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茶葉的前世今生

一文了解茶葉的前世今生| 課程筆記

茶的生物學定義:

山茶科(植物界——種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山茶目——山茶科的一種植物);

1.樹形:

  • 灌木型(1.5-3m)栽培型茶樹1m左右,為多采芽葉和方便採收;
  • 喬木型(3-5m);
  • 小喬木型(3-4m)。

2.多年生的常綠木本植物(壽命幾百年/經濟學壽命五六十年)

茶樹的形態特徵:

茶樹屬於高等植物,具有高度發展的植物體,茶樹的外部形態是由根、莖、葉(營養器官),花果、種子(繁殖器官)等器官構成一整體。

  • 頂芽(尖尖上的芽)
  • 腋芽(枝杈上大葉子里長出來的)
  • 不定芽(修剪後枝杈長出來的)
一文了解茶葉的前世今生| 課程筆記

葉子的特徵:

  • 葉緣有鋸齒,16-32對,葉基無,就是靠近杆的地方木有;
  • 有明顯的主脈,由主脈分出側脈,側脈又分出細脈,側脈與主脈呈45°左右(45°-65°)的角度向葉緣延伸;
  • 葉脈呈網狀,側脈從葉中展至葉緣2/3處,呈弧形向上彎曲,並與上一側脈連接,組成一個閉合的網狀輸導系統;
  • 嫩葉背面生茸毛(鮮爽味的氨基酸含量較多)

葉尖形狀:急尖、漸尖、鈍尖、圓尖

葉片大小:長可達20cm,短則5cm,寬可達8cm,窄僅2cm

茶花特徵:茶花為兩性花,多為白色,少數呈淡黃或粉紅色,稍微有些芬芳,花瓣通常為5-7瓣,冬秋冬季開(10-次年1月);

茶的果實:蒴果(成熟後會落地),形狀有球形、腎形、三角形、梅花形(5個);

茶葉:茶為茶樹(山茶科)的嫩葉和芽製成的飲料,可冷飲和熱飲;

採茶都是採當年新長出的葉子。

  • 茶多酚——澀;
  • 咖啡因——苦;
  • 茶氨酸——鮮爽。

茶的起源:

1.茶的起源地點:西南地區的雲貴高原

1933-2005,印度產茶量>中國,1933年之前,2005年之後,中國>印度。

  • 中國西南部山茶科植物最多,是山茶屬植物的分佈中心(世界380種/260+種,世界24屬/16屬);
  • 中國西南野生茶樹最多(1200多年前,10省/區200多處之70%,雲南特大型、連片、類型之多、數量之大、面積之廣,世界罕見。——原產地植物最顯著的植物地理學特徵);
  • 中國西南部種內變異最多(形態、葉型等種內變異之多,資源之豐富,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區不能相比的);
  • 記載茶文化內容最多,時間最早;
  • 現代茶樹命名,茶的發音與其有關;
  • 生化證據(連片野生大茶樹):兒茶素——茶樹新陳代謝特徵之一,複雜兒茶素是在簡單兒茶素基礎上進化而來,雲貴川高原野生大茶樹生化分析結果表明其簡單兒茶素比例比其他樣品都高。

2.茶的起源時間,至少一百萬年,甚至三百萬年

  • 在貴州發現有一百萬年以上的茶籽化石
  • 發現和利用茶樹:五六千年歷史(有文字記載)

3.茶的發現者

  • 《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 日本傳說——《達摩面壁》:沉思九年,偶睡,醒而怒極,割瞼(眼皮)擲於地,臉生根成茶樹,其中熱水浸泡,可飲消睡;
  • 最早有記載種茶者為——吳理真(四川雅安)。

茶的影響:

  • 160+國家/地區有喝茶習慣
  • 150+國家/地區要進口茶葉
  • 60+國家/地區種茶葉
  • 30+國家/地區出口茶葉
  • 遍佈五大洲
  • 每天有30+億人喝茶

中國茶飲料產量:

  • 1997:20萬噸
  • 1998:45萬噸
  • 1999:85萬噸
  • 2000:185萬噸
  • 2001:300萬噸
  • 2004:400萬噸
  • 2008:800萬噸
  • 2009:900萬噸

陸羽《茶經》之後,茶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從物質上升到精神。

茶葉中的化學成分:

A.已知經過分離鑑定的化合物有700多種;

B.鮮葉中:水分75%-78%,幹物質22%-25%;

C.有機物中:蛋白質20%-30%、糖類20%-25%、茶多酚類18%-36%、脂類約8%、生物鹼3%-5%(咖啡鹼為主)、有機酸約3%、氨基酸1%-4%(茶氨酸為主)、色素約1%、維生素0.6%-1.0%、芳香物質0.005%-0.03%。

1)產量構成物質 90%以上

三大自然物質:糖類+蛋白質+脂類+多酚類

茶葉產量的決定因素,如何促進形成,是保證產量措施。

2)品質成分:如何使其成分比例適合是品質好壞的關鍵,

  • 色:色素(葉綠素、胡蘿蔔素),酚類
  • 香:芳香物質(鮮葉中87種,綠茶260種,紅茶400多種)
  • 味:多酚類、氨基酸、咖啡因、糖

3)茶葉中的營養成分

  • 六大食品營養素:蛋白質、脂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水
  • 五類(44種)人體必需營養素

A.必需氨基酸8種:I le\\Leu\\Phe\\met\\Tyr\\Thr\\Lys\\Vd

B.必需脂肪酸1種:亞油酸

C.維生素13種:

  • 脂溶性4種:VA\\VD\\VE\\VK
  • 水溶性9種:VB1\\VB2\\VB6\\VB12\\葉酸\\生物素\\VC等

D.無機鹽:

  • a常量元素7種:Ca\\P\\Mg\\K\\Na\\CL\\S
  • b微量元素14種:Fe\\Cu\\Zn\\Mn\\Mo\\Ni\\Sn等

E.水

4)茶葉中功效成分:能通過激活酶的活性或其他途徑,調節人體機能物質

  • 茶葉中的特徵性成分: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
  • 特徵性成分要求:獨有ir含量最高、溶解在水裡、喝完有生理反應

茶樹體內的氨基酸(26種):

1.20種蛋白質氨基酸

2.6種非蛋白質氨基酸

茶氨酸佔總氨基酸的70%以上。

滋味因子在茶葉品質上的作用

  • 鮮爽味:Theanine(茶氨酸)\\Glu\\Asp\\Gln\\Asn
  • 甜鮮:Thr\\Ser\\Ala\\Gly\\Met\\(cys)
  • 甜略苦:Pro
  • 苦:Val\\Leu\\Ile\\Phe\\Tyr\\Trp
  • 苦略甜:His\\Lys\\Arg

對於綠茶:氨基酸主要影響滋味,其次是香氣

對於紅茶:氨基酸主要影響香氣

茶氨酸的一般性質:純品為白色針狀結晶、具有焦糖香和類似味精的鮮爽味。

茶氨酸的獨特功效:

  • 顯著提高機體免疫力,抵禦病毒侵襲;
  • 鎮靜作用,抗焦慮,抗抑鬱;
  • 增強記憶,增進智力;
  • 有效改善女性經前綜合徵(PMS);
  • 有效增強肝臟排毒功能。
  • 茶葉中的生物鹼(咖啡因)
  • 提神益思功能、強心利尿、消除疲勞。

生物鹼的種類和含量:咖啡鹼(2%-5%)、可可鹼(0.05%)、茶鹼(0.002%)

咖啡鹼:最初在咖啡中發現,故名。茶葉中比咖啡豆含量還高(1%-2%),故又稱茶素。

咖啡鹼性質:

  • 性狀:白色絹絲狀結晶;
  • 溶解性:易溶於熱水(速度快得多,1.5分鐘泡出60%+)
  • 昇華:於120℃開始昇華,到180℃大量昇華(試驗:烤乾茶,會出現結晶物質)
  • 味:苦

綠茶中:與澀味、鮮味、甜味共同構成了獨特的味型結構,咖啡鹼與酸類及氧化物結合,不但減輕了苦澀味,使滋味更加醇和,而且影響人體對茶葉中的咖啡鹼的吸收率,減輕咖啡鹼的刺激作用,“溫和的標準興奮劑”。

  • 絡和

紅茶茶湯滋味的所謂“鮮爽度”,就是在味覺反應上有一種活潑感,這種爽快感與“冷後渾”呈高度相關,因此,冷後渾可間接判別紅茶的湯質。

冷後渾試驗:沸水泡(透明)、冰箱1h後(渾濁),表示茶葉裡有咖啡鹼。

  • 茶樹體內咖啡鹼的生物合成與分解

分解途徑:咖啡鹼或其他嘌呤鹼→黃嘌呤→尿酸→尿囊素→尿囊酸→尿素→CO2

  • 人體內咖啡因的分解與茶體內有區別

咖啡鹼或其他嘌呤鹼→黃嘌呤→尿酸

tips:

  • 在人類血液中存在一個高水平的尿酸庫
  • 大部分是以尿酸的形成很快排出體外,而不在體內積累,所以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 人體內存在很多的尿酸含量,以前被認為是人類進化的缺陷,因過量的尿酸沉積在關節會引起“通風病”
  • 尿酸是一種內源性的抗氧化劑,成為解除人體內外環境所產生的有毒物質的第一道防線,使人類的壽命大大超過大多數哺乳動物和相近於人類的靈長類動物——猿猴。

咖啡鹼不會導致癌變:

  • 儘管咖啡鹼與鳥嘌呤非常相似,但在DNA雙螺旋結構上鹼基之間A-T或G-C配對中是能通過氫鍵相連的,咖啡鹼在必要位置上沒有氫,而是甲基,因此無法形成中間氫鍵;
  • 咖啡鹼導致遺傳信息的篡改是沒有可能的;
  •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由於使用咖啡鹼而造成染色體缺陷。

咖啡鹼壞處:

  • 痛風病人——痛風;
  • 神經衰弱——睡不著覺;
  • 胃不好——胃刺激;
  • 心臟不好——更加興奮。

咖啡因作用(自然和提取皆可):

  • 醫藥——解熱鎮痛藥、減肥、脫髮、消化;
  • 食品——軟飲料添加劑(可樂);
  • 化工——繪圖、複印紙、油漆等工業;
  • 精神藥品(毒品填充料)。

茶多酚(TP)的組成:

含量高、分佈廣、變化大、集中表現在茶芽上,對品質影響對顯著。

茶葉中多酚類物質:

  • 黃烷醇類物質:EC\\EGC\\ECG\\EGCG;
  • 黃酮類和黃酮醇類;
  • 花青素類和花白素類(紫芽花青素含量高);
  • 酚酸和縮酚酸類。

茶多酚的性質:

  • 溶解性
  • 穩定性
  • 氧化還原性

酚性羥基可提供質子——理想的天然抗氧化劑(人體保鮮)

tips:兒茶素可聚合成聚合物,因通常與氧化初級同時發生。

六大茶類的分類依據——茶多酚含量(陳椽)

茶鮮葉細胞紅變示意圖:

一文了解茶葉的前世今生| 課程筆記

茶葉加工過程中形成的色素:茶黃素類→茶紅素類→茶褐素類。

六大茶類:綠茶不發酵、白茶微發酵、黃茶後發酵、青茶半發酵、紅茶全發酵、黑茶後發酵。

環境對茶葉品質的影響:溫光水氣土

  • 溫度、光照與茶多酚的含量成正比;
  • 溫度、光照與氨基酸的含量成反比。

緯度:

  • 南→茶多酚高(澀)→紅茶;
  • 北→氨基酸高(鮮爽)→綠茶。

季節茶→大多春茶為主(溫度低、光照弱、氨基酸含量高)

海拔高度→500-900(高山出好茶)

採茶時間→早上(氨基酸含量高)

抹茶要覆蓋生長,提高氨基酸含量。

回甘現象:茶多酚跟口腔蛋白質結合→形成一層膜→澀味→啪,破掉→感覺到甜味。

茶葉的抗輻射作用和減少化療的副作用:茶多酚錳元素、咖啡鹼茶氨酸可可鹼茶鹼、多糖黃酮類胡蘿蔔素類,就像形成一堵牆,擋住輻射。

林乾良歸納功效24種:

少睡、安神、明目、清頭目、止渴生津、清熱、消暑、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膩、下氣、利水、通便、治癩、祛風解表、堅齒、治心疼、療痔治痿、療肌、益氣力、祛痰、延年益壽、其他等。

萬病之藥:功效成分很多,清除自由基(茶多酚)的基團、能力>維生素。

日常保健:5個洋蔥=4個蘋果=1.5瓶紅葡萄酒=12瓶白葡萄酒=12瓶啤酒=2斤多橙汁=2杯茶(300毫升)

保健作用

1.茶的抗氧化和延緩衰老作用

  • 當代中國茶業科技奠基人(2011年部分數據):
  • 當代茶聖:吳覺農(1897-1989)
  • 茶屆泰斗\\元老
  • 浙江大學茶學系:莊晚芳89,張堂恆
  • 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陳椽92,王澤農93
  • 湖南農業大學茶業系:陳興琰91,蘆松侯92
  • 福建茶業研究所:張天福108(2017數據),莊任96+,詹越107+
  • 杭州茶葉試驗場:申屠傑98
  • 中茶所:阮宇成90
  •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王家楊94+
  • 浙江省茶葉公司:陳觀滄94+
  • 男性86歲基數,女性89歲基數

每天飲茶一杯,壽命延長0.5年,

每天飲用含咖啡因飲品,壽命減少0.5年。

2.增強免疫力(感冒,癌症)

3.防腦損傷(帕金森綜合徵,老年痴呆症)

4.降血脂(一個月降20%——純茶多酚)

5.美容祛斑(老年斑也可)

6.減肥作用(預防肥胖作用較好,減肥不一定減得下來)

7.降血壓(茶讓血管緊張素抑制,讓血壓不升高)

8.茶葉能解酒(抗酒精急性中毒)

9.解毒

10.抗癌

單寧“謠言”

單寧,一種鞣質,能把豬皮牛皮變成人造革。

茶多酚,別名茶單寧。

  • 真單寧——溶於水
  • 假單寧(茶多酚)——不溶於水,小分子→大分子

喝茶胃不舒服,是因為咖啡鹼對胃有刺激。

普洱熟茶較好,是因為茶多糖能降血糖,老葉子含量較多。

茶葉質量問題:

  • 重金屬超標——鉛
  • 農殘超標
  • 添加劑:滑石粉、糯米粉、味精、香精

儲存:密封、避關、除異味

茶類品性:

  1. 極涼:苦丁茶
  2. 涼性:綠茶、黃茶、白茶、普洱生茶(新)、輕發酵烏龍茶
  3. 中性:烏龍茶(中發酵)
  4. 溫性:黑茶、紅茶、重發酵烏龍茶

人的體質有9種:

  1. 平和質:面色紅潤,精力充沛,正常體質
  2. 氣虛質:氣不夠用,聲低,易累易感冒
  3. 陽虛質:冬天手腳冰冷,易大便稀溏
  4. 陰虛質:內熱,口燥咽乾,手腳心發熱,眼乾澀,大便乾結
  5. 血瘀質:面色偏暗,牙齦出血,易現瘀斑,眼睛紅絲
  6. 痰溼質:肥胖,腹肥滿鬆軟,易出汗面油,嗓子有痰,舌苔厚
  7. 氣鬱質:體型偏瘦,多愁善感,感情脆弱,乳房兩脅部脹痛
  8. 特稟質:特異性體質,過敏體質,常鼻塞,打噴嚏,易患哮喘,易對藥物、食物、花粉、氣味、季節過敏
  9. 溼熱質:面部鼻尖油光發亮,易生粉刺,易瘙癢,口苦,口臭

體質不同的人喝什麼茶:

  1. 平和質:啥茶都可以
  2. 氣虛質:不能喝高咖啡因的茶,涼性茶不能喝,宜喝熟普、中足火烏龍茶,以及富含氨基酸的茶,如安吉白茶,低咖啡因茶
  3. 陽虛質:少飲綠茶、黃茶、不飲苦丁茶,飲紅茶、黑茶、重發酵烏龍茶
  4. 特稟質:低咖啡因茶,不喝濃茶
  5. 陰虛質:綠茶,黃茶,白茶,苦丁茶,輕火烏龍,可配枸杞子,菊花,決明子,不喝紅茶、黑茶,重發酵烏龍茶
  6. 血瘀質:多飲各茶類,可濃些,山楂茶,玫瑰花茶,紅糖茶等,推薦茶多酚片
  7. 痰溼質:多飲各類茶,推薦茶多酚片,橘皮茶
  8. 溼熱質:多飲綠茶、黃茶、白茶、苦丁茶,輕火烏龍,配枸杞子,菊花,決明子,不喝紅茶、黑茶、重發酵烏龍,推薦茶爽
  9. 氣鬱質:富含氨基酸的茶,如安吉白茶,低咖啡因茶,山楂茶,玫瑰花茶,菊花茶,佛手茶,金銀花茶,葛根茶

人的身體狀況是動態的,也可能9種體質都同時存在。

看季節喝茶:

  1. 春飲花茶理鬱氣(秋鐵觀音,熟普)
  2. 夏飲綠茶驅暑溼(白茶,黃茶,苦丁茶,輕火烏龍,生普)
  3. 秋飲烏龍解燥熱(紅+綠,綠+花)
  4. 冬日紅茶暖脾胃(熟普,足火烏龍)

喝濃茶解救不合適,最好1.5min後倒掉,再飲。

隔夜茶:維生素損失,微生物汙染,重金屬溶出。

紅茶全發酵不是把茶多酚全氧化掉了,而是充分氧化,但最高也只有50%。

茶葉評定:茶葉的色香味形

一、色:幹茶\\茶湯\\葉底

色澤是鮮葉內含物質及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不同程度降解、氧化聚合變化的總反映。

1.茶葉色澤的化學成分:

  • 葉綠素、胡蘿蔔素、葉黃素——脂溶性、幹茶、葉底顏色
  • 花青素、黃酮類物質——水溶性、湯色
  • 加工後還有:脫鎂葉綠素、茶黃素(TF)、茶紅素(TR)、茶褐素(TB)

2.影響色澤的因素

  • 加工工藝與技術

綠茶的殺青方式和溫度:蒸青→深綠色,滾筒殺青→翠綠色

紅茶的發酵程度:發酵深→深紅,發酵淺→淺紅

烏龍茶的搖青程度:搖淺→綠色,蜜綠,蜜黃

普洱茶的陳化時間等。

  • 原料——鮮葉(品種,環境,栽培技術)

3.幹茶色澤的種類

  • 五彩繽紛,從綠到黑
  • 茶的美麗湯色:茶多酚非酶性氧化變黃,酶性氧化變紅
  • 泡茶水質影響:偏鹼泡出來顏色深,偏酸泡出來顏色淺
  • 葉底顏色:茶葉泡開後的顏色

二、香

鮮葉中的芳香物質是形成茶葉香氣的物質基礎,但含量很少,0.03%-0.05%

種類很多:醇類、醛類、酮類、酸類、酚類、萜烯類、酯類、和含氮化合物等四五百種。

香氣的成分與香型

  • 甜香、花果香、木香:芳樟醇、苯乙醇、香葉醇、B-紫羅酮、順-茉莉醇、水楊酸甲酯及多種萜稀;
  • 鮮爽香:丁酸-順-3-乙烯酯、丁酸-反-3-乙烯酯,已酸-順-3已稀酯;
  • 綠茶的新茶香、清香:壬醛,正癸醛;
  • 烘炒香:吡咯,吡嗪類。

三、滋味

1.影響滋味的主要物質:茶多酚及其氧化物,氨基酸,咖啡鹼,糖類和果膠物質等。

2.影響因素:

  • 鮮葉

澀:茶多酚→澀,收斂性,酯型兒茶素→澀,非酯型兒茶素→爽;

鮮:氨基酸;

甜醇味:可溶性糖,“味厚”→可溶性果膠的粘稠性;

苦味:咖啡鹼。

  • 加工與技術

四、形狀:幹茶和葉底

1.捲曲型:江蘇碧螺春,高橋銀峰,蒙頂甘露,景寧惠明茶,江西狗牯腦,餘杭徑山茶,雁蕩毛峰,白洋曲毫,湖南洞庭春,仙都曲毫,福建毛峰;

2.扁平型(劍型):西湖龍井,大佛龍井,會稽龍井,千島玉葉,巴仙銀尖,鄂南劍春,竹葉青,溫州清明早,平陽早春茶,烏牛早等;

3.針型(月牙型):開化龍頂,太湖翠竹,千島銀針,南京雨花茶,安化松針,磐安雲峰,君山銀針,雪水雲綠,白毫銀針,仙都筍峰,諸暨綠劍茶等;

4.花朵型:太平猴魁,長興紫筍茶,江山綠牡丹,東白春芽;

5.盤花渾圓型:湧溪火青,臨海蟠毫,龍浦仙毫-翠茗茶,泉崗輝白,奉化曲毫,半巖勾青等;

6.人工造型茶:菊花茶,黃山綠牡丹,婺源墨菊茶,繡球茶等。

此外,還有瓜片形(六安瓜片),環形(女兒茶)。

茶葉質量的鑑評方法

一、對專業實驗室環境條件要求

1.面積與環境要求(人體最舒服的環境)

  • 室外環境:房間朝北,室外安靜,無公害,無汙染,無雜味,地勢乾燥,北面空曠,光線充足;
  • 室內環境:乾燥整潔,空氣新鮮流通,裝修宜素雅,自然光充足,明亮(窗宜大),強度為700-1000Lux燈光(不宜五顏六色光線),氣溫控制在20±5度左右,相對溼度70%±5%,環境噪聲不超過50dB。
  • 面積:最好15平方以上。

2.設備用具與擺放

1)幹評臺:高900mm,寬600-799mm,黑色,平整,光潔,防燙,長短視日常工作量而定,在前;

2)溼評臺:高800mm,寬450-550mm,白色,平整,光潔,防漏,在後;

3)審評設備用具

  • 審評盤:正方形230X230X30mm,白色,長方形250X160X30mm,白色;
  • 評茶杯碗:專用白瓷標準杯碗,精茶150ml,毛茶200-250ml;
  • 葉底盤:精茶100X100X20mm,黑色,毛茶搪瓷盤230X170X20mm,白色;
  • 其他:茶匙,湯杯,天平,燒水壺等。

二、茶葉質量的鑑定方法

1)審評因子

  • 幹看外觀,包括形狀(造型)、色澤、整碎、淨度;
  • 溼評內質的香氣、湯色、滋味、葉底。

2)鑑定方法與技術

茶葉鑑定應先評內質,後評外形,內質先評湯色、次熱評香氣,溼評香氣,再評滋味,冷評香氣,最後評葉底。

1.內質審評

茶湯準備:稱3g茶葉,放入150ml的標準杯當中,加入沸水,沖泡2-5min,濾出茶湯,評湯色、香氣、滋味、葉底。

100℃沸水,最本質的品質,容易暴露缺點。

湯,香:湯有明亮之分,好茶較亮,濁較差,香的類型很多,沒有好壞之分。

辨別香氣:評香氣的高低、純異、香型、持久性。分熱評,溫評,冷評三次進行。

  • 熱評(70℃左右)香氣的高銳程度及純異;
  • 溫評(45-50℃)香氣的質量,並對熱評的優次加以調整;
  • 冷評(室溫)香氣的持久性。

香氣的種類:

  • 高鮮或鮮濃(香氣高而新鮮持久)
  • 清高(清香高爽,久留鼻間)
  • 鮮嫩(香高細膩,新鮮悅鼻)
  • 馥郁(具特殊的花香)
  • 幽香(幽雅而文氣,似有花香)
  • 高甜(多用於工夫紅茶,香高爽具刺激性,且帶甜味)

滋味鑑評:

味道的類型,濃or淡,爽or澀

喝5ml,停頓1-2s,舌頭各個部位感覺不一樣。

  • 評定葉底:根據葉底的嫩度,勻度及色澤評定優次,有爆點,紅梗紅葉則扣分。
  • 葉底的色澤有翠綠、嫩綠、嫩黃、綠等;
  • 葉底的嫩度有細嫩、幼嫩、肥嫩、肥壯、成朵、多芽、有芽等;
  • 葉底的形狀有單芽、一芽一葉為主、一芽二葉為主,單片為主等。

2.外形審評

從造型(形狀)、色澤、嫩度、整碎、淨度五個方面綜合判別。

  • 造型:評審造型,主要看在茶樣的形狀是否達到要求,能否保持原有的風格,如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碧螺春纖秀捲曲如螺;
  • 嫩度:這是審評茶葉級別的主要依據,茶葉的嫩度可以從含芽量、顏色、光潤度、茸毛含量等各方面綜合;
  • 色澤:看顏色與光澤度,不同的茶由於原料與加工方法不一,顏色與光澤度不一,因此可以判斷茶葉的種類和級別;
  • 整碎與淨度:這兩項因子應與標準樣相符。

審評結果

一、判定等級

  • 對樣評茶

對標準進行評比時,如標準樣是上一年的陳茶,主要對照評比外形的嫩度,勻整性與內質的葉底。

一文了解茶葉的前世今生| 課程筆記

外形與內質符合某一標準樣的品質水平,就評為這個標準樣的等級,如低於上一級標準樣又高於下一個標準樣,那麼該樣品的品質水平處於這兩隻標準樣中間的等別上;

二、判定合格與否

  • 對樣評茶

以成交樣或標準相應等級的色相外形等品質要求為根據,按規定的審評因子和審評方法,將未知樣對照標準樣或成交樣逐項對比審評。

判斷差距按“八因子”“七檔制”進行

  • 八因子:形狀、色澤、整碎、淨度、湯色、香氣、滋味、葉底
  • 七檔制:高+3、較高+2、稍高+1、相當0(標準線)、稍低-1、較低-2、低-3

舉個例子

一文了解茶葉的前世今生| 課程筆記

三、茶葉質量名次的排列

1.得分計算方法

一文了解茶葉的前世今生| 課程筆記

2.分數出具的方法(評審人數必須單數5\\7\\9)

  • 每個人都評出分數,去掉最高分1個,最低分1個,然後取平均數;
  • 分組評:A組一個分,B組一個分,相差3分以上重評,3分以內就取平均值;
  • 單一人評,然後其他的人進行調整(觀點差異較大,共同討論,如有爭論,投票決定)。

3.結果計算

一文了解茶葉的前世今生| 課程筆記

茶,今年二十,明年十八

  • 茶黃素:抑制與心血管病有關的七個因子的作用,茶黃素控制自由基;
  • 茶氨酸:助力睡眠;
  • 茶多酚,維C:天然抗氧化劑(食物保質期延長)

膳食纖維、脂溶性茶多酚、多糖類化合物、蛋白質類化合物、不溶於水(吃茶與喝茶有區別)

茶飲料,經過高溫操作,損失部分營養成分物質。

關於茶藝以及茶葉大數據,就不放了,世界變化很快,已經不適用啦。

茶有七香:

幹茶香:幹茶的香氣

浮面香:沖水時飄來的香氣

杯麵香:沖水後飄來的香氣

杯中香:俗稱水香

杯底香:喝完茶後,聞杯底留下的香氣

還魂香:杯子倒扣,熱水澆淋,再聞杯底香

葉底香:沖泡後茶葉的香氣


先茶媒體小編,瞻仰過很多大師,混跡茶圈子6年+。

整理所學淺識,若有不對之處,望指出改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