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手工裝裱 堅守匠心

亳州:手工裝裱 堅守匠心

趙付祥向記者展示他剛裝裱好的一幅書法作品


亳州:手工裝裱 堅守匠心

這些裝裱工具跟隨趙付祥30多年了

亳州:手工裝裱 堅守匠心

上被紙

亳州:手工裝裱 堅守匠心

刷漿糊

亳州:手工裝裱 堅守匠心

原石啞光

亳州:手工裝裱 堅守匠心

屋內掛著裝裱好的幾十幅字畫

  □文圖 記者 李旋 王紅燕

  古語有云:“三分字畫,七分裱”。

  如今,在書畫市場上,多數書畫作品都靠裝裱機來進行,在這個機器裝裱成為時尚的年代,手工裝裱似乎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在市區青龍街,就有這樣一位手工裝裱技師,維護著手工裝裱技藝的尊嚴,讓更多書畫得以展現原有的價值。

  今年55歲的趙付祥,曾經是一名酒廠工人;但愛的是裝裱書畫的技藝。早些年,趙付祥拜在一名當時在亳州小有名氣的四川裝裱師傅門下潛心學習,出師後自己開了一家手工裝裱店一干就是30多年。

  “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難。”師父評價手工裝裱的一句話,一直被趙付祥牢記心中。“裝裱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託片、方心、鑲活、覆背、壓光、按杆等諸多步驟,哪一步做不好都不行。”趙付祥說,裝裱字畫有50多道工序,手工極其複雜,要想把字畫裝裱好,一道工序都不能少。

  “好的作品需要精心的裝裱來延續生命,現在大家都喜歡機器裝裱,畢竟機器裝裱速度快,成本低。市場上對裝裱的需求量很大,而手工裝裱耗時長費力。”談起自己的這門手藝,趙付祥毫不掩飾對手工裝裱技藝繼承的擔憂。他說,手工裝裱日漸沒落是有主客觀原因的,一方面,這門技藝工序複雜,學習耗時長;另一方面,這門技藝的學習需要很強的耐心,而現在的許多年輕人缺乏這種耐心”。但趙付祥堅定地認為,手工裝裱自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具有機器裝裱不具備的優點,“手工裝裱比機器裝裱更具質感,尤其是山水畫,機器裝裱往往無法體現它們的獨特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