古典方陣十分簡單。它由重裝步兵(hoplítēs)組成,這個詞源自希臘語“hopla”,指“全套裝備”。有些人宣稱,“hopla”一詞指重裝步兵使用的盾牌。但這種觀點很容易被推翻,大多數學者同意,廣義的重裝步兵就是“有裝備的人”。

斯巴達300勇士這麼牛?希臘羅馬的無敵步兵陣形是如何形成的?

希臘重步兵


一般來說,重裝步兵都是富人。因為在希臘大多數城邦中,想要在政府中有話語權,就必須成為方陣中的重裝步兵。加入方陣的必備條件,是能夠付得起自己裝備的費用。

重裝步兵的盾牌可不便宜。事實上,這種裝備堪稱那個時代的“星球大戰”級工藝。它是一面約 3 英尺寬的銅製蒙皮圓盾,被稱作大圓盾(aspis)。這種盾牌與後來方陣所使用盾牌的一個重要不同點,是它有一圈突出的邊緣。

斯巴達300勇士這麼牛?希臘羅馬的無敵步兵陣形是如何形成的?

多里長矛


重裝步兵也佩劍,通常是希臘直短劍(xiphos),這是一種筆直的雙刃。部分士兵也裝備葉形劍,其長度為 1 ~ 2 英尺。這種劍是備用武器,在矛損壞或丟失時使用。其他類型的刀劍也有使用,如反曲砍刀(kopis)。這種刀具類似切肉刀,單邊開刃,有些許弧度。

足夠富裕的士兵可能會裝備一件銅製胸甲,這種護甲本質上就是護住前胸與後背的金屬板。他們還會裝備脛甲與頭盔。最常與重裝步兵聯繫在一起的是科林斯(Corinth)頭盔,其名字源自希臘城邦科林斯。你在電影《斯巴達300勇士》裡見到的就是科林斯頭盔,它有 T 形或 Y 形開口,以此方便士兵 呼吸與視物。頭盔通常有高聳的盔纓,這使士兵看上去更加高大可怕。它會完全遮蓋住面部、頭部與部分頸部。重裝步兵的頭盔不止這一種,還有許多其他樣式存在,大多也得名自城邦或地區。

據現代人估計,所有這些裝備加在一起的重量會超過40磅。這看上去似乎不是很多,但考慮到氣候與地形因素時,負擔之重就變得難以想象。事實上,現代步兵平均攜帶的60磅裝備,比之還要重一些,但這60磅分量無論在舒適性還是在平衡性方面,都比古代好太多。古希臘勇士沒有鋁合金框架揹包、墊料帶子、塑料夾子、拉鍊以及橡皮筋。他們的 40 磅裝備,全都是不斷摩擦皮膚的金屬、木頭與皮革。此外,古代裝備的重量相當分散:沉重的銅盔在頭頂, 巨大的盾牌完全搭在左臂,還有架在腳踝上的銅製脛甲。

斯巴達300勇士這麼牛?希臘羅馬的無敵步兵陣形是如何形成的?

斯巴達重步兵


不過,當方陣的士氣崩潰時,陣列就會出現缺口,從而使破綻暴露出來。敵人可以向重裝步兵的肋骨、脖頸或大腿射箭,投擲標槍或刺出長矛。在古典方陣中,一切行動都依賴於保持盾牌環環相扣,移動時步調一致,不向敵人顯露一絲縫隙。

這正是傳統重裝步兵所要做的。他們將戰鬥視為“ 競爭 ”(agōn),該詞也被用於描述運動上的挑戰。這場競爭通過“ 推擠 ”(othismos)分出勝負,戰場上的方陣猛烈地互相撞擊在一起,士兵不斷從盾牌的上方和下方捅刺。“推擠”這一概念存在爭議,有些學者堅持認為,這並非重裝步兵實際上的戰鬥方式。我在此承認該理論是正確的,因為我不想落入理論爭辯的無底洞。本書關注的是希臘化方陣,而不是古典方陣。

古典方陣是一種朝向正面的陣形,它只能在一個方向上戰鬥。當側翼或後方受到攻擊,它就無能為力了。為預防這一點,騎兵和被稱為“散兵”(psiloi)的輕裝部隊會配合方陣作戰。他們有時也利用標槍、投石與弓箭等投射武器擾亂敵軍陣形。輕裝部隊與騎兵是其他許多專著的主題,本書只涉及重裝步兵。


關於這種古典形式的戰爭何時開始與結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不過,從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38年,這種作戰方式肯定支配著希臘戰場。

2


第二代方陣


革新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逐步發生的,伴隨著人們認識的緩慢進步。歷史上還有眾多軍事案例表明,從一種作戰方式轉化為另外一種時,會有不少過渡混合型戰術。

伊巴密濃達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雅典主導的提洛同盟與斯巴達主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為爭奪希臘統治權發生的鬥爭。公元前 404 年,斯巴達取得勝利,統治希臘大約 30 年。

當底比斯(Thebes)試圖在希臘北部的維奧蒂亞(Boeotia)地區擴大影響力時,斯巴達對它發起了挑戰,導致了公元前 371 年的留克特拉戰役。底比斯贏得了這場戰役,作為主導城邦接管整個希臘,直至公元前 362 年的第二次曼提尼亞戰役。這場戰役使斯巴達與底比斯都衰弱不堪,成為枝頭待摘的果實。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最終在公元前 338 年的喀羅尼亞戰役中完成這一偉業,使馬其頓人成了希臘的主導力量。

關於斯巴達社會,斯巴達男人從7歲開始就接受軍事訓練,而且這種軍事狂熱灌注到斯巴達文化的方方面面。斯巴達人不僅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是傳奇般的勇士,對於與他們同時代的人來說也是如此。考慮到斯巴達人的聲望,底比斯重裝步兵前往留克特拉時不可能信心滿滿。而且更糟糕的是,底比斯軍隊在人數上劣勢明顯。

伊巴密濃達是維奧蒂亞同盟的最高級別官員,底比斯是該同盟中最重要的成員。伊巴密濃達首先說服了那些搖擺不定的同僚們,讓他們在戰場上直面斯巴達人。隨後,他採用了兩項軍事革新,而正是這些革新成了底比斯人贏得戰爭的關鍵。


斯巴達300勇士這麼牛?希臘羅馬的無敵步兵陣形是如何形成的?


為了抑制這種向右移動的趨勢,古希臘指揮官經常將他們最富經驗的精英部隊部署在陣列右側。他們認為這些部隊會是最勇敢且富有紀律性的,所以他們不會移動那麼多。留克特拉戰役就是如此,在這場戰役中,斯巴達國王克利俄姆布羅塔斯一世(Cleombrotus Ⅰ)將精銳斯巴達勇士同自己的騎士(hippeis)一道佈置在己方右翼。“騎士”一詞在這個時期指的是國王親兵衛隊,而這些人很可都是精英重裝步兵。克利俄姆布羅塔斯顯然認為,底比斯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部署自己的精英部隊,即由150對志同道合的人組成的“聖隊”(Sacred Band),這樣的“聖隊”作戰會更加英勇。

斯巴達300勇士這麼牛?希臘羅馬的無敵步兵陣形是如何形成的?

聖隊


不過,伊巴密濃達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將聖隊部署在己方左翼。與通常的8~12行陣列截然不同的是,他在方陣這一側還部署了更多部隊,使它達到50行深,這當然會讓餘下方陣更薄。伊巴密濃達為補償這一點,用上了他的第二項軍事革新—將方陣部署為斜線,把左翼推向前方。伊巴密濃達的孤注一擲十分明顯,他希望在斯巴達人強大的左翼擊敗己方右翼之前,先擊潰斯巴達人的右翼。

戰場上成千上萬的人會踢起大片塵土,即使在最佳條件下也會降低能見度。在我們關注的這個時代,雷達、航空與相機都未出現。這使伊巴密濃達能夠在眾目睽睽之下將自己額外的行動掩藏起來。斯巴達人只會看到他陣列的第一行,對後面有多少部隊一無所知。後來,漢尼拔·巴卡在公元前 216 年的坎尼會戰中就使用了這種戰術。漢尼拔在這場戰役中將自己麾下的非洲老兵部署在兩翼,於眾目睽睽之下藏於陣列之後。

伊巴密濃達的計劃異常成功。底比斯左翼粉碎了斯巴達右翼,幾乎完全消滅了斯巴達最優秀的部隊,並殺死了克利俄姆布羅塔斯。與此同時,弱小的底比斯右翼落在了後面,以至於斯巴達左翼根本來不及同其正常交戰。伴隨著最精銳部隊的潰敗和國王戰死,斯巴達人放棄了戰鬥,底比斯人獲得了勝利。


這兩項革新看上去很簡單,但在那時是革命性的。底比斯在留克特拉取得的完勝,證明了它們的價值。

伊菲克拉提斯


這個時代另一位著名的改革者是雅典將軍伊菲克拉提斯。儘管不像伊巴密濃達那麼有名,但他對重裝步兵方陣的改革一樣有重大意義。

伊巴密濃達的貢獻是在方陣部署方面的改革,伊菲克拉提斯的名聲則源於對裝備與訓練的改良。對後世的希臘化方陣來說,它們同等重要。

伊菲克拉提斯認為,攻擊範圍至關重要。當你在與敵人重裝步兵短兵相接之前就能殺死他,又何必頂著敵人長矛的傷害與其盾牌對撞?伊菲克拉提斯將8英尺的矛加倍,變成了16英尺的長矛。

長矛更重且很難保持平衡,需要兩隻手握持。這使重裝步兵所用的巨大重型盾牌變得不切實際,尤其是當士兵用左手握住盾牌把手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伊菲克拉提斯引入輕盾,這是一種更小也更輕的盾牌。它的直徑小了大約 1 英尺,因而更加輕便。輕盾可以綁在重裝步兵的前臂上,他的手能從盾牌邊緣伸出來,從而解放雙手,持握更長的長矛。這種盾牌導致“輕盾兵”(peltastai)這個名稱的誕生,也就是裝備輕盾的人。這可能會使人感到困惑,因為許多作者將使用投射武器的散兵也稱為“輕盾兵”。這當中最出名的便是色雷斯標槍兵,因為他們裝備了更小型的盾牌。需要著重指出的是,伊菲克拉提斯的輕盾重裝步兵與他們不同。更適合用來形容散兵的詞,是希臘語中的“psiloi”,源自表示“赤裸”或“裸露”的詞語“psilos”。

斯巴達300勇士這麼牛?希臘羅馬的無敵步兵陣形是如何形成的?

peltastai輕盾兵


伊菲克拉提斯還加長了重裝步兵所用劍的長度,並以更輕巧的亞麻胸甲取代沉重的銅製胸甲。作為鞋匠的兒子,他還對軍用鞋進行了革新,這種輕靴被命名為“伊菲克拉提鞋”。

伊菲克拉提斯意識到,裝備了更長的長矛與更小的盾牌的方陣,更加需要凝聚力,因此格外強調嚴格訓練。

那些熟悉希臘化時代新型方陣的人,可以在伊菲克拉提斯的輕盾重裝步兵方陣中認出其武器與護甲。這難道意味著是伊菲克拉提斯發明了這些裝備嗎?唯一實在的回答是我們不知道,但他的改革幾乎肯定影響了後來的馬其頓國王們。

許多歷史學家將馬其頓方陣的革新歸功於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腓力二世,但同時存在很多迥異的理論,其中一些聲稱這些革新來自巴爾幹或埃及。要不然就是說伊菲克拉提斯與伊巴密濃達的改革,是由腓力二世的父親阿敏塔斯三世(Amyntas Ⅲ)或腓力二世的兄長亞歷山大二世實施的。事實上,軍事方面的變化非常緩慢。變化發生時,新舊裝備與戰術體系經常同時存在。伊菲克拉提斯的改革,很有可能被後來的馬其頓國王們在漫長的時間中逐步引入。

斯巴達300勇士這麼牛?希臘羅馬的無敵步兵陣形是如何形成的?


伊菲克拉提斯是阿敏塔斯三世的養子,與亞歷山大二世十分親密。作為阿吉德(Argaed)王朝,也就是腓力二世與亞歷山大大帝家族的堅定捍衛者,伊菲克拉提斯協助擊敗了篡位者保薩尼阿斯(Pausanias),使阿吉德家族保住了權勢。幾乎可以肯定,亞歷山大二世熟知伊菲克拉提斯的改革,阿敏塔斯三世和他的兒子腓力二世很有可能也是如此。

腓力二世還曾作為人質在伊巴密濃達的宮廷中待過3年,到公元前364年為止。腓力二世是佩洛皮達斯(Pelopidas)—底比斯的將軍、政客,同時 還是伊巴密濃達的摯友—的“愛寵”(eromenos)。在底比斯期間,腓力同另一位著名的底比斯將領潘美尼斯(Pammenes)住在一起。古代的貴族人質並不像現代抓獲的人質。他們是自己家族的代表,通常會被當作貴賓對待。在熱門電視劇《 權力的遊戲 》(Game of Thrones)中,席恩·葛雷喬伊(Theon Greyjoy)就是史塔克家族的貴族“人質”。

腓力二世很可能親身見識了伊巴密濃達與伊菲克拉提斯的軍事改革並受到薰陶。不過,我們不清楚腓力二世的改革是直接來源於這兩位希臘人,還是傳承於阿吉德家族內部。無論如何,這些影響對於我們理解本書核心的希臘化方陣至關重要。此後,腓力二世一躍成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指揮官之一。公元前 336 年,當腓力二世被刺殺時,馬其頓已經是整個希臘舞臺的主導勢力,統治著馬其頓、色雷斯與希臘,並確保了斯巴達與克里特的“中立”。


腓力二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三世)將會把帝國的版圖拓展至印度河,征服整個已知世界。新式馬其頓方陣使這兩項偉業成為可能,它吸收了伊巴密濃達與伊菲克拉提斯的改革,成為一種所向無敵的步兵陣形。


以上內容摘自《軍團與方陣:希臘羅馬步兵對戰實錄》


斯巴達300勇士這麼牛?希臘羅馬的無敵步兵陣形是如何形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