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地域主義建築是一種關係到當地人民種族、地域和當地“方言”的建築語言,”Paul Oliver,《世界地域主義建築百科全書》的作者這樣寫道。但不幸的是,因為現代建築技術快速擴展的“身份及文化活力的缺失”,傳統的建築語言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不受到重視,《建築評論》雜誌稱之為“全球通用建築潮流”。鋼鐵、水泥和玻璃建造的高質量建築隨處可見,而諸如土磚、稻草或是泥炭之類的地域建築技藝則同落後聯繫在了一起。諷刺的是,這些當地的建築方法卻遠比那些討論可持續性重要性的當代建築更環保,並具有文脈意識。正因如今的潮流,大量的建築和文化知識正在消亡殆盡。


01. 活根橋 / 印度梅加拉亞邦

這種技術位於人類可能最潮溼的居住地,梅加拉亞邦季風季節的河流遠比旱季來的激烈而迅猛。為了過河,居住在當地的卡西(Khasi)部落利用竹子建橋,但這種橋仍不足以挺過季風季。於是180年前他們開發了一種“新”技術,牽引橡膠樹的根,讓其緩慢長成一座橋樑。結果足以承載50人的重量。梅加拉亞邦的這種活根橋需要25-30年的時間生長,並且隨時間變得越發強壯。當地已經有不少活根橋經歷時間的考驗,生長成了滿足功能需求的結構體,但是最近25年間這種技藝卻在消亡。對於當代世界,幾十年的造橋時間顯得過於漫長,特別是一座鋼結構或是混凝土的橋樑僅需花費相對而言彈指一揮般的時間。但是這些當代技術卻完全沒有了原來的魔力。


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 Flickr user Ashwin Kumar


02. 古龍西彩繪 / 布基納法索

古龍西(Gurunsi )的石繪藝術雖然從洞穴中轉移到了建築上,但至今仍然存在著。當泥土小屋建造完成後,房子的立面會覆蓋泥土、牛糞、黏土、碎石和粉筆製作的精緻的幾何圖案彩繪。古龍西的婦女每隔4-5年就會重新繪製這些房屋上的壁畫。圖案往往有著特殊的寓意,包括豐收的土地、搖擺的青草或是男性的服飾。每座房屋上的彩繪都是獨一無二的,代表了其中居住者的品味。最終整座村莊都形成了豐富的藝術及文化的表達。


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 Flickr user carsten_tb

03. 哈蘭蜂窩住宅 / 土耳其

在土耳其南部的哈蘭鎮,由土磚、磚塊和石頭建造的,形如蜂窩的住宅是曾經風行一時的潮流。這種圓頂房屋建造之迅速,可以滿足當地遊牧人民迅速躲避酷暑嚴寒的需求,卻又不是帳篷那樣的臨時結構。邊上的小洞可以循環冷空氣並進行通風,而穹頂的頂部作為窗戶。這種圓頂的形式大大減小了表面積體積比,可以在嚴冬月份中減少熱損失。而因為當地的遊牧文化慢慢轉變為了定居文化,這種房屋現在很少作為住宅使用了,大多數成為了儲藏空間和穀倉。對於他們社會而言,這種房屋已經不再具有價值,於是現有的房屋都處在了衰敗邊緣。新建的住宅同這些蜂窩住宅缺少文脈上的聯繫,而它們的建造技藝也已經消亡了。


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 Flickr user sarah_c_murray


04. 勒索厄海草屋頂 / 丹麥

在丹麥北部的勒索厄(Læsø)島上,有著悠久的利用海草建造屋頂的傳統,通常使用的是鰻草。島上成功的海鹽工業使得當地大多數樹木都被用於為提煉海鹽的窯提供能源了,只留下少部分用於居民的房屋建造。因此,他們會使用海上漂浮的來自船隻殘骸的浮木以及鰻草進行建造。這些材料因為海水的沁透百年都沒有腐壞。但是1930年代,一場真菌感染席捲了當地超過200座房屋,使得最終只剩下了19座殘留。當地一直在為保護剩餘房屋而努力著,但是每平方米屋頂就需要消耗300公里的鰻草,因此修復勒索厄當地房屋並非一項容易的任務。並且島上的植被再造也加速了屋頂的腐爛,周圍的樹木阻擋了屋頂周圍的海風,使得海草的根系開始腐爛。幸運的是丹麥人並沒有放棄,盡其可能地保護當地建築,即便是一個世紀前隨意建造的第一片海草屋頂。


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 Flickr user seier

05.沼澤阿拉伯葦草住宅 / 伊拉克

Ma'dan 人,又稱沼澤阿拉伯人(Marsh Arabs)居住在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交點的沼澤地帶。他們利用沼澤中大量的葦草進行房屋建造。將葦草捆紮成柱子,拱券或是牆壁,一座房屋在三天以內就可以建好。有時這些房屋會漂浮在被稱為“tuhul”的小島上,其他時間就在隨波逐流。如果精心打理,房屋可以維持25年的時間。但不幸的是,在薩達姆·侯賽因統治的時期,沼澤阿拉伯人因庇護政府認定的國家恐怖分子及敵人而遭到迫害。因為沼澤被耗盡,他們不得不搬離尋找充足的食物,因此人口在世紀之交從50萬銳減至1600人。十年之後舊的政權被推翻,大壩也被破壞,沼澤重新擴展至原先50%的面積,為沼澤阿拉伯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機遇。


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 Flickr user davidstanleytravel


06. Goahti薩米人住宅 / 北極圈

薩米人居住在挪威,瑞典和芬蘭的北部,以及俄羅斯的科拉半島地區。許多人以打獵和打漁為生,但卻因其放牧馴鹿而出名,雖然如今只有10%的薩米人從事這項活動。Goahti 式建築是其生活方式的核心部分,用於長途旅行中的可移動式居住。馴養的馴鹿被用於拖拽結構需要的曲杆,杆上面往往覆蓋了苔蘚以獲得更好的熱效能。而之後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這種建造方式被大大減少,因為運輸這些大型的曲杆非常不方便。取而代之的是薩米人在旅行中使用的著名的 lavvu 帳篷結構。Goahtis 房屋開始被用於長久定居時飼養牲畜,直到二戰的時代。現在,薩米人往往傾向於居住在普通的住房之中,這些房屋與北歐地區隨處可見的建築已經別無二致了。


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 Flickr user trondheim_bjarkiv


07. Chibotte小屋 / 法國

這種 chibotte 建築由法國上盧瓦爾省的葡萄酒釀造者建造,是一種利用乾燥岩石建造,用於在葡萄地中季節性定居的臨時小屋。直到1920年代之前,葡萄地擁有者一般在夏日的星期天居住在自家的 chibotte 小屋之中,後來就被更佳舒適的住所取代了。因為上盧瓦爾省的維萊區域為火山平原地貌,這種小屋一般利用建造葡萄園時挖掉的玄武岩等火山岩建造。其拱頂使用了一種分成兩層的技術:內層的岩石向外具有一定角度,而外層岩石向內具有一定角度,兩者互相支撐。


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 Flickr user chrispark1957


08. Ab-anbar蓄水裝置 / 伊朗

這是一種波斯的蓄水裝置,ab-anbar 為伊朗的城市提供了用水。其地下水庫有時位於地表20米之下,其拱頂可以阻擋水蒸發以及任何可能的汙染。這種建築由磚及一種被稱為“sarooj“的泥漿建造,密不透水。一種名為“Badgir”的通風裝置將風送入其中為水降溫並且避免了水在穹頂上形成冷凝。在沙漠之中,這種建築非常重要,具有極高的價值,因此往往與一些重要的建築,例如清真寺聯繫在一起。但是在水管被引入當地之後,這種 ab-anbar 建築就慢慢消亡了。它們現在大部分只存在於旅遊景點了。


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 Wikimedia user Zereshk


09. 馬來房屋 / 馬來西亞,新加坡

南亞的地域性建築,就像是許多其他地方一樣,利用當地的材料建成。而對於南亞來說,這種材料就是木材。不幸的是木頭在熱帶潮溼的氣候中很容易腐爛,因此需要對建築經常進行維護。為了應對潮溼和炎熱,傳統馬來房屋具有大量開孔的設計,利用穿堂風為建築降溫。大型的懸掛屋頂使得無論日曬雨淋都可以打開窗戶,這些極端天氣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建築同時具有在暴雨時引入新鮮空氣的功能。但是這種被動的空調系統卻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慢慢丟失了,南亞那些並沒有進行很好的氣候應對設計的房屋都裝上了空調。


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 Flickr user tukangkebun


10. Bandiagara峭壁房屋 / 馬裡

這裡也被稱之為多貢(Dogons),東邊的289個村莊位於馬裡特有的砂石高原、峭壁及平原地貌上。多貢卻適應了當地的環境,在15世紀以來將這裡建成了可以抵禦各種攻擊的防禦地帶。儘管這裡有百年曆史的對應險惡地形的建築知識,多貢的社會環境卻不可避免地被城市化了。不僅導致了地域性建築和相關知識的減少,同時也“汙染”了環境,其中融入了旅遊和其他價值體系。為了保存現有的場地,Bandiagara 於1989年被列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 Flickr user TREEAID


11. Mugsum泥屋 / 喀麥隆

Mugsum 當地的人們利用場地上大量的葦草建造家庭房屋。這種房屋具有拱券的形狀,利用最少的材料完成了最大的負荷承重。為了建造9米長的拱券並對其進行維護,立面上創造了實用的腳架,並且也為房屋增添了一些美學元素。與土耳其的哈蘭房屋相似,Mugsum 的房屋在屋頂上也有開孔,作為煙囪以及洪水來臨時的逃生出口。在水泥結構發明的百年之前,Mugsum 泥屋就因其低價高效而聞名遐邇。但不幸的是這一切都改變了,泥屋已經過時,這種建造方法也大量減少。


11種逐漸失傳的地域性特色建築,培養你的建築素養

© J. and M.F. Ostorer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