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而跡無量即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中體會,緣的現在和過去

要說“跡門”,過去十四品的“跡門”,那個時代能夠說,說今生此世;這個是形態,追究過去生世。那個時候都會說過去的因緣,佛陀過去的因緣,和某一個弟子所結的緣;而哪一位弟子、哪一位阿羅漢,他的過去生又是結什麼緣。這佛的《本生經》,或者是弟子的因緣本生,是前世、前世的過去世,或者是過去世的無量劫,這都可以在那個“跡門”裡面,前後次序來表達,一段一段人生因緣,來譬喻法,那是“跡門”的時代。就是“自本而跡無量即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

“自本而跡無量即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中體會,緣的現在和過去

所以,“自本門而跡”,這個“跡”就是因為他的過去。“跡門”的當中,也會顯出了大通智勝佛的時代,那就很古往、古往,叫做無量劫、塵點劫,用這樣來譬喻長久時間,那個時間,在那裡發心,那個最起初發這念心,那個根本;一念心開始,起初發心一直到現在,因為它是塵點劫。在那一品就已經說很清楚了,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說不能盡,無法知道,也無法算,何況其他。所以,“自本而跡無量即量”。雖然說無量,也有說過去的塵點劫,但是塵點劫的裡面也是無量。“無量即量”,十六王子的時代,有量;十六王子時代各自再說法,聽法的結緣眾又是又無量,所以有量、無量,無量、有量。說的十六王子,全都已經都成佛了,隨其本源而成。

“自本而跡無量即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中體會,緣的現在和過去

而每一尊佛將要成佛之前,就像〈從地湧出品〉一樣,他已經完成了度眾生,度無量、無量的眾生之後,才現相成佛。聞法者就是無量數!所以,量,很多的無量數的聞法者成就了;所成就,他們迴歸他們的本性,與佛同等的等量,這就是人人本具真如本性。要說它“量”或者是“無量”?無量即是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從“跡門”,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十六王子那個“跡門”開始,與他們的原先發願那念間,一直來現前出來,這樣顯出來的這個所度,那就是無量。這很多的無量,是不是到這樣就為止了呢?不是。是不是佛這樣就叫做成佛,是終止嗎?也不是。這只是這個因緣,在這個時間,一段的現相。

“自本而跡無量即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中體會,緣的現在和過去

因為未來濁惡世的時代,在佛的時代現相,這是世間的因緣。要有一段過去已經度那麼多人,已經成就,那個覺性圓滿了;現在未來要再開始,要人人迴歸這個真理、覺性,要再有這個“跡”的形象。二千多年,佛陀的“跡”顯在人間,只是讓我們來證明,有這位覺者生在人間,他的過程、他的經歷,這樣我們能夠相信,將這個法編輯為文字,我們依教信受奉行、弘揚,將這個道理,弘揚在後世來教育人。

“自本而跡無量即量,自跡而本量即無量”中體會,緣的現在和過去

所以,“三身無礙本跡圓融”。我們過去在說,法身、報身、應身,其實合而為一,那就是“自性本體”,就是道理。“壽量非一亦非異”。壽命,到底壽量、生命多長?佛的生命,來人間難道八十歲而已嗎?那只是一個相。其實迴歸於真實的壽量,那是“古往今來”,無始啊!他的壽量本來就開始了,這叫做“法性”。我們的真如本性,“性”多長啊?無始以來,這個本覺慧海無量邊際。這壽量不是一,也不是又有其他的各別,總是應天下眾生所需求。他就是這樣來回不斷,應眾生以“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覺悟是體同。若不覺悟,各人就是一個自體,佛與眾生的距離就很長,同樣的道理,這全都是眾生分別相,產生有各異,但覺性是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