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3月27日下午,鶴壁市一名初三學生經過34天的搶救後,不幸離世。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警方給出的調查結果是“排除他殺的可能”,也就是說姬智慧屬於自殺。

對於這個結果,孩子的父母是無法接受的。據姬智慧父親介紹,她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也不差,可以排到年級100名左右。而且平時孩子比較開朗,出事之前還和爸爸媽媽、弟弟一起到北京遊玩,並沒有顯示出任何異樣,也並未與家人發生矛盾或衝突。

但是孩子留下的日記,卻讓人心痛。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小姑娘的日記本里,“死”、“自殺”、“自殘”、“討厭自己”這樣的詞語被頻繁提及,而伴隨這些的,是考試、作業等等學習壓力。

從2018年11月20日到2019年2月21日,孩子經歷了整整三個月的折磨與掙扎。她努力了,剋制了,但最終卻沒能戰勝心中的惡魔,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然而,她並沒有過多的抱怨學校、抱怨老師、抱怨父母,她把所有的壓力都給了自己,以至於小小的心靈難堪重負,最終被徹底壓垮。

幾乎可以斷定,巨大的學習壓力是推著她走向絕路的主因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中國人口宣教中心發佈的《中國青少年健康人格調研報告》顯示:超過80%的小學生存在考試焦慮,主要原因是擔心自己考不好招致家長的打罵。

中學生考試焦慮的總檢出率為68.8%,初中生考試焦慮狀況比較嚴重:中度或重度考試焦慮的初中生佔25.4%,女生的考試焦慮水平顯著高於男生。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做父母的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逼他們考出好成績、學習多種才藝,本質上是為了孩子好,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或多或少犧牲了自己的生活,不可謂不盡責。

“他以後會感謝我的。”這是父母們安慰自己的話,也是支撐著他們的動力。

因為一直以來,我們信奉的都是,養不教,父之過。

但是,“揠苗助長”帶給孩子的傷痛,又有多少家長真正意識到了呢?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龍應臺說:“我讓我家孩子用功讀書,好好學習。不是為了跟其他人比成績。是為了讓我家孩子長大了有選擇的權利,選一個有意義的有時間的工作,你覺得你的工作有意義,你就會有成就感。你覺得你的工作不霸佔你的時間,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加尊嚴就是快樂。”

這被很多家長奉為教育名言。

但龍應臺的兒子安德烈也曾跟她講:“媽媽,你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很平庸,不可能像你和爸爸一樣都拿到博士學位的。”

對於父母來說,接受孩子的平庸,可能比接受自己的平庸還難上百倍。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父母的過度期望,可以說是造成孩子“童年恐慌”的“罪魁禍首”。

因此,在學習上,父母對孩子應該有一個合理的期望。

這個期望分階段地設置在稍微高於孩子的水平之上,讓孩子每達成一個期望,便能獲得強烈的成就感、以及對學習的勝任感,這才是驅動孩子愛上學習的關鍵。

每次考試前,幫助孩子合理地安排生活作息,並有意識地為孩子減輕心理壓力,告訴孩子只要盡力了就是好樣的。

  

同時,父母自己要以輕鬆的心態面對孩子的學業和考試分數,這是幫助孩子積極應對學業和考試壓力的一個重要前提。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另外,不要總與別的孩子比。成功的路是多樣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不可能每個孩子都在學習上名列前茅。

  

用孩子的弱點與其他孩子的長處比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對孩子的發展有害無益。不要吝嗇承認和當眾誇獎自己孩子的長處和優點。

我們要允許孩子暫時落後和失敗,希望孩子保持一貫的良好分數和成績是合情但不合理的,孩子的學習有起伏是十分正常的。

父母寬容孩子暫時的落後和失敗。和孩子一起尋找原因、制定措施,幫助孩子取得進步並重新建立自信。


掙扎3個月後跳樓身亡,“考試焦慮”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兒童敏感期是指兒童在連續相接短暫的時間裡,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

抓住孩子的學習敏感期,孩子的學習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例如,兒童識字並非越早越好:


0-3歲是孩子口頭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不應急於識字;

4歲時兒童對漢字的識別基本依賴語境或其他環境;

5-6歲的兒童才能夠依靠漢字本身的特點進行認讀。


讓孩子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考驗父母對孩子的認知,以及面對提前學習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表現優異時的篤定。

最後,要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需要家庭成員的共同營造。

所謂,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你對待生活的態度,便是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

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模仿能力,你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怎樣的人。

著名詩人紀伯倫說過: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是照見你真實模樣的鏡子。

學習,從來都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

而學習的結果,

也從不應該只由孩子一人承擔。

聰明的父母,永遠與孩子統一戰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