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起始地旬邑縣看花宮

中國人民大學前身是我黨創辦的陝北公學,抗戰初期陝北公學分校設在陝西旬邑縣看花宮。


中國人民大學起始地旬邑縣看花宮

陝北公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一所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幹部學校。1937年7月,全國性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批愛國青年從全國各地來到革命聖地延安。一所抗大已不能滿足需要,為了把大批愛國青年培養成為優秀的抗戰幹部,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決定創辦一所新的學校——陝北公學,由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張雲逸、成仿吾等人籌辦,成仿吾任陝北公學黨委書記兼校長。1938年中共中央又派李維漢任副書記兼副校長。

1937年8月,陝北公學開始招收全國各地及海外華僑青年入學。9月1日編班上課,11月1日正式舉行開學典禮。陝北公學最初的學員有5個班約300人,他們來自四面八方:有共產黨員,也有國民黨員;有工人,也有農民;有漢族,也有少數民族;有紅軍,也有國民黨統治區的幹部;有十幾歲的青年,也有年過半百的老人。


中國人民大學起始地旬邑縣看花宮

為加強陝北公學的師資力量,中共中央陸續從國統區抽調一批知名學者和文化名人來校任教。陝北公學初期的主要教員有邵式平、周純全、何干之、李凡夫、艾思奇、呂驥、徐冰、陳唯實、宋侃夫等人。毛澤東、張聞天、陳雲、李富春、王若飛等中央領導同志及中央機關幹部等經常來校講課或作報告。有一段時間裡,毛澤東幾乎每隔幾天就到陝北公學作一次報告,講授中國抗日戰爭的戰略與策略問題。

1938年7月,陝北公學在旬邑縣看花宮村設立分校,校長李維漢,黨委書記申力生,下設政治、校務、教務三部,周純金、袁福清、邵式平分別任主任,看花宮村現存窯洞140多孔,房屋70間,包括李維漢、成仿吾舊居以及當年的校部、圖書館、供給科、維修科、豆腐房、學員教室和宿舍。1938年7月7日舉行開學典禮,學員1700多名。1939年1月,在延安的陝北公學總校由遷來旬邑縣看花宮村與分校合併,申力生任黨委書記,成仿吾任校長。=

中國人民大學起始地旬邑縣看花宮

位於旬邑縣湫坡頭鎮看花宮村陝北公學分校,舊址包括辦公區和教學區兩部分。辦公區位於看花宮村村民何德貴老宅中(見附圖),由東、西廂房和正房組成,宅院坐東面西,土木結構,面闊3間,進深23.6米,東、西廂房為單坡式,面闊3間;正房為明箍窯洞兩孔,洞口寬3.33米,高3.2米,進深7.9米,單坡式灰瓦頂,廊寬2.5米。另外還保存水井1口。教學區位於看花宮村東南的聯合溝溝面西側臺地多孔窯洞內,現大多坍塌。陝北公學在旬邑辦學約1年畢業學員兩期3000多名,分赴各敵後抗日根據地,為民族解放事業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起始地旬邑縣看花宮

1939年6月底,陝北公學遷回延安,與延安魯迅藝術學校、延安工人學校、安吳青訓班合併,成立華北聯合大學。抗日戰爭期間,華北聯合大學在殘酷的敵後戰場辦學6年,培養幹部逾萬。194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決定將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併華北大學成立,校址設在河北省正定縣城。1949年4月,華北大學遷入北平,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國人民大學。

古豳悠悠中的詩句“十里長亭看花宮,貴妃避暑後花園”,其中的“看花宮”說的就是旬邑縣看花宮村。據說,這裡又名探花谷,傳說唐初建有寺院,香火旺盛,相傳很早以前村裡除了一個探花,所以當時就改名為探花谷,後來到唐代尉遲敬德曾屯田於此,這裡也曾建有城廓,為一朝都城,尉遲敬德也在次種花,每當花開時節,人們紛紛來欣賞,貴妃楊玉環也曾賞花於此,因而改之為看花谷,直到20世紀30年代左右陝北公學在此教書,培養黨的忠誠幹部,最後改之為看花宮,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