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也要“防抑”:這些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隨著生活壓力的加大,心理健康問題也逐漸引發重視。據河科大一附院新區醫院精神心理科醫學博士趙蓉蓉介紹,來勢洶洶的疫情加劇了當代人們的焦慮感,近期焦慮、抑鬱患者相較於往日多了起來。

防疫也要“防抑”:這些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小張(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因為疫情原因遲遲不能復工,突然斷了經濟來源,房貸、車貸壓力也紛紛而至。在持續兩週情緒低落、提不起勁後,小張走進了新區醫院精神心理科。醫生通過詳細的問診及溝通後,考慮她目前可能處於一種抑鬱的狀態。

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干預治療呢?

趙蓉蓉醫生說:“如果感覺自己最近狀態不對,可以縱向地和往日作個對比,看有沒有什麼變化。比如之前可以輕鬆完成的簡單工作,現在覺得比較吃力。其次,還有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社會功能的受損,比如在生活、學習、交友方面出現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通過自我調節後,能夠恢復正常就沒有關係;但如果問題越來越嚴重,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就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通過醫生的專業判斷和建議來改善。”

她說,除了焦慮、抑鬱等常見的心理問題需要重視以外,家庭心理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

現在很多孩子從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寄宿,和父母接觸的時間比較短,親子關係基礎比較薄弱。現在因為疫情,家長和孩子長時間待在一起,各種問題全暴露出來了。

對於親子關係的衝突,趙蓉蓉博士建議家長先做出改變,要明白自己是造成孩子情緒波動的最大因素。她建議家長首先要“共情”,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和出發點。其次,父母要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緒,並引導孩子用良性的方式發洩。最後,要和孩子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孩子對自己的信任,這樣才有可能緩和彼此之間的關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