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玉樹的人們親如一家

生活在玉樹的人們親如一家

賽馬節。黎曉剛攝

四月的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照耀在玉樹的大地,再不見滿目瘡痍,滿眼悲傷;崛起的新玉樹屹立在高原之巔、江源之上,這裡的一切都是新的,路過的人們滿眼都是希望、臉上充滿笑意。

地震並沒有讓這裡的時間停止,從地震的傷痛中恢復過來的人們,迸發出民族團結奮進的磅礴力量重建家園,加快建設、加快恢復、加快發展,這十年是忘卻悲傷的十年,也是快馬揚鞭的十年。

在玉樹各民族群眾的攜手努力下,新玉樹拔地而起,新生活從此開啟,廣場上、商場內、新房中,在玉樹的土地上,各民族群眾緊密團結、親如一家。

2019年7月25日,國家民委授予青海玉樹民族團結進步州稱號,665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812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受到表彰,玉樹市、治多縣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先進市、縣稱號。

生活在玉樹的人們親如一家

重建家園也要重建精神家園

失去的家園在機器轟鳴的援建中逐漸恢復,失去親人的傷痛卻在每個人心底,當時的玉樹,重建家園迫切,重建精神家園一樣迫切。

這時,結婚一個月的新娘李成環和丈夫龔大錟放棄去南方度蜜月的計劃,和其他3名愛心人士驅車千里,為青海玉樹的700多名孤兒送來棉鞋、電腦、書籍等物品,在返回的路上李成環卻不幸在車禍中去世;香港義工黃福榮懷揣1萬元港幣從香港出發來到玉樹,給震後的孤殘孩子們添置一些生活、學習用品,在餘震中救援3名被壓師生時,他卻不幸犧牲;還有王成元、韓慧英、才仁松保、李德業、杜金玉、楊勇、張建華、楊朝陽等130名在玉樹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為民族團結進步作出貢獻的英烈,歷史不會忘記,玉樹不會忘記。

玉樹的確沒有忘記在最需要的時候,那一雙雙伸向他們的援助之手。玉樹州政協原副主席昂嘎忍著肝癌的病痛,創作出大型歌舞《玉樹不會忘記》,用歌舞感恩那些用自己的生命、無私為玉樹的人們,來自黨中央的關懷、來自全社會的錢款和物資的援助,讓震後的玉樹人民有了活下來、開始新生活的希望和勇氣。

生活在玉樹的人們親如一家

各民族團結建設出一個新玉樹

重新站起來的玉樹藏族自治州40多萬各族群眾心懷感恩,在州委、州政府領導下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作為感恩回報,自上而下開啟了建設新玉樹的征程。

我們看到玉樹各級機關與鄉村之間建成300多個對子,軍地之間建成21個對子,企業與村社之間建成60多個對子,33名廳級領導幹部聯繫33座寺院、33名活佛和堪布。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實現州縣二級油路全覆蓋,93%的鄉鎮道路暢通,通訊覆蓋率達到80%以上,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5%以上;另一方面實施330KV大電網、110KV電網六市縣聯網工程,結束了玉樹無大電網的歷史,解決了29萬群眾的用電問題。此外,以玉樹市為中心,“智慧城市”建設取得成效,玉樹市成為青海藏區唯一的智慧城市和國家級衛生城市。同時,如數兌現各類惠民政策。

擁抱新生活的玉樹人民,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選樹典型,爭當模範。把參與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作為選樹先進典型的必要條件,融入各類創建評比活動,有效發揮了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生活在玉樹的人們親如一家

說起民族團結最直觀的表現,作為一名基層幹部的巴桑才仁最有發言權,他是玉樹市新寨街道辦事處主任,每天的工作就是穿梭在街頭巷尾,他說:“無論鄰里間、朋友間,只要誰家有困難,無論哪個民族,大家都會去幫一把,街道里各民族群眾相處十分融洽。”各族群眾心往一處想,民族團結觀念深入人心,這些都是玉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縮影。

作為藏族佔總人口的98%,並有漢、回、土、蒙古、撒拉等民族的青海省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玉樹州民族團結工作是所有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政府把創建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與推進科學發展和長治久安統籌安排,形成和鞏固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創建辦牽頭、各地各部門協調聯動、社會各界參加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

在玉樹市,“書記直通車”和“兩基兩區兩中心”黨建示範帶別具特色,市委書記與鄉村書記的直通直聯,使聯繫服務基層的能力大大增強。玉樹州委副書記、玉樹市市委書記蔡成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玉樹市委市政府將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作為“一手工程”來抓,將頂層設計和地方探索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形成了“黨委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全社會共同推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和部門推動、鄉鎮實施、村社融入參與”的創建工作責任體系,為深入推進創建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生活在玉樹的人們親如一家

一批批民族團結先進典型在新玉樹湧現

玉樹市上拉秀鄉的鄉長格扎,二十幾年如一日,投身到脫貧攻堅工作當中,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與牧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作、同放牧,2019年他被中宣部、中組部、中央統戰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教育部、國家人社部、國資委、中央軍委政治部授予“最美奮鬥者”稱號。他狠抓牧業這個玉樹地區傳統的支柱產業不放鬆,支持和鼓勵牧民興辦現代管理特點的牧業合作社,打破牧民們的固有觀念,創辦野血犛牛養殖基地,改良家畜品種,被牧民們稱為“放牧鄉長”。

宗金才來自玉樹地區條件最為艱苦的治多縣,2017年,調任玉樹藏族自治州民族語言文字辦公室主任,負責玉樹地區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他常年深入基層調研,深入一線瞭解,摸準玉樹地區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根脈”。在他的帶領下,他的團隊足跡遍佈玉樹1市5縣,掌握了大量鮮活的素材和資料,全州民族團結創建工作穩步推進,迅速開花結果。2018年,玉樹州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有他的一份功勞。

蔣樹威是囊謙縣委統戰部副部長,他作為一名在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漢族領導幹部,用辛勤工作換來藏族同胞的信任,成為了無數在玉樹奮鬥漢族幹部的代表。他們在三江源頭不畏高寒缺氧,獻了青春、獻子孫,只為把黨的民族政策落實到千家萬戶、每個農牧群眾的心坎上,贏得了民心。

生活在玉樹的人們親如一家

張賀伯是囊謙縣教育戰線上的一名工作人員,初到囊謙時,不會說一句藏語。經過24年,尤其是10餘年在三尺講臺上的歷練,能說一口流利的康巴藏語。在教學工作中他從不推三阻四,盡心盡力想辦法完成,一心撲在學校工作上。他關心、熱愛每一位學生,熱心為師生排憂解難。家長們都說“有張老師在,我們放心!”

“玉樹好人”阿保曲忠為一名沒有血緣關係的藏族青年捐獻腎臟,受到當地人的稱讚。她說:“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是我們活在世上的一份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