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為何許多產糧大國,在歷史上卻屢屢鬧饑荒

最近,世界上因為新冠疫情爆發而導致的危機愈演愈烈,從最初的醫療衛生,發展到了餐飲娛樂再到現在已經演變成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甚至糧食領域也有許多國家開始限制糧食出口。比如世界上著名的產糧大國越南和哈薩克斯坦都開始限制出口(但目前越南改口了,有可能改變限制糧食出口這一政策)。這倆國家雖然看上去發展的很一般,但是卻是名副其實的產糧大國,其中越南是世界第9糧食大國,哈薩克斯坦則是名列第14位。

說實話,這些國家看上去似乎並不需要限制什麼糧食出口。其中越南的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了世界的第33位,哈薩克斯坦更是高達第12位,比很多歐美髮達國家還高。外加上巨大的耕地面積和糧食產出能力,這些國家看上去即便不限制出口也不可能發生糧食危機。

但是事實上,這些國家幾乎都有過慘痛的饑荒經歷,而且有的饑荒堪稱“毀滅級”,那麼為何產糧大國在沒什麼天災的情況下也可能發生饑荒呢?其實這還真的有些門道。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為何許多產糧大國,在歷史上卻屢屢鬧饑荒

上圖_ 近代的農業生產舊照

  • 世界肉庫的肉都被誰吃了?

如果有人問,世界肉庫這個名頭哪個國家當得起?那麼這個答案八成是阿根廷

說起阿根廷,除了足球和馬島海戰,估計很少有人能記起這個國家還是世界著名的糧食出口國。阿根廷這個國家,土地非常肥沃,資源非常豐富,是世界第二大牛肉出口國和五大糧食出口國之一,世界肉庫加世界糧倉當之無愧。但是在阿根廷,饑荒卻始終伴隨著這個國家,彷彿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一般,那麼,這個世界肉庫的肉究竟都被誰吃了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出口換錢了

阿根廷和許多南美以及非洲國家一樣,當著“自由的殖民地”,整個國家都是原來歐洲和美國的原材料供應地之一,所以相當於國家被“功能化”。

國家是一個原材料大工廠,工業附加值很低,所以貿易始終是赤字,政府債臺高築。因為核心商品是糧食和資源,買來的都是高附加值的工業產品。所以利潤全部流失到了國外,一旦農業產量稍微下降,立刻就會變成一場災難。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為何許多產糧大國,在歷史上卻屢屢鬧饑荒

上圖_ 南美洲地圖 阿根廷位於下部區域

由於阿根廷受到國際糧價的影響巨大,所以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時候,阿根廷產出的大量牛奶和牛肉全部都倒入了海里。國內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這裡肯定有人說,為啥阿根廷官方不出手收購這些肉賣給窮人呢?

首先這裡有兩點,西方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和芝加哥學派的那一套理論都表示:“要想富裕,就得開放。”這個開放的重點就是金融開放,施行所謂的“休克療法”。完全的私有化加上恐怖的一套組合通脹拳,經過這樣的調整之後,整個國家變成市場經濟,就收穫了“靈丹妙藥”。就可以起死回生了。

當然這套理論確實有兩個正面的例子,比如智利和波蘭,都是這套理論的成果。智利的獨裁者皮諾切克曾經創造了“智利奇蹟”持續經濟增長了十幾年,波蘭在東歐劇變之後的休克療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對於更多的國家來說,這套方案的後果就是兩個字——

崩潰。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為何許多產糧大國,在歷史上卻屢屢鬧饑荒

上圖_ 阿根廷比索

阿根廷就是深受其害,由於受到資本市場的長期支配,阿根廷沒有外匯管制;貨幣自由兌換,資本出入自由。經常出現的情況就是,阿根廷的失業率居高不下,企業經常破產倒閉,老百姓買不起自己生產的食物,利潤全部被外國公司捲走。

不僅如此,阿根廷為了救濟窮人不得不降低肉製品的價格,還容易遭遇其他國家的反傾銷攻擊,阿根廷施行的“貨幣局制度”讓阿根廷比索和美元掛鉤,一個比索就得有一美元的外匯儲備,導致阿根廷空有一大堆美元卻花不出去。比如2001阿根廷經濟危機之中,就是有國際炒家的身影。可以說,阿根廷的饑荒,不是肉荒,而是錢荒。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為何許多產糧大國,在歷史上卻屢屢鬧饑荒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為何許多產糧大國,在歷史上卻屢屢鬧饑荒

上圖_ 越南1945年大饑荒

  • 糧食安全才是真的安全

對於哈薩克斯坦,越南等國家來說,糧食安全才是真的安全。比如說越南1945年大饑荒,根據歷史學家統計居然造成了上百萬人餓死。當時越南在罕見的水災和旱災的雙重侵襲之下,糧食瘋狂減產,外加上動亂,直接造成了恐怖的死亡。雖然在歷史上,越南從未有過這麼大規模的饑荒。

再比如被譽為歐洲糧倉的烏克蘭,在蘇聯時期也經常爆發饑荒,其主要原因自然是不是天災,而是因為蘇聯剪刀差(注:指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所出現的差額)的人禍,而在1930-1933年,哈薩克斯坦同樣爆發了饑荒,原因和烏克蘭如出一轍。這些產糧大戶並非不能自給自足,而是因為遇到剝削被迫轉移了糧食。在世界糧食安全的排名上,名列前茅的並非我們通常思考的產糧大國比如印尼等國,反而是新加坡和荷蘭瑞士這些國家。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為何許多產糧大國,在歷史上卻屢屢鬧饑荒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為何許多產糧大國,在歷史上卻屢屢鬧饑荒

上圖_ 1930年至1933年 哈薩克大饑荒

因為相比於一般的國家,新加坡等國具有更強的糧食輸入能力,可以吸收周圍印尼等國的過剩出口糧食,還可以利用便捷的航運轉移世界其它國家的出口糧食。進而實現糧食的供給。但是對於大國而言,這種方式是不可複製的,畢竟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人口超級大國,全世界的糧食都輸入進來也不一定能解決大災後的糧食需求。

因此這樣的大國必須有自給自足的能力和充足的儲備才行。

這裡就不得不提,鄰國朝鮮曾經經歷過長期的“苦難行軍”的糧食危機,其核心就在於封閉的進出口糧食貿易導致其無法得到國際糧食的有效供應。所以其國內的饑荒無法通過進口來彌補,這一點和阿根廷的“金融災難”恰恰相反,過度封閉的國門導致即便有幫助也給不了。

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為何許多產糧大國,在歷史上卻屢屢鬧饑荒

上圖_ 農業舊照

目前各糧食大國減少出口的舉措,實際上不僅有歷史依據,更有現實考量,畢竟真正決定他們手裡糧食的往往不是國際上有多少張嘴要吃飯,而是國際上的“金主”們,又瞄準了哪塊肥肉準備下手。2011年,世界第三大棕櫚油生產國泰國遭遇了棕櫚油短缺,其核心就是國際炒家狙擊棕櫚油,導致泰國政府對棕櫚油限價,結果其它食用油廠商也趁機囤貨,逼迫政府對食用油漲價,導致棕櫚油出現了極大短缺。

所以說,食品安全表面上是食品問題,其實是金融問題,更是一個國家的命脈所在。

【1】 《新自由主義與阿根廷經濟危機》 程秋芬

【2】 《烏克蘭的三次大饑荒》 聞一

【3】 《越南大饑荒1945》

【4】 《泰國棕櫚油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