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飄紅!一季度上海實到外資同比增4.5%

對城市營商環境來說,疫情防控是一塊試金石,而上海試出了最好的成色。昨天,21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10家研發中心在上海獲頒證書。

“在防疫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從未對上海失去信心。現在,我們信心更足了。”艾爾建醫療器械中國區總裁王煒的話,道出了外資企業共同的心聲。今年一季度,上海實到外資46.69億美元,同比增長4.5%,實現了逆勢飄紅。

外資企業對上海的信心有增無減

總部設在芬蘭赫爾辛基的維美德,是全球領先的製漿、造紙和能源產業開發者和供應商,此次獲頒上海市第32批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證書。維美德目前在中國有4家世界級生產工廠、3處服務中心、1家自動化技術中心和5個銷售辦公室。“2月10日我們就復工了,2月底我們在中國的全部工廠都恢復了生產。今年一季度公司繳納稅收超過去年同期,我們對接下來的工業恢復非常有信心,今年的運營情況不會比去年差。”維美德(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朱向東在中國市場看到了逆勢增長的信心。儘管數字化辦公發展迅速,但他認為,古老的紙張仍有繼續發展的生命力,“近年來,包裝用紙、文化用紙和衛生紙的產量都處於上升態勢”。

無論是化工企業、生物醫藥企業,還是智能製造企業、零售企業,外資企業對上海的信心都有增無減。全球知名運動品牌彪馬將地區總部放到上海,其大中華區總裁博濟勇告訴記者,疫情只是暫緩了品牌佈局的速度,但並沒有對公司在上海、在中國發展的整體計劃有任何影響,“我不能確切告訴你具體數字,但品牌今年仍計劃在中國開設數百家門店。” 他說,本來開店計劃是從2月啟動的,受到疫情影響,現在改為從4月啟動,我們預計中國市場在經歷一段時間的低谷之後,消費的溫度會穩步上揚,企業為此要提前準備。

“巨大的市場需要我們跑得更快”

此次落戶上海的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大多屬於上海重點發展的產業。在企業家們看來,疫情本身是危,但可以化危為機,在深耕上海發展的同時,巨大的中國市場讓他們嗅到了業務的爆發點。

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前副院長簡仁賢2015年在上海創辦了竹間智能科技,主攻自然語義理解這顆人工智能領域的“明珠”,公司發展到第五年,把研發中心也放在了上海。“疫情對人工智能企業的技術發展是一個難得契機,巨大的市場需要我們跑得更快。”公司首席運營官孫彬告訴記者,在防疫過程中,公司研發的電話機器人已完成了幾十萬通的人機交互,包括口罩預約、員工返滬調查等。如今,公司需要更多研發團隊來優化場景,快速把人工智能在銀行、物流、電商等場景下的能力發揮出來。

邁羲醫療是一家從事醫療器械和材料引進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剛剛落戶上海,就看到了新業務的機會點。“疫情發生初期,我們的投資方MC醫療健康集團和三菱商事積極協調日本的供貨商,用最快速度採購了120多萬隻口罩等防疫物資,但這幾周,我們的主要業務變成了把國內生產的醫療物資出口到日本,支援當地防疫。”邁羲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閔軍敏銳地發現,這次疫情讓公司的業務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我們未來將加快與國內優秀企業的合作,從產品輸入向產品輸出轉型。”

閔軍透露,從行業來說,今年的業績短期可能會受影響,但這是“黎明前的黑暗”,“2003年非典疫情過後,中國的醫療業出現了一輪爆發性成長,我相信過了這個階段,醫療領域的企業同樣會看到巨大的機遇。”

在上海與全球協同戰“疫”

上海不僅是通往中國市場的大門,更是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抗疫進行時,在滬外資企業與全球協同,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梅里埃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昨天獲頒研發中心證書。這家法國最大的體外診斷公司在病原體精準診斷領域居全球領先地位。“梅里埃大中華區總部位於上海,是繼法國、美國之後全球範圍的第三大研發、生產、運營基地。”梅里埃大中華區財務總監黃詠梅介紹,此次新冠疫情發生後,中國團隊第一時間就疫情進展情況與總部溝通,上海研發團隊和總部科研團隊一起迅速啟動COVID-19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等的研發。3月,梅里埃法國總部成功研發出兩種COVID-19病毒的檢測試劑盒——已獲歐盟認證的通用“ARGENE實時PCR核酸檢測試劑盒”,以及獲美國FDA認證的“多重巢式核酸檢測試劑盒”。

“針對危重病人大多是多重感染這一情況,目前大中華區科研團隊和總部研發團隊一起,繼續研發第三種能同時檢測新冠病毒及其他多種呼吸道、肺炎病原體感染的快速分子診斷試劑盒。”黃詠梅說,位於上海的研發中心在應對疫情中發揮了巨大能量。

伊藤忠纖維貿易(中國)有限公司是伊藤忠紡織公司旗下最大的海外子公司,總經理辻貴由表示,疫情促使公司努力開拓新業務和新市場,對傳統業務模式進行轉型,“我們公司80%的產品都在中國國內銷售,這次疫情影響到了實體店的運營,也促使我們轉型電商,目前有很多項目正在討論中”。(徐晶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