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奧斯卡的桂冠是否名副其實?

在剛剛過去不久的第91屆奧斯卡中,大放光彩的《綠皮書》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男配獎,身披榮譽,踏風而行,席捲全球。但同時,這部電影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它是否真的配得上奧斯卡的桂冠,讓我們細細品來。

《綠皮書》:奧斯卡的桂冠是否名副其實?


與大受好評的《觸不可及》相似,《綠皮書》同樣以黑人和白人的故事為切入口。整個故事按照時間線娓娓道來,講述了黑人音樂家唐·雪利僱傭白人司機託尼進行南下音樂會巡演,兩人一路經過碰撞摩擦,逐步放下了對彼此的誤解與偏見的故事。

《綠皮書》:奧斯卡的桂冠是否名副其實?


在敘述風格上,《綠皮書》沿襲了以往的大片風格,全片貫穿著喜劇色彩,在抒情的過程中不忘抽空令人們會心一笑。作為一部主打溫情牌,以大團圓結局收尾的電影,在電影中又特意設置了一些推進劇情發展的小高潮,促使情節波瀾起伏,觀影效果因此增強。

《綠皮書》顧名思義,試圖表現上世紀美國歧視黑人的歷史,倘若黑人進行旅行,需要依靠所謂的綠皮書來生活,因為接待他們的旅館和餐廳並不多,看似貼心的導遊手冊,背後卻是白人階級的高高在上。

人物設置上,主人公唐·雪利是一個黑人鋼琴演奏家,突破了人們刻板印象中的黑人形象,他優雅、風度翩翩,教養良好,彈得一手好鋼琴,甚至進入過白宮為總統演奏。而另一位白人司機託尼,也一反傳統中上流白人的形象,家境普通,行事粗鄙,喜愛黑人音樂和炸雞,這種身份的置換在抹殺刻板印象的同時,試圖建立一種身份的平權,雙方身上都有對方的影子,在某種意義上他們是平等的存在。

《綠皮書》:奧斯卡的桂冠是否名副其實?


除了一反傳統的人物形象外,電影也通過各方面塑造出複雜的人物內涵。唐出場時奢華的服飾凸顯了其顯赫的財富和地位,他坐在高處的椅子上,與應聘的託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其身份地位的懸殊可見一斑。但他又是孤獨的,無論家裡的高腳椅,還是孤身一人在酒店的陽臺外喝酒,都勾勒出了其孤寂的身影。

《綠皮書》:奧斯卡的桂冠是否名副其實?


在南下旅程中,唐在鄉村路上與田野裡勞動黑人的對視,那些黑人們陌生、疑惑的目光將唐劃出了他們的世界,同樣的黑皮膚卻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而看似進入了白人階級的唐其實並沒有真正被接納,他仍是白人眼中受鄙視的黑人異類。唐是一個騎跨在屏障之上的人,遊走在兩端的邊緣地區。他看似孤傲的外表下其實包裹著敏感、脆弱、孤獨的內心,害怕被當做異端,害怕被託尼拋棄,他活得並不瀟灑反倒小心翼翼。

《綠皮書》:奧斯卡的桂冠是否名副其實?


除了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功外,電影的鏡頭與構圖都非常具有美感。尤其南下旅程的鏡頭非常唯美,路旁的田野、鄉村的小路、音樂廳裡燈光下演奏的唐、路邊兩人的寫信交流......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副畫,在獨具美感的鏡頭下,唐與託尼的友情也在逐步加深,兩人從一開始的誤會到之後消除偏見,兩個不同階級和種族的人尋找到了對彼此的認同,成為了真正的朋友。

《綠皮書》:奧斯卡的桂冠是否名副其實?


影片最後的情節設置在聖誕夜,在這樣一個西方家人團聚的溫馨節日裡,影片也迎來了大團圓結局,唐與託尼的家人在歡笑中度過了聖誕之夜,伴隨著窗外飛雪和陣陣歡笑,唐迎來了“救贖”,觀眾也在美滿的結局中獲得了慰藉。

《綠皮書》:奧斯卡的桂冠是否名副其實?


客觀來講,《綠皮書》在情節設置、人物塑造乃至取景構圖方面都非常優秀,是十分出彩的好電影,但是在好片雲集的奧斯卡,它贏得的桂冠卻引發了人們的爭議。電影聲稱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但是唐的原型的家人卻表示電影製作人並未徵求他們的意見,與真實情況並不符合。唐的家人表示唐與託尼只是僱傭關係而不是朋友,更稱電影為“謊言的交響樂”。《黑色黨徒》的黑人導演斯派克·李也在《綠皮書》宣佈獲獎的時候憤怒離席,並表示其為“黑哨”。

《綠皮書》在題材的選擇上比較討巧,依舊選擇了老生常談的黑人歧視問題,在內容的展開上也迎合了主流大眾的喜好——情節歡快、政治正確、大團圓式結局。但在內涵的表現上也較為淺顯,畫面中的意思總是呼之欲出,並沒有給人們留下過多值得細細品味或深度思考的內容。人們只是看到了黑人受歧視的現象,而至於唐自己提出的經典“如果我不夠黑,但我也不夠白,而我又不夠像男人,那麼你告訴我,我到底是誰?”的疑問,電影中也沒有進一步解答和提升,黑人的認同和跨屏障問題在影片中並沒有真正得以深化。

《綠皮書》:奧斯卡的桂冠是否名副其實?


導演雖然有意去除黑人的刻板印象,賦予了唐不同於黑人的品性,但是一切卻是通過白人的視角和鏡頭來表現。黑人在那個年代經歷的歧視經歷實則是慘烈而痛心的,但是電影的表現卻有意弱化了這些激烈的衝突,轉而用歡樂和內斂的方式表現出來,讓人們,尤其是西方的黑人難以認同。正如奧斯卡評委羅傑·羅斯·威廉姆斯委在臉書上的發文所稱“這是一個屬於黑人的故事,如今卻讓一個白人竊取了這份遺產,竊取了這個片名,這完全就是無法接受的。”

《綠皮書》的著力點放在白人司機和黑人音樂家逐步放下偏見和獲得認同上,對於黑人的性格塑造雖然具有複雜性,卻沒有在影片中體現其成長和進步,他的猶豫、怯弱和孤獨自始至終相伴,雖然與託尼成為了朋友,但是卻恐怕並沒有獲得真正的救贖。影片最後的溫馨場面也是由白人託尼營造的,託尼一家陪伴唐度過了溫馨的聖誕夜,這種設置彷彿在表示對黑人而言,白人是宛若“救世主”般的存在。從這個層面講,影片依舊停留在白人視角,並沒有進一步突破。

《綠皮書》:奧斯卡的桂冠是否名副其實?


雖然關於《綠皮書》的爭議不斷,但是總體而言它仍是一部非常出彩的好片子,廣泛的爭議也體現了人們對它的期待和勉勵。在奧斯卡的舞臺上,人們可能更願意見到特立獨行、與眾不同,能夠引發思想碰撞和開闢新天地的電影,但這並不表示《綠皮書》就名不副實,作為一部喚醒人性、溫情動人、引人共鳴的電影,它走了另一條路,在這條路上,它的桂冠,實至名歸。

如果你還沒看過此片,不如好好的觀賞一番,它的好壞,該由每一個看過的你自行斷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