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乾貨:3分鐘寫出痛點文案,學這一篇就夠了

萬字乾貨:3分鐘寫出痛點文案,學這一篇就夠了

無論你是做廣告,或者做產品,在開始動手之前,都需要有一個切入點,有點才能及面。這個點包括的範疇很多,比如創意點、比如發散點……今天我和大家聊的,是創業者和廣告人言必稱的痛點。

很多做廣告的乙方,或者是甲方企業,都會問一個問題:“用戶的痛點是什麼?”貌似你不這樣問,就顯示你不夠逼格一樣。

然而,大家對這個所謂的痛點也是一知半解。我花費了十天寫下這1.5萬字,從文案的角度,斗膽分享關於一些痛點營銷的思考,採用黃金圈思考的三板斧,從以下三大部分聊一聊。

  • ONE什麼是痛點(Why的理論)
  • TWO如何找痛點(What的方法)
  • THREE如何寫痛點(How的實操)

下面開始我們的分享,首先是第一部分:

ONE 什麼是痛點(Why的理論)

1.1 營銷三個點

我們談營銷,有三個點必定被談及,這三個詞分別是:癢點、爽點、痛點。

然而,這三點分別是什麼意思呢?

1.1.1 癢點:世界上另一個你

什麼是癢點?正如你身上發癢一樣,不抓死不了,抓了卻很舒服。只不過現在這個癢,發生在用戶的身上。

癢點只是用戶內心的渴望,不一定非得一定需要,也不是用戶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你夢想自己是偶像劇的女主角,夢想自己是網文中屌絲逆襲的英雄,夢想自己是名門望族的掌門人……這個夢想的慾望,就是用戶的癢點,透射出另一個世界的你。

在消費場景中,很多廣告就是利用這點慾望的投射,去設置癢點。我之前做房地產文案,很多宣傳都是採用這個手法。

例子:

早買房一天,少奮鬥十年

今年不買房,年底又白忙

先下手為搶,後下手遭殃

寧買關內一張床,不買關外一套房

以上這些就是利用用戶癢點的文案設置。文案的癢點在哪裡?如果你有錢,當然可以買房子,成為少奮鬥十年、年底不白忙的哪一個你;但是如果你不買,其實也沒什麼,不買房不會死,地球照樣轉動。

例子:

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碧桂園品牌)

這個是前東家的品牌口號,儘管近段時間碧桂園頻頻亮相,先不論對錯,單是從文案的層面來理解,最初打動大家購買碧桂園的房子,大多數還是因為這句具有誘惑力的廣告語。

它同樣是利用了癢點,刺激了另一個你的慾望。因為普通住宅你也能住,但它給你的,卻是五星級酒店一樣的家,能比其他小夥伴花一樣的錢,卻住的更好,心裡能不癢麼?

所以,當我們說癢點,其實就是在情感和心理上給到用戶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是為了餵飽另一個世界的你,告訴你不用現在那麼窩囊,其實可以活的更好一點。

1.1.2 爽點:你要就立即滿足

如果有讀過網文的同學,就知道什麼叫爽點。網文大神總設置層出不窮的打臉情節、撿寶藏環節。你通過代入到主角的角色成長,即時獲得打怪升級的快感,最後一招殺敵、爽到高潮。

依據小說的設置,其實爽點,就是幫你的角色裝x(讓用戶具備超能力),毫不費力地裝(爽點設置低門檻),裝的結果能立即打臉(讓用戶即時獲得反饋)

所以,我理解的爽點,擁有三個要素,就是:

  • 即時性
  • 低門檻
  • 高反饋

比如,夏日運動過後喝一瓶冰鎮可樂的行為過程。你只需花3元錢(低門檻)買一瓶,一喝下去就能立即解渴(即時性),喝完後還打了一個飽嗝(高反饋)。

文案例子:

不用牙膏,不用動手,張嘴含住它,10 秒刷完牙!(自動牙刷廣告)

這是一篇自動牙刷的推文廣告,同樣是利用了爽點三要素設置。你無需重複的手部運動,張嘴含著(低門檻),只需要僅僅十秒(即時性),就能徹底地清潔你的牙齒(高反饋)。

1.1.3 痛點:一說就害怕的點

很多人說,所謂的痛點,是你未被滿足的、急需解決的需求,也就是剛性需求,俗稱剛需。但真的是這樣嗎?

然而,痛點並非這麼簡單,不是所有的剛需都能成為痛點。在經濟學理論中,剛性需求是指在商品供求關係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

痛點的本質不是一個未實現的目標;如果目標未實現,你沒有被滿足,你只是難受而已,難受不會死啊。痛點我更願意理解為你最害怕的一點,也就是用戶最恐懼之處,解決不了就會死。

比如我們要吃飯,大米的價錢貴了,你要不要吃?(未被滿足的慾望)但是今天不吃,會餓死的啊(用戶的痛點)。

那麼,什麼才是用戶最恐懼的點?在馬斯洛的需求模型中,越是金字塔下面的需求,越是用戶最恐懼的點。

萬字乾貨:3分鐘寫出痛點文案,學這一篇就夠了

比如沒有陽光、空氣、水、食物等基本生存元素,你難道不怕麼?不過,正如每一個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樣,那麼,每一個的痛點也是不一樣的。

但是,可能你的痛點,是明天能不能吃上飯;他的痛點,是明天能不能買得上一輛凱迪拉克。問題來了,有沒有一種共性的痛點,即是否具有公共性質的恐懼,成為我們訴求的點呢,幫助我們用在文案中?

在列表之書中(1977年出版,美國暢銷書,作者David Wallechinsky),羅列了人類最常見的14種恐懼,對我們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分別如下:

  • 孤獨無助 (沒有人陪我玩,別人幫不了我)
  • 生存挑戰 (沒有陽光、空氣和水,怎麼活)
  • 探險未知 (恐高、恐水……那就去看看吧)
  • 血腥暴力 (這個就不用去解釋了吧,都懂)
  • 恐嚇欺騙 (用不正當的手段,讓利益損害)
  • 病痛死亡 (天啊,為什麼這病就落我身上)
  • 流言飛語 (活在別人話語裡,輕易被中傷)
  • 眾叛親離 (所有人都背叛了你,就剩你了)
  • 生離死別 (這是最後一面,以後見不到了)
  • 評頭品足 (你說你這個也不行,那也不行)
  • 一事無成 (我好失敗,做什麼事都不成功)
  • 信任危機 (老闆畫了大餅,卻又實現不了)
  • 無從下手 (不知道怎麼做,想做卻做不了)
  • 抱怨自己 (不斷犯錯,卻又不反思和糾正)

以上每一個恐懼的點,都會因為身份、時間、環境產生差異,但是所有恐懼都有一個點,那就是未知性。

所以,當我們談論痛點是什麼,所謂痛點就是恐懼,但恐懼只是用戶表面的動作表現,痛點的實質是用戶害怕未知的結果。

1.2 需求三重境

我早前也做過產品經理,做產品經理經常需要分析需求,而KANO模型是其中的一個模型。如果要進一步解讀痛點、癢點、爽點,或者可以嘗試從KANO模型的角度分析。

所謂的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

KANO模型定義了三個層次的用戶需求:

  • 基本需求:用戶認為產品/服務必須具備的功能或屬性;
  • 期望需求:你提供的產品/服務越多,用戶將會越滿意;
  • 興奮需求:你能提供意料之外的服務,沒有也沒關係。

將我們上面理解的營銷三點放入,進一步去理解,就是:

  • 基本需求 → 痛點(必須有)
  • 期望需求 → 癢點(渴望有)
  • 興奮需求 → 爽點(超預期)

只有滿足了基本需求(痛點),期望需求(癢點)和興奮需求(爽點)才是錦上添花的事。如果你沒有滿足基本需求,而去滿足期望需求和興奮需求,產品形態就會發生變化。

例子:早期iphone的需求三重境設置

  • 痛點:通訊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不能通話只能是遊戲機;
  • 癢點:計算器、記事本、指南針等工具,集合在一起最好了;
  • 爽點:海量的app程序、遊戲軟件,能讓你獲得不同快感。

1.3 真假之分

當我們發現了痛點,先不要驚喜若狂,你要學會診斷痛點,這個痛點是偽痛點和真痛點。

畢竟,找痛點是一個憑藉經驗的事兒。我們找痛點最常見的方式,不外乎是翻翻書本、和讀者聊一聊、或從報告中得到總結……這些方式,只能輔助我們找到痛點,但是這些是否就是真痛點呢?不見得!

要找到真痛點,必須有過人的閱歷、洞察到人的性格,每一個產品都有不一樣的痛點,每一個人群都有不同的痛點。如果單純地套用到自己身上,這還是真痛點麼?!

舉一個最近大家熱議的事件,滴滴和神州專車這兩個廣告,滴滴說的“遇見美好,你我同行”,鼓勵大家在車上發生美好的事情。

萬字乾貨:3分鐘寫出痛點文案,學這一篇就夠了

例子:

早晚都是你的

10分鐘換一輩子

註定就是你的

包括上面這個在朋友圈瘋傳的廣告,未驗證是否真偽,但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而文中的這些觀點,是你出行最痛心的點麼?!

而神州專車說的是“除了安全,什麼都不會發生”。如果兩者都是同一時間發佈廣告,哪一個是真痛點,哪一個是偽痛點,不用我說了吧。

在我的理解中,所謂的偽痛點,就是沒有快速賣貨能力的痛點

很多人都陷入了找痛點思維的死角里,認為這個痛點很緊急,必須馬上解決,然而消費者不一定能埋單。

例子:

怕上火就喝加多寶。

涼茶在廣東很普遍,過往的涼茶鋪,有說百年傳承、文化傳統之類的宣傳,為什麼獨獨加多寶能脫穎而出?因為此前它們說的都是偽痛點,對用戶產生不了直接的銷售。

即使有說清熱上火、生津止渴等功效,這也是痛點,但是不夠讓用戶痛。最終加多寶利用了用戶的恐懼心理,憑藉怕上火這個定位,實現了10罐涼茶8罐中就有加多寶的銷量。

例子:

你寫PPT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

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

你擠進地鐵時,西藏的山鷹一直盤旋雲端

你在會議中吵架時,尼泊爾的揹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

總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

總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

總有一些在寫字樓裡卻永遠遇不見的人

這一段文案來自步履不停的廣告,文案美不美?很美!能不能讓你嚮往?很嚮往!這屬於我們之前說的,挑撥了你癢點的文案。即使你很有共鳴,在掏錢的一刻,你是否立即買它家的衣服,不一定!

總結一下,自己自嗨的偽痛點,都有以下3類“沒有”特徵:

1.3.1 沒有鎖定痛點:(恐懼點要深)

不要將所有人認為的痛點,或者你是認為的痛點,當做是你產品的痛點。

1.3.2 沒有細分人群:(人群要精準)

要細分,不要將所有人當做是你的目標人群,只研究一小撮,然後放大。

1.3.3 沒有結合產品:(匹配度要高)

不要自嗨,要從產品中用戶最大的買點出發,結合用戶心理越高越認可。這三點怎麼理解呢?如果廣告層面不能讓你理解,舉一個選品賣產品的例子解讀一下。

產品例子:

之前有網友想要創業,他自己喜歡吃小龍蝦,所以打算做小龍蝦外賣,他發現這個行業有一個大家都說的痛點,就是很多店做的小龍蝦都不夠乾淨,他決定要做乾淨的小龍蝦。

於是,他親自去洞庭湖選價格貴一倍的好蝦,還處理得得乾乾淨淨才開賣,結果呢,做了不到半年就倒閉了,賠了15萬多元。

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你覺得大家說的這個乾淨痛點(沒有鎖定痛點),並不是很多用戶認為的痛點;愛吃乾淨的小龍蝦,只是一部分人的需求(沒有細分人群),不是所有人的需求;很多人去吃小龍蝦,還是奔著價格和味道(沒有結合產品),你忽視了這兩點,當然是賠錢收場。

TWO 如何找痛點(What的方法)

2.1 從人群心理去找痛點(內心)

寫文案之前,你先要找準用戶的心理痛點,只有找到了痛點,然後用文案放大它,產生情感的共鳴,讓用戶感受到自己目前現狀的不合理之處,才能最終促使下一步改變。

我們說所謂的痛點,核心是對未來的不可預知性。它的表現是用戶最害怕的一點,一共有14種恐懼的心理,這成為我們找到痛點的第一步。

這14種怕點,只是呈現了部分的痛點。因為每一個人的痛點都不盡相同,你的怕對我而言,有時不過是毛毛雨。

所以,我再次試著引入如下營銷達人李叫獸歸納的11個痛點心理模板,能否和14種恐懼心理做進一步結合。目的是試圖去找找,除了心理的未知性之外,在心理層面上,還有沒有其他可以切入用戶痛點的角度?

畢竟在痛點心理的表現時,用戶有時也會有其他不一樣的表現。姑且你可當兩者做一個結合吧。如下:

  1. 補償自己(在付出辛苦努力之後,我們往往想對自己好一點,補償一下自己。)
  2. 補償他人(別人為自己付出太多,想補償他人。)
  3. 落後心理(不甘心落於人後,改變行為。)
  4. 優越心理(讓我感到優於他人,並且可以值得炫耀。)
  5. 擇優心理(兩個選擇,哪個對我更有利,我就會選擇。)
  6. 經驗習得(不重複同樣的失敗或挫折,現在進行有利選擇。)
  7. 理想身份(我也想,成為你說的那樣的人。)
  8. 迴避身份(不想被看成自己不想成為的那種人。)
  9. 完型心理(不能因為差一點,就讓之前付出的努力白費。)
  10. 兩難心理(兩個選擇我都想要,如果兩個都能獲得就完美了。)
  11. 一致性心理(我的理念行為向來都是一致的。)

以上一共11種模板,是否感覺太多,你無法代入到文案中?那麼,我們進一步分析一下這11個痛點心理的模板,能否歸納為一種通用手段。

  1. 補償自己(以前沒對自己好 VS 現在需要對自己好一點)
  2. 補償他人(以前對別人不好 VS 現在需要對別人好一點)
  3. 落後心理(別人比自己優秀 VS 現在需要比他更好一點)
  4. 優越心理(以前都是聽別人的 VS 以後讓別人聽自己的)
  5. 擇優心理(這一個覺得好,哪一個更好 VS 所以我選了)
  6. 經驗習得(以前遇到這坑 VS 現在又遇到,當然跳過去)
  7. 理想身份(想要成為喜劇之王 VS 如今卻是個死跑龍套)
  8. 迴避身份(我不是你說的爛文案 VS 為什麼天天要說我)
  9. 完型心理(努力就娶到白富美 VS 現實卻給你個醜小鴨)
  10. 兩難心理(這個想要,那個也想要 VS 兩個都有該多好)
  11. 一致性心理(你嘴巴上說不要 VS 身體偏偏是不老實了)

大家有沒有發現其中的規律?沒錯,就是用戶對立的心理。所以,我理解的用戶痛點心理,除了對結果的不可預知性,還有就是身份錯位產生的心理對立性。這就是我要找到的內心痛點。

什麼是身份錯位產生的對立性心理呢?

因為每個人總有著相互對立的各種慾望,比如你在貧民窟卻想要做百萬富翁,因為貧與富的不同身份錯位,卻渴望現在狀況不一樣的需求,從而產生了對立心理。

而在很多爆款產品、廣告文案中就是利用這個身份錯位產生的對立性,去填補不同人群、不同場景中,目標人群產生的心理缺口。

產品 例子:

滴滴順風車:既想花少錢 VS 又想要便利性

團購網站:既想要好東西 VS 又想要便宜貨

共享單車:既想要花少錢 VS 又想要便利性

P2P理財:既想要高收益 VS 又想要不操心

文案 例子:

如何花485元,做到30天PPT 從入門到精通?

每天花一分鐘學一招金句文案,每月多賺1萬元!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你可以從用戶過去與現在的對立、地域與地域的對立、金錢和愛情的對立、願望和現實的對立……兩個不同需求的對立衝突,就是我們要找的痛點心理陰影。

總結一下,我所理解以及找到的痛點心理,是用戶對結果的不可預知性+身份錯位帶來慾望需求的對立性。

2.2 從細分用戶去找痛點(行為)

你不要將所有人當做是你的目標人群,只研究一小撮人群的痛點需求,找到他們害怕的一點,然後放大。

2.2.1 不對所有人說話

因為廣告從來就不是對說有的人說話,只對某一部分說話。所以我們不要將所有人認為的痛點,或者你是認為的痛點,當做是你產品的痛點,或者是文案的痛點。

核心的消費者和廣泛的消費群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後者的廣泛消費群,表達的是共性,比如都愛看電視、都愛運動、都愛寫文案……但是沒有明確的指向性。

而前者說的核心消費者,表達的是個性。

好比你有一位20歲的女朋友,她喜歡在被爸媽訓完後吃39元一杯的哈根達斯、她會在打電話給你響完三聲後,如果你還不接聽,她會在微信發一個哼哼的表情給你,示意她生你的氣等等,每一個核心用戶個體細節的點,都是可感知的情緒表現。

2.2.2 越是細分痛點越清晰

細分消費群體是尋找真痛點的首要步驟,只有不斷細分消費群體,才能找到核心消費者。也只有徹底瞭解你的消費者是怎樣的特性,你才能寫出具有針對性的文案。

舉個例子,比如我要開個文案的公眾號,來看看如何一步步進行人群細分,然後寫痛點的文案。

第1步:

細分人群:北上廣深愛好廣告的人

痛點:希望提升審美能力,學廣告的創意

文案:我們是好廣告的搬運工

第2步:

細分人群:北上廣剛畢業的愛好廣告文案的小青年

痛點:希望提升文案水平,能幫助我升職加薪

文案:天天一篇文案分享,快步踏進職場快速路

第3步:

細分人群:北上廣深剛畢業、25歲左右對文案無太多認知的小白

痛點:不會寫文案,但希望通過文案賺錢

文案:0基礎、0成本,每天3分鐘學一招文案,每月多賺3千元

很顯然,通過上面這個舉例子,當人群每細分一次,痛點就會隨之改變。消費者越是細分,用戶畫像越是清晰。用戶畫像形成的人格越具體,你面對的說話群體,所說的痛點,則越有打動力。

在這種情況下,你寫文案的時候,就像是在對女朋友說話,知道她的一言一行,所思所反映,這樣的痛點文案則越趨向於消費者的真實內心。

小結一下,找痛點的第二個維度,就是細分群體,需要聚焦到3-5個典型消費者身上,一步步細分到可感知用戶情緒的程度。

然後通過具體化描述核心用戶的行為,構建出用戶畫像,畫像包括用戶具體的需求和使用偏好等方面,把它們的痛點聚焦到一點,就是我們細分用戶後找到的痛點。

2.3 從場景使用去找痛點(環境)

我們每天從睜開眼睛到睡覺前,大約可以看到800個廣告;即使你不看廣告,也有無數的遊戲、視頻讓你隨時填滿時間,大家根本不會感覺無聊到去看你的廣告,因為他的每一個時間都被填滿了。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對你要說的內容,關注時間只有不到10秒,可能就是一劃屏就過去了。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是活在十年前傳統廣告的時代,這樣說你的文案:

比如地產文案:

一席尊天下

給世界一個新的高度

山湖之上,尊貴生活

或者產品文案:

智享科技,悅啟生活

簡於形,型於心

遇見更美麗的自己

別笑,以前我也是這樣寫文案的。即使現在有些客戶也有要求寫這類型的文案。

但是,如果將以上的文案,換掉品牌名、換掉LOGO,別人還會認出是你家的產品嗎?!你不說人話,當然說不到用戶的心底裡。消費者可能真的在10秒內就忽略你的存在了。

那麼,如何破這種局面?

根據一份消費者的研究報告,大部分用戶在接觸商品5-8次後才會產生消費衝動,為了製造這一消費衝動,我們之前有聊過,使用 [ 重複金句 ] 手法,比如像腦白金廣告一樣,通過重複訴求、重複投放廣告實現這個目的。

但是,這個需要比較大的投放成本及時間認知。於是我就產生疑問,有沒有方法,實現在第一次和用戶接觸就能打擊到消費者,促使他對你產生購買的興趣?

這裡提供一種有效的手段,就是每當消費者在經歷某個場景,使用產品特別不方便之時,你基於他的這種行為,提出你的痛點文案。

那麼,用戶將會在下一次同樣遇到這種情況下,第一時間想起你的解決方案。

示例:

怕上火場景:怕上火喝王老吉 (加多寶文案)

心理痛點:怕上火

手機沒電場景: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 (Oppo 文案)

心理痛點:怕沒電

送禮場景: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腦白金文案)

心理痛點:怕不孝

以上這幾個廣告語的例子,就是利用場景製造痛點文案的操作。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場景方式的痛點文案如此有效,該如何尋求到我們適合的場景痛點呢?

常見的方式,我理解有以下3類:

  1. 高頻環境
  2. 高頻數量
  3. 鏈接情感

2.3.1 聚焦高頻場景,而非低頻出現(環境)

我們要尋找痛點場景,越是普通用戶接觸越多的使用環境,則越是我們所需求的痛點場景,反之就是低頻場景。低頻場景將會導致用戶記住產品信息的機會變得非常少。

舉個例子:

衣食住行是我們最高頻使用的消費場景,當中單列食這一類目中,外賣則是普通上班族最高頻使用的消費場景,因此餓了麼、大眾點評等外賣APP應景切入。

反之像下廚房等美食推薦的APP,屬於低頻次使用的軟件,普遍用戶是有錢、有閒才坐下來慢慢研究。

2.3.2 鎖定高頻使用,而非單一使用(數量)

怎麼理解高頻的使用數量呢?比如說上面oppo 的例子,手機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場景,手機售後維修則屬於單一使用的場景,畢竟你手機一年也難得修幾次;而像充電這個需求,必須天天都使用到,所以屬於高頻的使用數量。

高頻次的使用場景、高頻次的使用數量,它跟用戶的生活關聯性越強,用戶使用你的機會則越大,你能賺到的錢就越多,反之則越少。

將這個推論延伸做產品中,如果你在做一個產品,比如我之前有研究過殯葬業的網站,這是一個非常非常低頻的需求,人這一輩子能用幾次啊?

當你的產品誕生後,用戶使用場景少、次數少,活躍度將會非常低,進而打開率和留存率都將有限,那麼我們獲客成本會非常高,試問,你又有多少錢才能激活用戶的需求呢,怎麼才能快速把它做起來呢?!

2.3.3 和用戶發生關係,而非毫無情緒(情感)

然而,當你找到以上兩點外,這只是找到基本的場景痛點,你的產品還要和消費者發生關係,即將場景和用戶使用時的情感鏈接起來,用戶有共鳴,才會有消費衝動。

這種共鳴的情緒,包括之前提及的恐懼心理、優越心理、落後心理、迴避身份、補償他人等等痛點心理,具體參考前文所提及的內容。

繼續舉前文神州專車文案作為例子。即使每天出行是我們日常高頻次的使用場景,每天乘坐出租車導致我們出行擁有高頻次的使用數量,如果神州專車沒有將痛點情緒亮出來,我們依舊如往常一樣打車。

在神州專車“Beat U,我怕黑專車”的廣告文案中,在結合上兩個高頻的使用場景後,將用戶恐懼的心理痛點無限放大,甚至藉此打擊對手。

萬字乾貨:3分鐘寫出痛點文案,學這一篇就夠了

萬字乾貨:3分鐘寫出痛點文案,學這一篇就夠了

這種心理痛點包括如怕遇到黑車司機、怕人身安全、怕毒駕、怕騷擾、怕財產安全……將這些阻礙用戶行為的害怕情緒和產品使用場景連接起來,就是最終我們尋找到的場景痛點。

所以,當我們說場景痛點是什麼的時候,說的是需要將產品高頻使用的場景、高頻使用次數,和用戶恐懼心理痛點連接起來,就是我們尋找的場景痛點。

當消費者未來在遇到同樣的產品場景時,你將以上這三方面結合的越緊密,用戶將越快想到我們的產品,購買行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4 從網絡輿論找痛點(語言)

這一招一共有三個環節,分別是從用戶聊天、網絡吐槽、行為分析三個方面去說:

2.4.1 用戶聊天:像老朋友交換秘密

問卷調查是一種常見找用戶痛點的途徑,但建議你還是放棄傳統的用戶調研吧。一方面樣本量收集比較困難,另一個方面有些用戶不一定願意認認真真告訴你真實想法。

最靠譜的方式是與用戶進行真實交流,並且是一對一深度交流效果最佳。這裡的用戶包括三種,分別是內部管理人員、競爭對手人員、外部使用用戶這三類。

2.4.2 內部管理人員

針對內部管理人員尋找痛點,這裡舉兩種我認為比較好的方式:

第一種 逐層挖掘法

這是普通的方式,問問內部生產人員當初為什麼這麼製造,使用了什麼工藝等等,一層層問到他最終研發的核心問題,問到你沒有問題為止。

第二種 角色模擬法

切入到業務層、管理層中,去發現企業銷售過程中的問題。

比如你是業務員,為什麼這個產品這麼難賣,別人家卻好賣?比如製造這個東西,為什麼就不能降低一半的成本,然後銷量卻能提升50%?

舉個例子,比如你模擬你是採購員,為什麼對手拿貨那麼便宜,我卻付出三倍成本……以此類推,去挖出企業每一個管理層面對產品的痛苦都有哪些,也許就是我們要找到的痛點。

2.4.3 競爭對手人員

忘記你的身份,去使用對手的產品、去問問對手的用戶怎麼評價我們的產品、怎麼評價對手的產品;

或者是去應聘對手的公司,和招聘人員聊聊,看看企業怎麼運作、怎麼賣貨,甚至挖一位對手的內部人員過來……畢竟在商言商,方法從來就沒有高下之分。

2.4.4 外部使用用戶

針對已經使用的消費者,或者可能潛在的消費者,通常有兩種方式,去到一線現場和消費者挖掘內心的痛點需求。

問:和他像朋友一樣聊天套話

你和用戶的聊天,不是漫無目的的聊生活方式、吹牛;而是類似剝洋蔥,放在用戶關心的產品問題上,從他為什麼購買開始問起,一層一層往下挖,讓他講真實的購買原因。

這裡要注意的是,你們就像老朋友之間相互交換秘密一樣,讓大家都處在放鬆的狀態聊天,不要咄咄逼人地讓對方回答是或者否的問題。

以你知道內幕很多內幕消息的小技巧,告訴用戶一些經驗心得,比較容易問到你想要尋找的用戶痛點。

望:看看消費者都有那些舉動

你甚至可以親力親為,到產品的銷售環節中去看看消費者,一般消費者都是怎麼選擇的。有可能他們因為這個產品顏色比較突出,就選擇了;也有可能因為商品的位置擺放就選擇了,比如超市收銀臺前的避孕套……

透過用戶的一舉一動,他們不這樣選擇卻這樣選擇,就是你的產品切入用戶痛點的機會。

2.5 網絡吐槽:吐槽越多,機會越多

透露我之前寫爆文的一個方式,如果你因為時間原因,不能及時接觸到真實的消費者,那就到網絡中找目標消費者混跡的地方,找到他們的所言所行,用他們的觀點去切入標題。

這是最快速瞭解某個領域消費者有什麼痛點的方式,所以你也先去網絡找找感覺吧。

2.5.1 寫爆文如此簡單:緊跟頭部評論

這種寫爆文追熱點的方式是怎麼操作的呢,那就是到頭條已經被爆掉的文章下,看點贊第一者表達了什麼觀點;

或到網易頂貼中排名第一的當日帖子,看看都激發了那些評論;到各類百萬加微信大號看看讀者對此發表的文章,都引發了那些討論……

這些排前列的評論、句子、點贊數,代表了大部分消費者的心理痛點,而這也就是你對此話題二次挖掘的切入點。

如此簡單的爆文方式,你學到了嗎?!

2.5.2 挖產品痛點如此簡單:看差評吧

那麼在做產品的時候,如何運用這一點呢?

舉個例子,你到購物類網站去看差評聲音、到測評類網站看分享意願、到美食類網站看吐槽聲音……

這些網站上面對產品都有諸多評論,包括使用好不好、口味對不對、服務行不行等等。他們意見越大,痛點則越大,越是你的產品機會。

一般來說,除了不讚不評的佛系消費者外,能在產品下發出評論的,只有以下3類消費者:

第一種:太好用了!

超出我的期待,我來給你點個贊,全村人打call。

第二種:也就那樣!

消費者使用後不痛不癢,沒啥亮點,以後有更好就不買你了。

第三種:太TM爛了!

價格坑、質量坑……不行,太氣人了,一定給個差評。

基於以上3類消費者,你要做的就是,就是將它們的好與差做統計。如果是好評,我的產品能不能凸顯它,或者繼續保持下去?如果是差評,則多是消費者的痛點,我能不能改進改進,成為產品創新點?如果連用戶的評價都沒有,或者是不痛不癢的評價,我能不能避免陷進它的境地?……

2.5.3 快速迭代如此簡單:讓消費者吐槽

甚至你的產品誕生後,一個比較討巧而有效的方式,就是將種子消費者,拉進你的微信群。讓產品經理、運營經理來聽聽他們的吐槽意見,是對交互功能不滿意,還是支付邏輯不滿意,還是你的產品根本就不想用?……

這些用戶所關注的點、吐槽的點、興奮的點、也許就是你未來改進產品的機會點。如果你的產品,連這些種子客戶、這些最挑剔的消費者都能滿足,還何愁滿足不了普通消費者需求?

反之,你連他們都滿足不了,還談什麼去衝榜第一名呢?

2.5.4 數據分析:搜索越多,機會越大

現在很多大公司言必稱大數據,營銷決策如果不提及大數據似乎就缺少說服力。其實大數據的應用,不如說是用搜索引擎去分析搜索數據更直觀一點。

現在很多搜索引擎的大數據,對於購買行為、網絡習慣、消費者偏好等方面,都會有數據呈現出消費者的需求趨勢,通過數據你或可以發掘到消費者痛點的作用。

所以,現在直接去搜索引擎找消費者的痛點吧;但是首先你必須有數據的來源,數據渠道的獲取主要有三個方面:

2.5.5 企業內部(數據來源:第一手經驗)

第一個方面,是來自你的企業內部過往積累的數據,因為是來自第一手資源,所以更容易從業務量、來電量、銷售量看出產品需求的趨向。

2.5.6 專業機構(數據來源:更具權威性)

第二個方面,你可以登錄大數據導航網站,上面有百度指數、微信指數、微博指數、淘寶搜索指數、阿里指數等常見行業大數據;

還有各類財經類、廣告類、價格類、旅遊類等方面的垂直大數據,兩者都能鏈接到各機構或政府機構獲得權威數據。

2.5.7 搜索引擎(數據來源:所見即所得)

第三個方面,如果你覺得要分析這些大數據還覺得不夠方便,那就直接將你的產品+關鍵詞敲進搜索引擎內,所見即所得,看看大家都關注是什麼。

加入的關鍵詞有以下這些:

  • 好用嗎?
  • 方便嗎?
  • 評價怎樣?
  • 體驗如何?
  • 有害嗎?等等

你在搜索框輸入關鍵詞後,下拉第一條一般就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消費者渴望最想解決的問題。

如果沒有下拉的選項提示,那麼你只要看上十幾頁,你就發現那些問題問得多;再點擊進去,將大家關心的每一個問題要點彙總,做一個需求的排序,排序越高,則越是消費者關心的痛點。

小結一下,第四種網絡輿論式找痛點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即:

  1. 用戶聊天:像老朋友般交換秘密
  2. 用戶吐槽:吐槽越多,機會越多
  3. 數據分析:搜索越多,機會越大

以上就是通過網絡輿論(語言)的方式尋找消費者的痛點;加上之前三種,即心理痛點(內心)、人群細分(行為)、使用場景(環境),我一共為你提供四種尋找的途徑,幫助你快速挖掘消費者的痛點。

當然,以上這四種只是縱向尋找痛點的方式,還有縱向尋找痛點的方式。

比如從人群層次(是屌絲還是百萬富翁),從產品價格(價格高還是低)、售後服務(服務是否到位)、購買體驗(是否賓至如歸)等等方面挖掘出痛點。

再有基於馬洛斯需求模型,分為三大痛點層級尋找痛點的方式。如針對生理、安全需求找到功能利益的痛點;針對社交、尊重需求找到心理利益的痛點;針對夢想等自我實現的需求,找到價值利益痛點。

葉茂中先生說過:“品牌營銷最重要的是洞察需求”,而洞察的方式都是見仁見智,橫向尋找痛點的方式就不說了,以後有機會再進一步細說吧,但是無論用哪一種方式,都是為了相互配合、交叉印證確認最終的消費者痛點

THREE 如何寫痛點(How的實操)

3.1 招式的來源

這個寫作工具名為SCQA模型,也叫金字塔模型,是一種結構化表達的工具,來自麥肯錫諮詢顧問芭芭拉·明託《金字塔原理》一書。

原書中對此模型的表達,簡單一點解讀為:

  • S 背景(Situation):設置場景引導用戶閱讀。
  • C 衝突(Complication):慾望需求和現實有衝突。
  • Q 疑問(Question):那消費者應該怎麼辦?
  • A 回答(Answer):我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這個SCQA不止能幫助你寫文案,還能幫助你在演講、彙報之時,突出訴求的重點。

比如,很多手機發佈會都有運用這個模型,不論小米還是iPhone的發佈會。開場演講時,普遍說市場上現在手機層出不窮(場景Situation),但是他們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衝突Complication),那怎麼處理呢,有什麼好的方式處理呢(問題Question)?現在我們的手機告訴你,價格多少、功能怎麼樣,快來買吧(回答Answer)!

3.2 招式的理解

而落實在我們寫痛點文案的時候,我更願意將這一SCQA招式,用四個字概括,即起承轉合,下面我分解一下如何運用:

起:設置場景 (Situation)

當我們說產品的時候,要讓消費者迅速瞭解你,最好的方式就是將他帶入到產品的使用場景,讓他在這個畫面場景中,找到使用產品的立足點,引導他閱讀下去。

所以,我們要梳理出產品可支持的使用場景,這個使用場景必須是產品高頻出現的痛點場景,而非低頻出現的場景,越是普通用戶接觸越多的使用環境,則越是我們所需求的痛點場景。

承:用戶痛點 (Complication)

在你設置好高頻的場景後,繼續細分你的消費者,連接產品,明確產品的用戶群體,明確他們的需求,講述他的痛點心理。

這裡的痛點,就是前文所提,從心理痛點(內心)、人群細分(行為)、場景使用(環境)、網絡輿論(語言)四種方法找到的消費者痛點。

轉:轉化成本 (Question)

那麼,當消費者面對這種高頻的場景中,有這種心理痛點的時候,該如何辦呢?

引導消費者不斷髮出疑問,我的支付成本、決策成本……都有哪些?如果痛點越大,付出的成本很越,那麼轉化自然就越高。

合:解決方案 (Answer)

最後,針對消費者高頻場景、在這個場景產生的心理痛點、消費者思考如何解決這個痛點的時候,我們立即給出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文案例子:

怕上火,喝王老吉。

要解決用戶的痛點,必須給出簡單快速有效的方法,比如怕上火馬上來一罐王老吉就可以了,如果你的解決方案成本依舊那麼高,用戶將繼續留在原來的痛點中,不願出來。

3.3 招式的運用

那麼,具體我們是如何使用這個工具應用在寫痛點文案上呢?

舉一個例子:

“得了灰指甲,一個傳染倆,問我怎麼治?馬上用亮甲。”

得了灰指甲 —— 起:設置場景 (Situation)

鎖定產品高頻出現場景,即得到了灰指甲的場景。

一個傳染倆 —— 承:用戶痛點 (Complication)

放大用戶怕得病、怕傳染的痛點心理。

問我怎麼治 —— 轉:轉化成本 (Question)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提出疑問,我的支付成本是什麼。

馬上用亮甲 —— 合:解決方案 (Answer)

針對疑問,商家給出治癒的解決方案,快買我們的亮甲吧。

而這SCQA招式,可變形組合出如下三招,就不一一細說了。

第一,開門見山式(ASC):

給出解決方案 – 設置場景帶入- 用戶心理痛點。

第二,突出憂慮式(CSA):

用戶心理痛點 – 設置場景帶入 – 給出解決方案。

第三,突出信心式(QSCA):

用戶轉化成本 – 設置場景帶入 – 用戶心理痛點 – 給出解決方案。

全文總結

ONE 什麼是痛點(Why的理論)

1、營銷三個點

  1. 癢點:世界上另一個你
  2. 爽點:你要就立即滿足
  3. 痛點:一說就害怕的點

2、需求三重境

  1. 基本需求 → 痛點(必須有)
  2. 期望需求 → 癢點(渴望有)
  3. 興奮需求 → 爽點(超預期)

3、真假三個無

  1. 沒有鎖定痛點:(恐懼點不夠深)
  2. 沒有細分人群:(客戶群不夠準)
  3. 沒有結合產品:(匹配度不夠高)

TWO 如何找痛點(What的方法)

1、從人群心理去找痛點(內心)

2、從細分用戶去找痛點(行為)

  1. 廣告不對所有人說話
  2. 越是細分痛點越清晰

3、從場景使用去找痛點(環境)

  1. 聚焦高頻場景,而非低頻出現(環境)
  2. 鎖定高頻使用,而非單一使用(數量)
  3. 和用戶發生關係,而非毫無情緒(情感)

4、從網絡輿論找痛點(語言)

4.1用戶聊天:像老朋友交換秘密

4.1.1內部管理人員

  • 第一種 逐層挖掘法
  • 第二種 角色模擬法

4.1.2競爭對手人員

4.1.3外部使用用戶

  • 問:和他像朋友一樣聊天套話
  • 望:看看消費者都有那些舉動

4.2網絡吐槽:吐槽越多,機會越多

4.2.1寫爆文如此簡單:緊跟頭部評論

4.2.2挖產品痛點如此簡單:看差評吧

4.2.3 快速迭代如此簡單:讓用戶吐槽

4.3數據分析:搜索越多,機會越大

4.3.1企業內部(數據來源:第一手經驗)

4.3.2專業機構(數據來源:更具權威性)

4.3.3搜索引擎(數據來源:所見即所得)

THREE 如何寫痛點(How的實操)

1、招式的來源

  • S 背景(Situation):設置場景引導用戶閱讀。
  • C 衝突(Complication):慾望需求和現實有衝突。
  • Q 疑問(Question):那消費者應該怎麼辦?
  • A 回答(Answer):我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是……

2、招式的理解

  • 起:設置場景 (Situation)
  • 承:用戶痛點 (Complication)
  • 轉:轉化成本 (Question)
  • 合:解決方案 (Answer)

3、招式的運用

  • 第一,開門見山式(ASC)
  • 第二,突出憂慮式(CSA)
  • 第三,突出信心式(QSC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