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夾縫中生存的危機,促成了今天的日本

自古夾縫中生存的危機,促成了今天的日本

從歷史線上看,幾乎每一次日本國內的鼎盛時期,當局者都會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比較明顯的像萬曆朝鮮戰爭,這時處於豐臣秀吉的統治之下;再者就是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這時處於日本西化的全盛時期。而最明顯的是之後的二戰,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幾大強國,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及太平洋戰爭。與之前不同的是,二戰的發生卻有著極其明顯的原因-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而日本的侵略戰爭中,與轉移經濟壓力,開拓市場等挽救國內經濟措施相比,其更加註重資源的掠奪。從這一措施來看,日本的二戰目的與其他同盟國相比,有著另一鮮明的特徵,也是自古以來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最重要的目的-搶佔資源。

自古夾縫中生存的危機,促成了今天的日本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相當匱乏,尤其是有著大國、強國目標而言。而且日本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颱風等天災不斷。在資源和天災兩大夾縫中生存,促使日本人逐步產生了一種相對於其他民族更加強烈的危機意識,一種對於資源匱乏和缺少安全的危機感。於是,一旦日本國內處於強盛時期時,這種強烈的危機感就會促使當局執政者採取相對激進(來錢快,來資源快)的方式,來彌補潛在和現實性的社會資源危機。

自古夾縫中生存的危機,促成了今天的日本

而這種危機感所產生的兩個極端,便是極度暴力和極度自卑。極度暴力也就是對外的侵略戰爭,以武力的方式達到搶佔資源的目的;而極度自卑的表現,可能大家並不熟悉,在日本心理學家土居健郎所著的「「甘え」の構造」一書中,提出一個關鍵詞“甘え(中文有撒嬌之意)”,這個詞來自於嬰兒或小孩子對於母親的撒嬌,即幼兒意識到母親的注意力被其他人吸引,而達不到自己所需要的滿足感時,所產生的一種嫉妒心理,因此需要通過撒嬌的方式來奪回母親的注意力。這種心理體現到成年人身上,就是一種依賴、自卑感,當感覺到自身可能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受到了傷害,從而引起別人注意,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而這就是在二戰後的日本逐漸氾濫的“受害文化”。而這種“受害文化”直接導致的就是日本國內對於二戰日本罪行的美化和否定。

自古夾縫中生存的危機,促成了今天的日本

另一方面,這種危機感讓日本的資源高效利用和可循環等方面的技術一直處於世界前列。但同時也反映出即使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中,資源矛盾依然深刻在日本人的骨子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