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抗疫:超越制度和文化差異的思考


全球抗疫:超越制度和文化差異的思考


新冠肺炎已經蔓延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感染者已經超過120多萬,死亡突破6萬,而且這些數字還在繼續攀升。雖然中國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遏制住疫情的擴散,但依然面臨著輸入或再次爆發的風險。我們看到美國、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伊朗、韓國等正在經歷著我們遭遇和處境,沒有必要去評價它們的處置和應對之法,更不應該有“幸災樂禍”的心態。

貧窮是國家和人類安全的最大敵人

戰爭是國家和人類安全的最大威脅。

戰爭給人類造成過巨大的傷害,它給人類留下的陰影,是深刻的、無法抹去的。所以人類從內心出發追求和平、維護和平,都不希望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再降臨人間。

但作為個體的人又分屬於不同組織體——國家,為了利益或目標,國家間的惡性競爭依然存在,雖然說科技進步,核武器出現,在一定意義上避免了世界大戰,但局部戰爭並未停止。

國家通過局部戰爭保護本國人民的利益和安全,實際上是維持他們已經享受到的美好、富裕的現實生活。而戰爭不僅是破壞了和平,更重要到是導致了貧窮。

貧窮導致國家內戰、分裂,人民苦難加深,形成大批難民,難民流動影響到國家的安全環境;同樣貧窮也是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一旦貧窮,信仰很難存在,更不會紮根。

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各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付出高昂的代價,中國如此,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是這樣的,但何時到“終點”,並不知道。

疫情無國籍無國界,各國在積極抗疫的同時,也擔心像非洲、拉美等國家和地區疫情惡化,其實是因為貧窮而懼怕失控。

新冠是“未知生物”,人類對世界還有無數的未知,“未知生物”入侵地球不會停止,“未知生物”與貧窮相結合,我們的星球可能會毀滅。所以全球一定要合作,消滅貧窮,人類共同富裕,應對來自宇宙的挑戰,避免“流浪地球”。


全球抗疫:超越制度和文化差異的思考


全球經濟停滯或下行是必然的

新冠肺炎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是嚴重的,發熱、打噴嚏並且會持續較長時間,甚至可能引起全球經濟格局的根本性變化。

從製造業來看,採購經理指數(PMI)再度下滑。2月份,全球製造業PMI為47.2,結束了連續3個月的擴張態勢,重新跌至收縮區間,並創2009年4月份以來的新低。

受各國抗擊新冠採取減少或限制外出交流措施的影響,全球旅遊業、酒店住宿等服務業逐步進入低迷狀態。泰國旅遊局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2月份訪泰遊客同比減少44.3%;日本政府觀光局指出,除中國遊客外,歐美訪日遊客也將進一步減少,一季度訪日遊客的數量將減少40%以上,僅旅遊方面收入將減少6244億日元。

國際貿易也進一步萎縮。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貨物貿易晴雨表指數為95.5,較上一期下滑1.1個點。

能源、非能源價格普遍下跌。2月份,國際能源價格環比下降12.7%;非能源價格環比下降3.7%。其中,農產品下降2.8%,原材料下降1.4%,金屬和礦產下降6.0%。特別是國際油價出現暴跌。受疫情在全球擴散和OPEC+會議未能達成減產協議等因素影響,近期國際原油價格出現暴跌,價格跌至2016年4月以來新低。

全球股市集體重挫。美國三大股指跌幅均在10%以上。3月9日,全球資本市場遭遇“黑色星期一”,美國標普500指數開盤跌幅達7%,出現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熔斷;歐洲股市跌幅普遍超過7%,均是逾十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從製造業、服務業、國際貿易、金融市場等領域來看,能直觀地看到全球經濟受疫情的衝擊,下行較明顯。但更為嚴重的是,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全力抗擊新冠肺炎,實施嚴格的隔離管控措施,全球經濟按下了“暫停鍵”,而且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那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斷裂。


全球抗疫:超越制度和文化差異的思考


相信超越制度的政府力量

像自私一樣,追求自由也是人的本性。但是在一個社會中,無論是原始社會還是奴隸社會,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人的自由都需要規範和制度來約束,如果沒有約束,絕對自由也就造成社會的絕對混亂。

政府的出現就是為了制定規則、建立秩序。政府的定義是“指國家進行統治和社會管理的機關,是國家表示意志、發佈命令和處理事務的機關,實際上是國家代理組織和官吏的總稱。”

無論在美國、英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還是在中國、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國家政府權力集中於中央,不會被分割,“政府行為一般以強制手段(國家暴力)為後盾,具有凌駕於其他一切社會組織之上的權威性和強制力。”

英國、法國、意大利和美國等國疫情快速發展,並不是其政府沒有強制力,也不是其制度出了問題,而是它們抗擊新冠肺炎的措施不到位、不及時、不重視。究其原因:

一是不相信中國傳遞的信息,也不太認同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的措施和辦法,長期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的抱有偏見;二是對自己國家醫療體系、生活習慣的自信,相信民眾的自我處置和管理能力;三是歷史文化因素,也就是亨廷頓“文明衝突”觀點,新加坡、韓國能快速應對,有效控制疫情,恰好說明這點。

如今,看到意大利、英國、美國等都採取像中國一樣的辦法——隔離、管控甚至封城——抗擊新冠,正如基辛格所說,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在當下這個世界繁榮取決於全球貿易、人員流動的時代,“城邦國家”的城牆正在悄然復興。

當然這個“無形的城牆”阻斷新冠肺炎傳染是有效地,但不會隔斷國家之間的聯繫。國家間緊密的鏈接在一起,互相交融,互相借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也不斷創新個人主義激烈機制,給個人更多的自由空間,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發展市場經濟。同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通過類似於社會主義的立法和措施,構建“福利”,對財富實現再分配,降低或限制個人所得,政府在經濟上的作用也不斷加強。

正如美國曆史學家威爾·杜蘭特所說,“對資本主義恐懼,社會主義不斷擴大自由;對社會主義恐懼,資本主義不斷增加公平。東方就是西方,西方就是東方,這一對雙胞胎很快就會團聚。”


全球抗疫:超越制度和文化差異的思考


行將要改變的國際秩序

全球抗疫過後,一定會引起國際秩序的變化。

在冷戰結束以來,近40年,無論是新興國家、後進國家,還是地區聯合體、國際組織,在科技、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取得飛速發展和進步。但現有的國際秩序並不適應互聯互通、共享共存的數字時代,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形成,經歷了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被固化下來的,帶著強烈的“冷戰思維”和“等級偏見”。

新冠肺炎疫情是個導火索,使這種不適應進一步放大,從而會加快國際秩序的變革。

首先,互聯網發展推動了“共享經濟”興起,使全球經濟產業鏈和供應鏈更加完善更趨合理,促進了國家在國際交易中平等關係。加之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經濟下行甚至衰退,合力觸動了現有國際經濟格局的根基——也就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的世界銀行、WTO等國際組織制定的經濟規則。

其次,各國和各民族在保持自己特色文化的同時,隨著科技進步和認知更新進一步融合到全球文化,特別是時尚文化和科技文化。文化融合推動民主進步,“民主是個好東西”,但是在所有政府中民主是最難實行的,它需要最大限度的認識和智慧。

近40年來,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教育普及程度也很高,事實上中國的民主化進程也很快,故也能“制度自信”;而反觀美國的民主並沒有大的進步,反而有點“自以為是”,並不如剛建國那一百多年發展和執行的好,所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國對中國善意幫助忽冷忽熱、反覆無常。

事實上,國際政治格局需要民主化,各國間平等合作,共同應對人類面臨的諸如戰爭、貧窮、疾病等安全問題。

最後,新冠肺炎疫情值得各國及其人們去拷問和反思,人類面臨的威脅到底是什麼?什麼是民主的真正障礙?經濟格局如何推動政治格局的變化?事實上,民主不是西方國家的特色和法寶,民主在各國有不同的體現,並且是自動自發的,動態變化的。經濟發展推動民主進步,經濟格局決定政治格局,政治格局根植於經濟格局。各國超越制度和文化差異和平相處,應“把謀求人民幸福”作為唯一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0年全球抗疫,也許會成為國家發展和國際格局變化的“分水嶺”,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我們期待的是——正如基辛格寫道:“我們生活在一個新的時代。各國領導人面臨的歷史性挑戰在於,要應對危機的同時建設未來。而失敗可能會讓世界萬劫不復。”


全球抗疫:超越制度和文化差異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