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14天的北京居家隔離,花費200元,疫情時期素簡生活記錄與思考

從老家回京當晚就在小區門口辦好了進社區的手續,隔離從第二天就要開始。社區工作者反覆強調居家隔離的重要性,並叮囑千萬不要出門,有任何問題及時和社區物業聯繫,以免前功盡棄或受到處罰!

其實不用社區強調,我們也是早已做好了隔離的心理準備,社區工作不容易,大晚上給我們辦手續、講規定。在這樣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我們肯定也有自己的原則,就是不給社區給社會添亂,老老實實踏踏實實在家裡隔離。

雖然在老家也是一種居家隔離的狀態,但畢竟家裡人多,沒有太多隔離的感覺。北京的房子空蕩蕩就兩人,十四天的隔離還真不知道會有怎樣的經歷和感受。而且一想到家裡還沒米沒糧的,多少還有些不安,不過社區說了都會有專門的安排,先回家開始隔離再說。

回想起隔離期間的記錄和一些思考,寫下來,以此紀念這一段特別的經歷和感受!

2人14天的北京居家隔離,花費200元,疫情時期素簡生活記錄與思考

隔離在屋裡,春天在窗外

社區安排:感恩一線社區工作者

北京朝陽群眾的盛名大家早有耳聞,認真負責講理兒,我們的小區在朝陽,所以這次隔離期間的管理和服務就全是朝陽社區群眾志願者來擔當了。

說是志願者,其實全都是社區裡面積極熱心的大爺大媽,事實證明,她們真的很認真很熱心很盡責。除了有志願者們上門的服務,社區還考慮到了隔離人員方方面面的生活需求,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隔離人員需求群

在辦理隔離手續的時候,就被告知隔離人員有一個群,群裡面有社區的領導和志願者,大家有什麼需求可以第一時間在群裡發佈溝通。

隔離期間的信息暢通是非常重要的,社區第一時間建立隔離群,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打通了隔離人員和社區的溝通渠道,對隔離人員的身心和生活都是一種安撫和保障。

2人14天的北京居家隔離,花費200元,疫情時期素簡生活記錄與思考

感謝社區的服務

上門關心

隔離的十四天裡,不,是十五天,每天早上9點多,兩位戴口罩的志願者阿姨就準時來敲門,一是問我們有什麼需求和困難,二是提醒我們在京心相助小程序測溫打卡,三是繼續叮囑我們在家不要出門。十四天兩位阿姨一天沒有拉下,我也熟悉了她們的時間和節奏,有時候聽到腳步聲,不等她們按門鈴就開了門,每天兩位阿姨都會把要求重複一遍,我也會耐心聽他們說完,並表達謝意!

隔離第十四天,阿姨祝賀我終於要結束隔離了,並告訴我下午提前給社區電話,第二天去社區辦結束隔離手續,同時辦理小區出入卡。沒想到第十五天,阿姨還又專門過來一趟,關切的問我們的手續辦好了沒有,在這裡非常感謝阿姨們的熱情、辛苦、用心的服務和工作!

2人14天的北京居家隔離,花費200元,疫情時期素簡生活記錄與思考

感謝北京大媽志願者們

垃圾清理

除了有兩位阿姨的每天上門關心,還會有一位大叔上門把垃圾收走。大叔每次都會給我們一些專用垃圾袋,我們只需要把垃圾清理好,放在門口,每週二四六就會來清理。

面對隔離人群的垃圾清理工作是很辛苦的,垃圾不僅會相對積攢的多一些,還會有一些風險。感謝收垃圾的大叔,您辛苦了!

京心相助測溫打卡

每天還有一項必須的任務就是測量體溫,在京心相助小程序打卡彙報體溫,一方面自己每天也可以關注自己的體溫變化,另一方面,這次疫情也能改變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日常的一些生活習慣。讓大家更加關注自己身體,更加珍視健康!

2人14天的北京居家隔離,花費200元,疫情時期素簡生活記錄與思考

京心相助測溫打卡上報

買菜小程序

一直擔心家裡沒菜沒糧,又不能出去買,社區也做了安排。周邊最大的一個超市有買菜的小程序,搜索進入小程序自己點選就可以了,超市的工作人員會專門送菜到家,不用出門不用下樓。這樣買菜的問題也解決了!

外賣快遞

隔離群一直在強調大家儘量不要收發快遞和點外賣,但是總有人有著急的需求。社區安排隔離人員快遞統一放在小區門口值班棚處,不著急的話,隔離結束之後自取,著急的話請社區志願者送貨上門。

我有一本書的快遞,一直也沒說,想著等著隔離結束自己去拿就好了,沒想到過了兩天,志願者主動給送過來了,很感動!

我們普通一次的從外地回京,竟然需要這麼多的人為我們服務,我們在家安靜隔離,這麼多工作者在外面關心我們,特別感謝他們,也感謝所有一線的社區工作者,正是你們的辛苦付出,才紮緊了社區防控的最後一道防線,向你們致敬!

2人14天的北京居家隔離,花費200元,疫情時期素簡生活記錄與思考

社區的春天

生活花費200塊:省去那些無意義的花銷

除了從新疆回來帶回了幾張饢和一隻雞,家裡面是彈盡糧絕,原本有的一點存貨也都時間太長過期。沒有蔬菜沒有大米,甚至沒有鹽和醬油醋,想要開火做飯是不可能的。

隔離第一天就抓緊解決口糧問題,打開買菜小程序,一樣樣的下單。蔬菜、大米、調味品等,一共花了200多一點,下午工作人員就送上門來了。

看著冰箱被填滿,隔離的生活有了一些安全感!買的時候並沒有想著省,只想著先用著就好,但沒想到這卻是隔離期間唯一的一次採購,200元的生活物質,支撐2個人半個月的生活。要在平時,200塊在北京可能只能是一頓普通的餐費。

其實並沒有刻意的省吃儉用。每天在家,運動量並沒有太大,所以消耗其實不會太多。早餐一般是粥或麵條,牛奶和饢餅,午餐炒兩個小菜,兩碗米飯,晚餐也會是粥小菜或是不吃,有好幾天也就是吃兩頓。中間分幾次吃掉了從家裡帶來的雞,作為肉食的補充。

到隔離最後兩天,才發現只採購了一次就這樣度過了十四天,自己還是有些吃驚的,這不多不少的兩百元帶給我了一些思考,原來200元是可以生活那麼久,那之前的花費呢,很多錢是不知不覺被消耗掉的。

1、很多平日的花費是沒有必要的,花了你並沒有得到什麼,比如嘴饞時的一根冰棍,被引誘的一場後悔電影。

2、很多花費是不知不覺,在手機支付無現金支付的情形下,很多錢就這樣掃出去了,花出去的錢根本沒感覺。

3、無意義的社交聚會,剛認識的朋友,沒聯繫的同學,不好推辭的公司聚會,花錢花時間的聚了,以後卻再也沒見過。

4、長期在外面吃飯點外賣,在北京創業工作,很少有機會在家裡做飯吃飯,隨手一點的外賣,回家路上的餐館構成了生活中的主要吃飯方式,一個月下來,吃飯的費用就至少上千,又花錢不健康,但也沒辦法,在北京,時間比做飯珍貴。

2人14天的北京居家隔離,花費200元,疫情時期素簡生活記錄與思考

自做清粥家常菜

對於一個鼓勵消費的消費性社會來說,刻意的不花錢似乎不利於經濟發展,所以大家不想月光但一不小心就月光,不存錢攢錢卻熱衷提前消費,還不完的信用卡,還不完的花唄借唄,構成了很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這次疫情應該給大多數人提了一個很大的警醒——有一定的存款,是多麼的重要!在不經意的危難來臨時,只有你手上的現金才能真正幫助到你的生活!

其實在北京,除了房價房租高昂,普通生活的成本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菜場的菜並不是那麼貴。所以,刻意減少平時不必要的花費,當然不包括正常的社交和必需品,有空多在家裡吃,你會發現,一年下來,你會省一筆錢,這筆錢積攢下來,會在關鍵時候幫助你,發揮更大的價值。

2人14天的北京居家隔離,花費200元,疫情時期素簡生活記錄與思考

有存款很重要

隔離日程:可怕的閒餘時間

人們總說,看一個人有多大成就,就看他空餘的時間如何度過!確實,一場疫情,讓大家突然都暫時脫離了平日緊張的工作,放慢了忙碌前行的腳步,雖然還可以線上辦公、還需要遠程工作,但空餘的時間確實要多了,至少每日通勤上班的路上時間都空出來了!

這些空餘的時間很可怕,因為你不知道別人在這樣的空餘時間在做什麼樣的努力,在做什麼樣的思考,在做什麼樣的學習,在做什麼樣的規劃,這短短的幾個月的時間,會拉開人與人的差距,甚至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向!

這也是成年人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吧,閒不住,也怕自己閒下來,生活的壓力無處不在,不會因為疫情而減輕分毫!所以,我們這隔離的十四天,也決定好好的調整,好好的規劃,從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開始,改變晚睡晚起的生物鐘,並儘可能多做一些事情和工作。

2人14天的北京居家隔離,花費200元,疫情時期素簡生活記錄與思考

永遠持續性學習

每天早起早餐,之後接受阿姨的檢查和督促,測溫打卡,然後搬出擱在陽臺上的健身踏板車運動,接下來遠程上課。中午做飯午餐,下午繼續視頻上課,之後討論制定公司規劃,聯絡線上的項目。晚餐後寫東西,看書,給學生直播授課,寫腳本製作短視頻做線上推廣,很多線上的東西都是重新摸索學習。

雖然不是特別周密的日程規劃,但基本上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每天要完成這些事情也不容易,甚至比上班還要忙碌一些。疫情之後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都不樂觀,每個個體都無法脫離整體大環境的影響,太多不安定的因素無法預料,唯有提前規劃思考,讓自己忙碌起來,儘可能在這段閒餘的時間多做一點,才不會在疫情結束重新開始工作時匆忙慌張!

但願這段時間的沉澱和學習,不會白費!

2人14天的北京居家隔離,花費200元,疫情時期素簡生活記錄與思考

提前規劃,為下一步準備

生活還要繼續

十四天的隔離結束了,這十四天非常順利,也非常快,比當初想象的要好過的多,充實的多。隔離期間我們可以有規律的生活,都是建立在社區的安排和服務上,再次感謝他們。

現在轉回頭一想,這段隔離生活不也算是人生特別的一段經歷嗎。作為一個社會人、職場人,除非生病和宅家自由工作者,基本不可能有機會在家待兩週不出門,而隔離給了我們一次這樣的機會。

而這段沉寂下來的時間,也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思考,對未來的規劃,對人生的反思!

辦好了小區的出入卡,我們又恢復了自由之身,每天可以出去走走,但我們的學校還不能開門,唯有繼續等待!

時光一直在流走,生活一直在繼續,我們隨時準備著,繼續投入這身不由己的人生之中!

2人14天的北京居家隔離,花費200元,疫情時期素簡生活記錄與思考

生活一直在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