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故鄉的變遷,如果只能選一樣東西,那肯定是電線了。
上個世紀九十時代,故鄉山村的供電由一位村民獨家經營。他叫王世富,屬於早年村裡比較富裕的農戶。這個名字有點意思,世富,世代富裕,這恐怕是長輩的一種良好期盼。王世富修建了一個小水電站,村裡發電,打米,用麥子加工麵條等業務,均由他包辦,用現在的話說,叫行業壟斷。效益自然好得讓人羨慕。
由於河流水量小,王世富的水電站發出的電量往往供應緊張。
因為沒人倒班,白天一般不供電,除非有人去王世富家加工麵條才在白天臨時發電。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亮起了電燈。電量小,燈泡只能發出微弱的橘黃燈光,我們戲稱是黃瓜絲。甚至連電器無法正常使用。
尤其是電視,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想在夜晚看看電視。
電量小,電視機無法正常播放。於是,不少人家裡都備有調壓器。具體原理我不太清楚,大致功能是把別人家的電量搶過來,從而讓自己家裡的電視能正常使用。這個功能,類似於現在年輕人的搶票軟件。
民間自己供電,政府沒有投入,所以沿路的電線杆全部是村民自己弄的木頭杆子。從山裡砍下松樹,然後就成為一根根簡易的電線杆。這種電線杆,由於木頭容易腐朽,隔不了一兩年就得更換,相當麻煩。夏天喜歡颳大風,木頭杆子不牢固,容易被風颳斷,加上高度不夠,電線經常被樹枝纏繞在一起,危險異常。
但這些困難,也阻止不了人們對用電的渴望。
在我念初中,大概2002年的時候, 村裡通了政府供應的電。
電量足負荷,220伏。老百姓高興壞了,有錢的人家,陸續買了小型打米機。石磨逐漸丟棄,打米,打豆腐,湯圓……均通過機器完成,這是故鄉生活水平一個不小的提高。父親剛開始,也去鄰居家打米。完事之後,父親拿出兩塊錢電費,鄰居堅持不收。於是,父親從此就揹著大米去鎮上。父親一輩子都很講骨氣,這甚至讓我無法理解。他不佔別人小便宜,在鄰居堅持不收電費的情況下,他寧願揹著幾十斤大米,去幾公里外的鎮上。
再後來,政府給山裡的人家每戶門前都配兩根水泥杆子。
這曾經在村裡引起很大轟動,一則得花很多資金,二來水泥杆子要運到山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青壯年搬運。一根水泥杆子,至少需要七八個青壯年同時用肩膀抬。這一舉措,得到了山裡百姓的擁護支持,沒有多久,山裡到處就建起了水泥杆子。村民玩笑說,再也不怕颳大風了。
在我念初中的時候,一位親友送了我們家一臺舊的黑白電視機。
我非常高興,儘管那時候山裡只能接收重慶影視頻道的信號,即只能收到一個電視頻道。但在每天夜裡,我們依舊看得津津有味。那時候,廣電總局還沒禁止連續劇播放時打廣告。廣告頻繁得驚人,每集電視劇中間,插播三次廣告。這也絲毫影響不了我的興趣。
也正是利用插播廣告空隙,我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趕緊洗碗洗腳,忙碌完繼續看下一集電視劇。
幾年以後,家裡才換上了彩電。山裡人家,也買了好幾臺高音喇叭。遇到紅白事,過節,或者村裡通知開會,高音喇叭就派上用場了。尤其是遇到山裡死人了,高音喇叭播放的哀樂,讓人心生恐懼。過春節的時候,也會播放喜慶的音樂。主人家順便喊上兩句:湯斌,湯斌,快點來打麻將,三缺一,三缺一…… 近兩年,隨著山裡人家大面積搬走,那些電線,那些水泥杆子成為了無用處的擺設。
回鄉的時候,我們感嘆,可惜政府花了一筆不小的冤枉錢。
只是,當初的鄉鎮府,哪裡能預測到城鎮化的速度如此之快呢?
閱讀更多 故鄉那些事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