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是要負責的: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為人父母,是要負責的: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在這個被“復聯熱”席捲的四五月,幾乎沒有幾部電影敢在這個週期上映,國產片幾乎全部轉移陣地,唯獨一部看上去十分小眾的黎巴嫩電影卻在此時悄然上映了。這部《何以為家》,在文藝片裡,算不上耀眼,但就這個規格,從上映到現在僅僅5天,票房竟然已經突破一億了,也許正是因為這部影片真實到讓人不忍直視了吧!

電影中的小男孩名叫贊恩,並不是他在飾演“贊恩”,而是他自己就是贊恩。那句在法院上12歲的小贊恩的發言:“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看完這一段讓人們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雖然這個故事發生在戰亂的黎巴嫩,但相關的現實主義話題,即“生而不養”、“父母是否需要擁有資格證”等, 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的確,生而不養,不僅無恩,而且有罪。這就在提醒我們:為人父母,是要負責的。

為人父母,是要負責的: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生了要養,養了要教,正是因為養育過程的艱辛和漫長,所以自古而今,我們才宣揚一個“孝”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開不起蘭博基尼,背不起愛馬仕,住著普通小區、都想攢錢為孩子買學區房。但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不一定是百萬富翁,而是能為孩子創造豐富而不空虛的精神世界的人。從事課外輔導教育,總是能夠遇到很多一味的去給孩子創造物質條件,而將孩子的教育全權交付給學校和輔導班的老師們的家長。然而在我看來,作為老師,我們可以給予孩子知識,甚至是身心修養。但是作為家長,你們可以教會孩子認真做事和自信做人,讓孩子學會感受美妙的陽光和微風,讓孩子學會理解和接受生活中的真相,並懂得理性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這是你們能給予他們,比財富更加珍貴的禮物。

除此之外,我們身邊的很多家長都會將學習知識和成績當做“主業”,只在這一方面下功夫,而對於孩子的其他成長方面,並沒有很重視,導致很多孩子無法適應生活,無法面對壓力與挫折,釀成悲劇。而沒有完整的教與養同樣不能成為合格的父母。當很多父母只把精力放在數學、英語、語文等主課的時候,有眼光的父母關注的是獨立思考、學習能力和愛好的培養;當很多父母替代孩子學習,最後又斷崖式放手給孩子帶來極大不適應時,懂的孩子的父母慢慢從幫助、支持到最後選擇完全放手。

為人父母,是要負責的:願每一個孩子都被溫柔以待

現在的社會發展給父母們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知道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孩子的成長最需要的是什麼。應試的挑戰、學校的環境再不如人意,也不能成為我們的藉口,我們需要更全面地看待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參與,我們每個人都要去學習如何做父母?去努力做合格的父母。這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夠被溫柔以待,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