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人錢財,保人免災”的古老行當--鏢局

鏢局的規矩很多,比如水路三規:“晝寢夜醒”、“人不離船”、“避諱婦人,陸路三不住:“不住新開設的店”“不住易主之店”“不住娼店”等。

“受人錢財,保人免災”的古老行當--鏢局

鏢局最早的時候叫鏢行,是“受人錢財,保人免災”的古老行當,憑藉過人的武功,專門為別人保護財物或人身安全的機構。清人吳熾昌《客窗閒話·難女》中記載:“餘舅金氏,以大海之洋行為業,自置洋船五,在東西洋貿易。每船必有標客,以御盜賊。”《清稗類鈔·技勇類·洪峻與三等羯鬥》亦稱:“時有鉅商貿販外國,苦海盜,聘洪護鏢。”

鏢局承擔的工作很廣泛,不僅承接、保送一般私家財物,還看家護院、保護商號、票號、銀行等,據說當年北洋政府大臣李鴻章的家宅,就是由中國十大鏢局之一的會友鏢局派人保護的。

在影視作品和武俠小說中,我們也看到對鏢局的各種演繹和描寫。鏢局被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似乎充滿著無窮的玄機。

真實的保鏢生涯其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般簡單和有趣,它有著各種規矩和他人所不知的生存之道,危險而辛苦。《鏢局春秋》的作者古?先生為鏢局五百年曆史總結出一套“官府要有硬後臺,綠林要有硬關係,自身要有硬功夫”的成功學。在中國歷史上生存了五百年之久的鏢局,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禁忌呢?

鏢局的規矩很多,比如水路三規:“晝寢夜醒”、“人不離船”、“避諱婦人,陸路三不住:“不住新開設的店”“不住易主之店”“不住娼店”等,還有些讓人一時琢磨不透的規矩。

“受人錢財,保人免災”的古老行當--鏢局

鏢不喊滄

鏢局走鏢有三種方式,一是威武鏢,二是仁義鏢,三是偷鏢。威武鏢是在行李上長插一杆大纛旗,旗上寫明鏢師的名字。旗子都是活動的,上面安了軲轆。走鏢時將鏢旗拉至頂上,叫做拉貫頂旗,鑼聲打起長槌:“哐!哐!”鏢手們或亮起噪門喊號子,或者喊出本鏢局江湖名號,這叫亮鏢威。走仁義鏢,那就下半旗,打十三太保長槌鑼、五星鑼或七星鑼。如果某個關卡厲害,不讓隊伍經過,又鬥不贏他,那就只有悄悄不做聲,馬摘鈴,車軲轆打油,旗子收起,偷偷摸摸過去,這便是偷鏢。

走南闖北的鏢車,到了滄州時,都會扯下鏢旗,悄然而過,不得喊鏢號。否則,就得吃不了兜著走。清末,“鏢不喊滄州”,已為南北鏢行同遵之常規。

為什麼獨在滄州不可喊鏢呢?《武術匯宗》言:“實則滄州一帶,最出鏢師,高人盡多也”。京杭大運河縱穿滄境,京濟、京大要道貫通南北。滄州、泊頭、幬州、河間、獻縣均為南北水旱交通要衝,為京、津、冀、魯、豫商品流通必經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為官府鉅富走鏢要道,故滄州鏢行、旅店、裝運等行業興盛。各業相爭,必握高強武技才可立足。當時河北滄州為武術之鄉,各地鏢局為表示對滄州武界的尊重,所以一進入滄州地面都不能再喊鏢。若在滄州喊鏢,則有逞強之嫌。

“受人錢財,保人免災”的古老行當--鏢局

三會一不

走鏢是件非常辛苦事,日夜兼程不說,還得風餐露宿,面臨各種各種的險境。因此,鏢師們在帶徒弟時,會教給徒弟“三會一不”的技能,慢慢地便成了規矩。

一要會搭爐灶。因為走鏢多會在荒山野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為了不至於餓肚子,就不得不自立更生,搭爐灶做飯菜,才可飽腹。

二要會修鞋。鞋在鏢師的旅途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行走,沒一雙合腳的鞋,將會是件很痛苦的事。雖然可備鞋或沿途買鞋,但新鞋不一定合腳。因此鏢師們都得會修鞋,以不影響行走。

三要是會理髮。走鏢有時一走就是數月,而且極有可能是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風塵僕僕,一副狼狽相,偶過城鎮村屯,又免不了要去拜訪地方勢力,中國像來注重禮儀,拜訪他人一般都會把自己修整乾淨和體面再去,這時鏢師就得學會理髮了,打扮自己了,這樣一來,不僅自己不跌份,而且還可以顯示鏢局的實力。

除了“三會”,就是“一不”了。這“一不”就是不洗臉。在走鏢的過程中,“洗臉”和“到家”是同義語,用鏢師們的行話說“該洗臉了”,也就是該到家了。

究其原因,不洗臉其實是為了保護皮膚,有過極限探險運動經驗的人士就明白,在戶外,冬季寒風凜冽,春秋風沙撲面,夏季驕陽似火,用土鹼洗完臉之後,凌厲的風一吹,臉反倒很容易受到傷害,會如同被刀子割了一般,生疼。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各行各業都有著自己的生存之道和行規,保鏢行業的江湖文化色彩,決定了他的行規的特殊性。

“受人錢財,保人免災”的古老行當--鏢局

在中國古代,驛站是唯一系統的郵發運輸機構。可驛站是專門為朝廷押送一些來往信件物品的。而對於民間的一些商業往來便沒有一個安全保障機構。所以到了明末清初因為需要就逐漸出現了鏢局。鏢局又稱鏢行,是受人錢財,憑藉武功,專門為人保護財物或人身安全的機構。

以前鏢局的鏢是“標”,如明代的《金瓶梅》第五十五回,說西門慶“家裡開著兩個綾緞鋪,如今又要開個標行。”足見明代的鏢行,稱“標行”。到了清朝末年, 隨著票號的出現,才改為“金”字旁。 “鏢”前面的金字代表前邊的十八般兵器,後面的票代表票號的銀兩,所謂的鏢就是用武力來保錢的安全,而鏢局就是這麼一個專門機構,相當於現在的保安公司。

做鏢局生意要有三硬:一是在官府有硬靠山;二是在綠林有硬關係;三是在自身有硬功夫,三者缺一不可。鏢局的組織包括鏢局主人、總鏢頭、從事保鏢工作的鏢頭和鏢師、大掌櫃、管理雜務的夥計和雜役。

“受人錢財,保人免災”的古老行當--鏢局

鏢局主人講的是人面廣、關係好;有錢有勢,打出旗號黑門檻的(黑道人物或是綠林好漢)不敢招惹,萬一出了事擺得平官府,鏢被劫了賠得起銀兩。大掌櫃講的是眼明心細算盤精;看貨不走眼,估價不離譜,上下里外該打點的絕少不了,該開銷的絕不浪費。至於總鏢頭,通常是赫赫有名的江湖人物,不是本身藝業驚人,就是退休名捕之流。

鏢局的買賣叫做“出鏢”或“走鏢”。按腳程遠近、貨物所值取不同的“鏢利”,商定後簽訂“鏢單”,在鏢單註明起運地點、商號、貨物名稱、數量、鏢利多寡等,雙方各蓋圖書(即印章,其章非狀)。護送到指定地點、商號後取得鏢利。走鏢通常有總鏢頭或是經驗老道獨當一面的鏢頭“押鏢”,帶著幾個有功夫底子的鏢師,和一群手腳利落的夥計;銀貨鎖在“鏢車”裡,車子上插著“鏢旗”,夥計嘴裡吆喝著“鏢號”,拿著接收鏢物的清單,再帶上官府開的通行證--遇到關口的時候,拿出通行證給官兵看一下。為了避免糾纏,鏢師有時便順手塞給他們一些銀兩。

途中遇到狀況,譬如發現路中間擺著荊棘條子,就知道前面有事了。這叫“惡虎攔路”,這些荊棘條子不能自己挑開,必須好準備和劫路人見面。鏢頭會下令“輪子盤頭”,意思是叫所有的鏢車圍成一個圈,準備禦敵。但是,不到最後關頭通常是不會硬碰硬的“破盤”,就是撕破臉,就這麼動手打起來。闖江湖混口飯吃,只有一半是仗著武藝,另一半則是靠嘴皮裡滿口的江湖黑話。鏢局的人押著鏢車,喊著鏢號,不斷告訴人家:“合吾!”(大家都是江湖同道)

隨著清朝社會生活日益複雜,鏢局承擔的工作也越來越廣泛,不但將一般私家財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繳的餉銀亦靠鏢局運送。由於鏢局同各地都有聯繫或設有分號,一些匯款業務也由鏢局承當。後來,看家護院、保護銀行等也來找鏢局解決。

鏢局開始只是送信之類的,稱為信鏢。到了清朝中葉,隨著金融業的興起(票號的產生),鏢局的主要業務就是為票號押送銀鏢,這就形成了鏢局走鏢的兩大鏢系:銀鏢和票鏢。到了清朝末期,隨著票號的逐漸衰敗,鏢局的主要業務對象就轉化為保護一些有錢的客人的人身安全以及押送一些衣、物、手飾,這就形成了人身鏢、糧鏢、物鏢。綜合上面三種,這也就是鏢局走的六大鏢系:即信鏢、票鏢、銀鏢 、人身鏢、糧鏢、物鏢。

“受人錢財,保人免災”的古老行當--鏢局

在保鏢中也有一些規定和戒律,為“保鏢六戒”就是其中的重要之點:

戒住新開店房,新開設的店因摸不透人心,保鏢之人便不去隨意冒險,只要門上寫有開業大 吉的店不住。

戒住易主之店,換了老闆的店,人心叵測會有賊店,保鏢之人也不住。

戒住娼婦之店,有些店娼婦糾纏會中計丟鏢,保鏢之人也不去冒險。

戒武器離身,無論是走在路上還是住店體息,武器都必須帶在身上以防萬一。

戒鏢物離人,無論是旱路上的鏢車還是水路上的鏢船或是保護的官員,商人都不得隨意離開。

戒忽視疑點,當鏢師的必須具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警覺能力,一旦以現可疑之點,就要密切注視,準備投入戰鬥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