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舊物:斗笠和蓑衣

淅淅瀝瀝的雨,在窗外響個不停。我彷彿看見:那件破舊的蓑衣在風雨中劇烈地擺動,一頂破舊的斗笠下面,遮住了一張滄桑褶皺的臉,風雨如驟。

在這樣的雨天,我們在山裡總能看到這樣的形象:頭帶斗笠,身披蓑衣的農人,他們不是絕世高手,眼神裡沒有殺氣,手裡沒有握鋒利的寶劍,而是彎腰在地裡插紅薯苗,用故鄉的土話說,叫栽紅苕。紅苕在南方,沒有人會不知道。在學校裡,老師批評答錯問題的學生,還以此打比喻:我看你是包穀(玉米)吃多了開黃腔,紅苕吃多了開苕腔

鄉村舊物:斗笠和蓑衣

斗笠

笠,由鄉下的農人自己製作。

砍下竹子,用篾刀經過一番加工做成斗笠框架,然後在上面訂上厚實的防水膠紙。而蓑衣,則是充當雨衣的功能,防止幹活時雨水打溼衣褲。故鄉老屋前,有一個小型水庫。每年夏季,十來戶人家種植的水稻全靠它灌溉。每當夏天暴雨來臨,父親就會戴著斗笠,披著蓑衣,去水渠分流,避免小溪裡的洪水裝滿小水庫,從而引起水災。
那是一場瓢潑大雨。我從外公家回來,走到中途,暴雨來臨。我來不及躲避,那時年幼缺乏常識,自以為聰明地躲在一座橋下。哪曉得溪水暴漲,不到半個小時,就有漫過我膝蓋之勢。驚慌中,我趕緊撤離,冒雨走了一段路,到一家農戶躲避。主人家送了我一頂斗笠,我才艱難地回家。 後來的一段時間內,想想那次經歷,就覺得後怕。

鄉下人稱山洪叫“混賬水”,意思是說山洪往往在瞬間衝來,經常讓人沒有反應時間。而那時候,故鄉的小河水量充沛,一到夏季,洪水很大。時常傳來消息,說某某小孩,在小河邊玩耍,被突如其來的山洪沖走。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樣戴斗笠穿蓑衣獨自釣魚的悠閒和滋潤,在鄉村是少有的。父親戴著斗笠,披著蓑衣在地裡耕田。一手扶著犁頭,一手拿著韁繩和荊條。耕牛想偷懶的時候,父親就揚一揚韁繩,揮舞下荊條。忙碌的時候,父親表情很嚴肅,耕牛不聽話,他像訓斥孩子一樣。而我則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翻起來的土壤和父親高高捲起的褲腿。那時,家徒四壁,連雙雨靴也捨不得買,打著赤腳在水田裡幹活。這樣的形象,只有在鄉村生活的人們,才會覺得熟悉和清晰。

鄉村舊物:斗笠和蓑衣

蓑衣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類似發生在田埂上的豪情壯志,山裡的孩子都抒發過。

只是,那時候我們沒想到,多年以後的自己,不過是成為了農民工而已。漸漸長大,愛美的小夥子不好意思戴著斗笠去學校或者集市。央求大人們給自己買一把摺疊傘,既美觀又方便攜帶。斗笠逐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幾年以後,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族裡的一頭黃牛突然掙脫了韁繩,將掛在牆上的蓑衣吞進身體。之後,它閉著眼睛,不緊不慢地反芻,神情莊嚴肅穆,嘴角流下粘白的汁液和泡沫。幾個月後,黃牛被賣掉,山間的土地荒蕪,農耕社會土崩瓦解。
一年前,父親也搬離大山。斗笠、蓑衣以及所有的農具在內的事物,全部遠離。父親茫然了,明顯覺得生活缺了些東西。每次電話,父親總說,在街上看別人打牌,打麻將。 上了年紀的人,總得有些事做,尤其需要每天和別人交流,不然很容易導致思維緩慢,甚至老年痴呆。

所以,我擔心父親,生活沒有了計劃,不再是山裡那樣“春來插秧,夏日種紅薯,秋割水稻,冬天種土豆”的有條不紊,這並不是好事。而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城鎮化讓鄉土大地日新月異,多年以後,當我們這些常年在外的年輕人回鄉以後,還能找著多少熟悉的事物呢?



多年以後,你還能記得斗笠和蓑衣是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