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澇是旱?有答案了!農民要做好準備,現在知道還不晚

進入春季後,我國南方地區降水明顯增多。據國家氣候中心最新氣候監測結果,截至3月25日20時,廣西平均降雨量達143.4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為歷年同期最多。根據相關規範,25日廣西已達到氣象入汛標準,較常年偏早29天,也成為歷史上僅次於1983年(3月15日)的開汛第2早年份。

2020年是澇是旱?有答案了!農民要做好準備,現在知道還不晚

進入汛期意味著:

一是進入了強降水集中期,降雨將強度更大、歷時更長,突發洪澇災害事件隨時可能發生;

二是天氣形勢更加複雜多變,極端天氣事件將明顯增多,更加難以精確地作出預測預報;

三是社會關注度將越來越高,突發洪澇乾旱事件及其處置極易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

四是備汛時間更加緊迫,南方已正式進入防汛階段,北方備汛的時間也所剩不多,需要更加抓緊有限的時間做好各項度汛準備。

依據我國入汛日期確定有關規定,今年我國入汛日期為3月28日,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4月1日)提前4天。

關於今年汛期全國氣候趨勢,中國氣象局聯合水利部信息中心於3月23日-24日組織多家單位進行會商,

預計今年汛期(5月至9月)我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降水呈“南北多、中間少”分佈,澇重於旱。全國大部氣溫偏高,黃淮西部、江淮、江漢、江南北部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生成的颱風個數略偏多,登陸我國的颱風個數略偏多,強度偏強。需要加強暴雨洪澇、乾旱、颱風、高溫熱浪、山洪地質災害、強對流等氣象災害的防禦。

氣候變化正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降水量的變化,會使得區域旱澇形勢發生變化,甚至出現幹者越幹,溼者越溼局面;降水結構的變化,大雨日數的增加會使得洪澇變得頻繁,小雨日數的減少會使得乾旱容易發生。

以我國為例,近50年來,中國年平均雨日總體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小雨日數減少比較明顯(減少13%),而暴雨日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呈現增加趨勢(增加10%)。雨日特別是小雨日數減少,這意味著乾旱風險增加,而暴雨日數增加意味著短時強降水事件頻率增加,城市內澇等風險增加。

中國的水循環的特點:進入21世紀,中國的降水出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季風區呈現“南澇北旱“局面,北方水資源短缺加劇;西部大部分地區變暖變溼的,出現暖溼化特徵。因此我們要更加關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特徵,提高應對能力。

氣候系統包括大氣、水、生物、冰雪、岩石等五大圈層,影響氣候的因素眾多,人類對其中的機理認識還有侷限性,加之影響今年汛期氣候趨勢的前兆信號並不強,所以今年的汛期氣候預測仍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氣象部門將加強氣候監測和會商研判,滾動提供最新的預測信息。

針對今年汛情趨勢預測,會議要求在全面做好水旱災害防禦工作的同時,重點關注預報降雨明顯偏多、偏少的地區,有針對性做好防禦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