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半場,企業都在尋求“二次發育”?

互聯網下半場,企業都在尋求“二次發育”?

01

互聯網時代,產品更新迭代速度飛快,甚至快得讓人有些浮躁。

1994年,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將中國引入國際互聯網,25年的時間,我國的互聯網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0年到2010年,是中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期,互聯網的商業價值迸發,大批互聯網公司湧現並且迅速崛起。

2010年至今,中國互聯網經歷繁榮期,逐漸走向成熟,互聯網市場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格局,各個領域的山頭被相應的巨頭佔據。

互聯網下半場,企業都在尋求“二次發育”?

互聯網市場走向成熟的同時,也意味著互聯網流量增速將放緩,市場紅利不會再如過去那般野蠻生長,互聯網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移。

雖然目前行業各個領域的山頭被佔領著,但這種格局並非永遠牢不可破,這段時間我們可以隱約感受到互聯網行業的躁動。

為了避免被取代,企業紛紛致力於自己的“二次發育”,企圖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02

11月中旬,微博公佈了其2019年第三季度的財報,根據數據顯示,微博Q3淨營收4.678億美元,淨利潤為1.462億美元,低於市場預期,相比去年下滑了11%,市場預期持續低迷。

作為一個陪伴了我們整整10年的社交媒體,由於沒有強勢替代品出現,微博在國內的市場地位一直沒有發生根本性的動搖。

但這還是無法讓我們忽視其非媒體領域的內容和垂直領域內容佔比下降的事實,近來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微博發展勁頭的不足。

互聯網下半場,企業都在尋求“二次發育”?

面對自身結構失衡及同業競爭壓力的雙重挑戰,微博將目光投向“二次發育”,長期以來在產品方面沒什麼大動靜的微博這次也大動干戈地推出了新產品“綠洲”,想必也是希望藉助綠洲挽回其在垂直領域流失的流量。

其實不只是微博,像微信、今日頭條這樣的超級應用也在積極尋求可以刺激流量的“二次發育”之道。

微信在堅守自己社交霸主地位的同時不遺餘力地將觸手伸到金融支付領域,頭條在努力擴張自己內容領域的同時也想從移動社交領域分一杯羹……

互聯網下半場,企業都在尋求“二次發育”?

03

雖然術業需要專攻,但這並不代表不需要Plan B。

經濟學家經常告誡我們,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是分散風險最重要的手段。

互聯網行業的變化速度遠比其他行業快,技術不斷迭代,用戶的需求也在不斷調整,企業稍不留神,產品可能就跟不上市場了。產品種類單一或者產品功能長期一成不變無異於將自己置身於巨大的風險之中,這一波浪潮或許我們可以平安度過,但下一次可能就沒那麼幸運了。

在如今的環境之下,用戶對於互聯網產品的要求變得更加嚴苛,用戶粘性也大不如前,今天我用著這個應用,明天可能就會因為同類產品新增了某個功能而立馬轉向。

互聯網下半場,企業都在尋求“二次發育”?

於是,各企業在用戶流量的搶奪上越來越錙銖必較,對於企業來說尋求“二次發育”顯得愈發重要,多一個增長點意味著多一分可能性。

正如美團投資人徐新所說:做傳統行業一定要很專注,但是做互聯網其實要做八爪魚,爪伸得到處都是,太專注反而不靈。

當然了,這種擴張並不是盲目的無邊界擴展,而是在保證自己垂直領域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下進行更多的探索,換句話來說就是要實現“一專多能”。

字節跳動是典型的例子,在保證頭條增長活力的同時,不吝惜資本去打造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等產品,最終形成嚴密的內容矩陣,築就頭條系的流量護城河。

所以,即使字節跳動當時失去了內涵段子,也可以迅速站起來,坐擁僅次於騰訊的巨大流量池。

互聯網下半場,企業都在尋求“二次發育”?

許多企業做垂直做到最後還是離不開多元化,強調生態可持續,可見有時候“以不變應萬變”是行不通的,隨機應變,讓自己不斷地發育成長太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