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燒烤,竟如此致命!快轉給身邊的看看!

首先給大家講一則真實故事

一個 20 歲的年輕人,某天工作到深夜,下班後和同事們一起去吃燒烤,感覺咽喉有疼痛感,不在意,睡覺。

一頓燒烤,竟如此致命!快轉給身邊的看看!

清晨,感覺咽喉疼痛加劇,輕度呼吸困難,去了附近一傢俬人小診所,醫生看看咽喉,開了頭孢和中成藥,回家服用。

小夥子服藥後呼吸困難明顯,接著騎摩托車到遠一些的當地更知名的診所去看,醫生開了地塞米松口服,囑患者如果無好轉就去大醫院。

小夥兒回去後呼吸困難加劇,言語不清,同宿舍的同事嚇得不知所措,趕緊打 120 急救車,然後扶著他從 6 樓艱難地一步一步蹭到一樓。

就在等車過程中,患者意識不清,突然倒地。同事一遍一遍打 120,事後的救護車記錄顯示,車從開動到趕到倒地的患者身邊不過 15 分鐘。救護醫生趕到後檢查患者,發現患者的呼吸心跳都已經沒有了。在夥伴的要求下,接上救護車,送到當地縣醫院,無奈迴天無力。

從早晨患者有咽喉疼痛、呼吸不暢到中午死亡就一個上午的時間!頭孢、地塞米松下去,還是沒法兒好轉?

死因追溯:這個疾病太兇險!

某網友分享了患者的檢查結果:

一頓燒烤,竟如此致命!快轉給身邊的看看!

一頓燒烤,竟如此致命!快轉給身邊的看看!

由上圖可見,患者會厭形態是典型的「拇指徵」,整個腫脹的像根拇指,很容易蓋住喉入口,而窒息。

死因推測:急性會厭炎

病例分析:20 歲男性患者吃燒烤後出現咽痛進行性加重,逐漸出現呼吸困難,推測是高溫食物刺激導致了會厭炎症水腫出現咽痛,上氣道梗阻呼吸困難進行性加重,最後窒息死亡。

急性會厭炎,病死率高嗎?

1. 成人急性會厭炎

成人會厭炎累及聲門結構更為廣泛,較少伴有菌血症(<15%),若為細菌性則以肺炎鏈球菌、化膿鏈球菌或腦膜炎奈瑟菌常見。

日本有研究 2011 年~2012 年兩年間從 599 家醫院共收集到 6072 例急性會厭炎,其中 9.4% 為嚴重的急性會厭炎,2 天內病亡率為 0.4%。

歐美成人急性會厭炎的發病率是 2/10 萬。

2. 兒童會厭炎

常見是 b 型流感嗜血桿菌(Hib)在聲門部位的侷限性侵襲性感染,常伴有菌血症(60% 至 98%),歐美國家 Hib 疫苗的廣泛接種使兒童急性會厭炎的發病率大幅下降。

冷靜分析:什麼是急性會厭炎?

急性會厭炎是一種特殊的、主要累及喉部聲門上區會厭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炎症病變,以會厭高度水腫為主要特徵。病情進展迅速,少數因氣道梗阻而窒息死亡。

會厭是由會厭軟骨與粘膜組成的,位於喉頭上方呈樹葉狀,說話或者呼吸時會厭向上,使喉腔開放,吞嚥時會厭向下蓋住氣管,避免水與食物進入氣管。

急性會厭炎的常見病因分為感染性、非感染性兩類,見下表 :

表 1 急性會厭炎的常見病因

一頓燒烤,竟如此致命!快轉給身邊的看看!

急性會厭炎,診斷要點有哪些?

1. 留心臨床表現

兒童會厭炎:兒童突然發熱伴中毒表現,吞嚥困難、咽痛,口齒含糊、聲嘶、喘鳴、流涎,可有特殊的前傾坐姿體位,咳嗽少見。

成人會厭炎:80%~95% 表現為吞嚥痛與咽痛,僅 20%~40% 有發熱、流涎或喘鳴。

2. 關注輔助檢查

  • 血常規白細胞可升高;
  • 側位及後前位位攝片可見腫大的會厭(拇指徵,如上文病例)。
  • 間接喉鏡、纖維鼻咽鏡檢查可明確診斷。

一旦懷疑急性會厭炎應立即評估氣道併合適的氣道管理,安排攝片與檢查必須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如手術室、急診室、ICU,最好配備有經驗豐富的兒科氣管插管專家(成人氣道阻塞相對較少)。

分秒必爭:搶救措施要牢記

兒童會厭炎:理想情況下氣管插管時可明確診斷,同時完善喉拭子培養、血培養、血常規。極少需要緊急氣管切開或者環甲膜穿刺術。

成人會厭炎:與兒童相反,成人通常可以耐受可視化內鏡檢查診斷。急性期建議入住 ICU。絕大多數成人患者(75%-80%)無需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

針對鏈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與腦膜炎球菌感染,經驗性的抗菌治療包括靜脈用頭孢曲松、頭孢噻肟或氨苄西林/舒巴坦。在肺炎球菌耐藥地區,可經驗性廣譜抗菌治療。

同時,另有網友 補充道:

出現急性劇烈喉痛或任何提示有呼吸困難的表現,都應當馬上去醫院就診。起病比較急的患者需要留院觀察,密切觀察呼吸變化,使用糖皮質激素。

激素有治療和預防會厭、杓會厭襞等水腫的作用,同時又有非特異性抗炎、抗過敏、抗休克等作用。

發病早期,可採取激素與抗菌藥物聯合使用。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也應做好建立人工氣道的準備,包括經口或經鼻氣管插管,緊急的環甲膜切開、氣管切開術等。

小結

一則驚心動魄的病例就說到這兒了。看完病例,也希望各位臨床醫生們能有所警惕:

對於有咽痛呼吸困難的病人應早期排查急性會厭炎,及時評估呼吸順暢程度,若感呼吸困難應立即喉鏡檢查,必要時行氣管插管以防窒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