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外砂,海絲路上不能忽略的節點

歷史上的外砂(包括新溪在內),由於孤懸南海之濱,四面環水,水運、海運比較發達,與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各囯的交流十分頻仍,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節點。

汕頭外砂,海絲路上不能忽略的節點


▲古代外砂

清代乾嘉時期,隨著樟林港的中興,以及遠洋航運業的興起,家住韓江邊的東溪人,利用村東頭的碼頭,紛紛釘紅頭船越洋謀生。嘉慶年間,村民王廣雲(?—1823)與胞兄王廣祿創辦了“和順”號洋船隊,高峰期擁有遠洋貨輪數十艘。起先作為清廷討貢船,往返於暹羅、安南、緬甸、南掌等番屬國,催討貢品;後為暹羅國進貢船,充當暹邦貢使,朝貢清廷。無論討貢還是進貢,不但賺取高額佣金,還利用貢使的特殊身份,從事貿易,獲取厚利,很快發家。道光元年(1821),新帝登基,王邦英獲得按察司經歷一職。道光三年七月,王廣雲駕管的正貢、接貢二船,在廣東新安縣海面遇大風,發生海難,年輕的王廣雲和18名船員、客民溺亡。事件驚動朝廷,寫進《清宣宗實錄》。

汕頭外砂,海絲路上不能忽略的節點


▲東溪世德堂至今懸掛著王廣雲的封典聖旨

東溪洋船隊的崛起,帶動了東溪乃至整個外砂的發展。不少鄉鄰相繼成為洋船船員,或通過洋船到新馬泰等國勞工、營商,催生了一批大商號、大家族。隨著新馬泰等地商號的日益壯大,外匯源源不斷進入東溪。清中後葉到民國期間,東溪成為遠近知名的華僑之鄉、富庶之鄉,號稱“金東溪”,自然而然也就催生了觀察第、大夫第、中議第、外翰第等一大批豪宅,建築格局有“駟馬拖車”“雙佩劍”“單佩劍”“四點金”“下山虎”等。這些傳統潮汕民居,目前尚存140多座。

第二次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八二風災”、潮汕淪陷至饑荒年發生後,外砂相繼出現數波出囯潮。著名華僑正大家族的創始人謝易初、泰國前陸軍總司令切塔•他那咋洛上將的祖父等一大批外砂先民,就是在上述時間腰扎水布、帶著甜粿,從外砂出發,登上紅頭船,漂泊過河下南洋,開啟拓殖海外的人生歷程,外砂也因此成為著名僑鄉。馬來西亞吉膽島因世代聚居著大量外砂華僑,而被外界稱為“外砂島”。

汕頭外砂,海絲路上不能忽略的節點


▲著名僑領謝易初

蓬中人謝易初(1896-1983),1922年“八二風災”發生後,被迫隻身離開家鄉,帶著八個銀元到泰國謀生。幾經艱辛在曼谷創辦“正大莊菜籽行”,50年代成為泰國頗有名氣的農業公司。1953年,正式註冊成立了“正大集團”。如今正大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華人跨國公司之一,在中國以外稱作卜蜂集團。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從海絲路上走出國門的外砂人,永遠牽掛著故國家園。

汕頭外砂,海絲路上不能忽略的節點


▲內隴村的八二風災僑功碑

1922年8月2日,潮汕發生“八·二”特大風災。據《潮州志》載:“受災尤烈者,如澄海之外砂(包括現在的新溪、壩頭兩地),竟有全村人命財產化為烏有”。災情發生後,旅居南洋的僑胞、京滬的潮籍同鄉以及周邊潮籍鄉親,聞訊之後紛紛捐款賑災,搶修水毀堤防、修繕倒塌祠堂、建“風災樓”作為庇護所、築義冢收埋災骸等等,內隴堤頂紀念亭碑記、大衙重修種玉堂碑記、新溪壩頭的風災樓,都是永遠的“僑功碑”。

改革開放後,外砂旅外華僑紛紛回鄉捐資建學校、修橋築路、興辦公益福利事業。下蔡蔡金輝小學成為全縣第一所華僑獨資捐建的學校。正大家族先後捐資興建澄海華僑醫院、華僑中學、華僑小學、蓬中華僑學校、謝易初中學、正大體育館等,贊助潮汕星河獎基金,設立獎教獎學基金、扶貧基金等,累計捐資超過億元人民幣。華僑在家鄉又豎起一面面“僑功碑”。

汕頭外砂,海絲路上不能忽略的節點


▲外砂新貌

外砂也因誕生正大家族等華僑,而成為揚名海內外的“著名僑鄉、正大故里”,蓬中村先後被評為全國暖僑敬老行動聯繫示範社區、全國社區僑務工作明星社區。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隨著國門徐徐打開,外砂這一海絲節點再次被境外的客商看上、看好,迅速成為投資熱土。

1939年出生於曼谷的謝國民執掌正大集團後,便循著當年海上絲綢之路,走進中國大陸、走進外砂大地。1979年,正大集團公司領取了深圳第一張三資企業營業執照,在深圳特區投資1500萬美元,建成當時全國最大的年產8萬噸的現代化飼料生產企業——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個外商獨資企業。隨後,在汕頭、在外砂各投資建設一家正大康地飼料廠,至今長盛不衰。很難想象,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家在華投資的外商企業,正大集團決心進軍中國市場需要怎樣的勇氣。從那之後,正大集團本著利國、利民、利公司的理念,陸續在中國大陸投資近50億美元,先後建立了50多個子公司和210多家合資或獨資企業,員工人數超過8萬人,年銷售額超過300億人民幣,成為在中國投資項目最多、投資額最大的外國公司之一。多年來,正大集團一直帶頭參與汕頭這片熱土的建設,先後投資了2家正大康地飼料廠、7家卜蜂蓮花門店,1個物流配送中心等。國務院同意在汕頭設立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的喜訊傳來,謝國民先生率先表示,要拿下華僑文化試驗區投資“第一單”。謝國民說:“我在泰國出生,祖籍是廣東澄海,飲水思源,對中國我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謝國民先生也先後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首肯,相繼應邀作為國家重要客人,出席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5年天安門大閱兵、2017年北京“一帶一路”峰會等大型活動,每次都是作為華僑團隊的領銜人物。顯而易見,謝國民已是當今華僑的“一哥”。

大約是八十年代中期,香港客商帶著生產單進入外砂,與龍頭村陳遂芝等企業主合作,率先在全鎮辦起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專業從事毛衫加工出口,經濟效益尤為顯著。隨後,香港“天星”、“德財”、“綽利時”、“浩陌”等商行,相繼帶著羊毛衫生產單進入外砂,攪熱了外砂毛織業。一件件潮味十足的羊毛衫,就像當年的絲綢,走出國門,走向中東、東北亞、東西歐、南北美,在中國與世界架起溝通橋樑。

汕頭外砂,海絲路上不能忽略的節點


▲當年熱鬧的手搖機織車間

1988年11月,臺商李鴻銘首次與外砂教育服裝工藝廠簽訂來料加工兩萬打睡衣的生產合同。外砂教育服裝工藝廠成為當時澄海第一家與臺商合辦的對外加工企業。

1994年,新加坡泰興隆集團獨資在外砂龍頭村投資“泰興隆(澄海)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幸運”牌方便麵系列、“幸運一族”調味品系列、營養麥片系列等產品。每年生產銷售“幸運”牌方便麵達十幾億包,總量僅次於“康師傅”和“華豐”,名列全國第三位。1998年5月,該公司榮獲“全國外商投資雙優企業”稱號,同年6月30日正式通過ISO9002認證,成為澄海市首家國際質量認證的大型企業。

汕頭外砂,海絲路上不能忽略的節點


▲外國客商紛至沓來

如今,外砂仍然是境外客商關注、嚮往的地方,街頭巷尾隨時可見藍眼睛、黃頭髮的外國商人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