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農資店,如何抓牢你的客戶!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的農資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有的地方出現了一個村就有5、6家農藥肥料店。農資經銷商們也都絞盡腦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留住老客戶,爭取到新客戶。


那麼,我們也來談談有哪些不錯的方法可以試試呢?


鄉鎮農資店,如何抓牢你的客戶!


一、別讓店面把客戶“拒之門外“!


相信農資行業的朋友都瞭解目前還有很多農藥、肥料店都是髒、亂、差,陳列雜亂,灰塵滿天。如果您的店面門頭是農技諮詢服務站,進到裡面乾淨清爽,產品陳列錯落有致,有專門的技術諮詢臺,有座位有茶水,是否就容易給農戶們留下正規專業、辦事認真、店裡人好的第一印象呢?


在此建議對自己的店面重新定位,設計一個顯眼的門頭。產品陳列方面可以根據經營場地及店面的大小,對商品的品牌、風格、用途、功能等進行分區擺放。在門口和一些角落可以放些花卉綠植盆栽,甚至還可以在各區域打不同的燈光,從而給客戶創造一種輕鬆、自然、心情愉悅的購物環境。


鄉鎮農資店,如何抓牢你的客戶!


另外多給店員培訓下農業知識和服務禮儀,提升店員的整體素質,讓您的店面形象更有規格檔次,給農戶感覺是很不一樣的。


二、搞一些”靠譜“的促銷活動


認真對待每一個客戶,將每一個客戶的情況都記錄下來。可以聯合廠家一起做一個會員積分系統,在銷售旺季制定會員抽獎,禮品回饋的活動吸引老客戶再次到店。針對客戶的具體情況制定對農民實用的活動方案,如剩餘肥料換新肥料;舉辦會員農產品集體購銷會等。重點在於深入走訪調查農戶的情況,做出符合客戶需求的有效方案。

三、做農資也要出去”拉客“


眾所周知,現在已不是“好酒不怕巷子深”時代了,單憑几個現場導購,或經銷商夫妻兩人在輪流看店,經銷商的生意是撐不多久的。因此,經銷商應建立一支精幹的銷售隊伍或自己親自分小區、分產品、分客戶類別等走出超市或店鋪去銷售,讓公司經銷的品牌、產品、功能等不斷地向潛在的客戶去傳播,即使在一開始沒有客戶來店裡選購,但經過一段時間推廣之後以後,市場、知名度、品牌、公司口碑等都會隨之而來。


四、定期搞團購,”學會“薄利多銷


農資經銷商也可以根據當地農戶的情況,宣傳團購優惠政策,鼓勵農戶們組團來購買,形成口碑傳播效果。針對農戶較密集的地方,還可以直接拉貨下去,配合一些講座培訓、抽獎等活動,組織場購。


五、重點客戶,重點對待!有選擇的定製服務


店鋪安排有關銷售人員為有意向的客戶現場或主動幫助客戶設計方案,以滿足客戶定製化的服務需求。江西有一經營品牌農資的王姓經銷商,就是利用“定製化服務”,將生意做得很好。為了滿足客人的這種特殊服務,把肥料、種子整袋拆散做1-40規格的小包裝,根據客戶的實際要求的數量去銷售產品。有時王老闆還親自到客戶家裡及農田裡走訪查看,把每次的成功案例進行整理成冊,向來購買農資的潛在客戶進行宣傳,以達到吸引客戶的目的。


鄉鎮農資店,如何抓牢你的客戶!


六、搞清楚引流(吸引客戶)和賺錢的產品


俗話說:“百貨攬百客。”即使店鋪不是百貨商場,但也要按照“百貨攬百客”原則,去組織貨源並注意隨時增補商品的連帶產品,這樣不僅能增加店鋪的銷售金額,還能增加公司或門店的人氣,別讓客戶買了你的農藥,卻配不到合適的防毒面具。面對這樣情況我們店鋪如何去打好產品組合拳顯得尤為重要。若想要消費者購買該店鋪的商品,在打好產品“組合拳”的同時,還要注意以下三種銷售策略:


(一)新品做利潤。新品是最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其上市期間對消費者而言是一個新鮮的產品,在這個時期,如果讓消費者願意為這些新鮮事物買單,那麼經銷商可以從新品中賺取利潤。因此,經銷商必須將重心放在新品操作上,看好的新品就全力主推,將利潤值最大化。


(二)老品搶銷量。對於已在市場上熱賣過6-12月的產品,而且銷量一般並且競爭力下降的產品要做量了,哪怕是降低自己的利潤空間來拉動這種產品的銷量也不要吝惜自己的毛利。可以實施降價、打折、買贈、抽獎、捆綁銷售策略、提高促銷提成來拉動銷售。


(三)與廠家溝通要求調換新品。如果發現老款產品確實是賣不動的情況,店鋪就立即向廠商或上游經銷商請求商討實施“以舊換新”策略,這樣既可以騰出店鋪經營空間,又能解決產品滯銷賣不動的問題。


鄉鎮農資店,如何抓牢你的客戶!


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競爭對手的套路,不斷改進方法


很多店鋪只注重從內部管理抓銷售,而不注意吸取同行經商技巧。精明的經銷商,都會組織1-3個人的市場調研人員,專門來蒐集同行同類品牌產品的價格、促銷方式、銷售策略及盈利模式等,並將收集資料經過整理、分析並結合自己營銷狀況和盈利模式,進行吸取別人的“精華”去除自己的“糟粕”。他們有的把從競爭對手那裡蒐集的資料拿來進行修改後,應用在實戰之中變成自己的“銷售秘笈”和營銷模式。


其他的辦法也還有很多,辦法總是有的,為什麼一個鎮子上同樣是開農資店的,生意好壞會有天壤之別,找對產品是一方面,但關鍵還在與做事的人,多想想辦法,多做一做,試著推行一下,多忙活忙活總會有收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