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十二年你會不會選擇放棄掙扎,苟延殘喘?--《為奴十二年》


被困十二年你會不會選擇放棄掙扎,苟延殘喘?--《為奴十二年》

一個質樸、原始且堅貞不屈的形象,用十二年的憤怒、委屈、無奈和感動震撼著觀看過這部影片者的心靈。 2014年第86界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男配、最佳女配、最佳服裝設計、最佳電影剪輯、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改編劇本,全部被《為奴十二載》收入囊中。

1841年,作者所羅門.諾瑟普從自由的紐約州薩拉託加被拐騙到了蓄奴的路易斯安那州,在那裡遭受了十二年非人的虐待。黑人等同於牲口,白人作為黑奴的主人擁有絕對權力,所以壓迫無處不在。所以有了後來一位敢直面美國曆史上黑暗一頁的青年英國導演--史蒂夫.麥奎因將其搬上熒幕。


影片的主旋律是表現自由與平等,也讓你看到了習慣於被奴役的可怕。



其一鏡頭

和所羅門一起被販賣的克萊門斯在三人決定要武裝船上的黑奴一起反抗時說“這裡其他人都是黑奴,生來就是奴隸,黑奴可沒膽量反抗,絕對不會。”可以說故事裡他的莊園主人和他的關係算是不錯的,也可以說他也習慣了被奴役,這點從因為他的主人來碼頭接他而興奮和委屈就可以看出來。但他看的是比較透的,反抗和自由在已經根深蒂固的黑奴意識裡是不存在的,這也對立面提升了所羅門的高度。

被困十二年你會不會選擇放棄掙扎,苟延殘喘?--《為奴十二年》


被困十二年你會不會選擇放棄掙扎,苟延殘喘?--《為奴十二年》


鏡頭二

當他被捆住脖子吊在樹枝上,費力的用腳尖點地,熬過悶熱毒辣的午頭,又被冷雨澆灌,幾欲死去,又苦苦求生,而遠處的孩子似乎完全麻木,依舊歡快地奔跑跳躍。似乎被吊在這裡的什麼也不是,不是人,也不是物體。這是讓我很心酸的一幕,整個鏡頭持續了四分鐘,時間如靜止一般,沒有臺詞的畫面讓人錯覺是播放出了毛病。

被困十二年你會不會選擇放棄掙扎,苟延殘喘?--《為奴十二年》


這兩幕讓我想起了導演英格瑪·伯格曼。16歲的瑞典少年伯格曼曾曾是希特勒的崇拜者,他的家人成立了瑞典納粹黨。哪怕後來當人們確信納粹屠殺了數百萬猶太人,他還在為魔鬼辯護,認為這是反納粹的惡毒宣傳。許多年後,他突然想通了為什麼他和家人會那樣擁戴希特勒:“我們從來沒聽過自由這個詞,從來沒嘗過自由的滋味。在一個權威體系裡面,所有的門,都是關著的。”

伯格曼如此,那些被奴役習慣了的黑奴不也是如此。自由之門,從未對他們開放,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反抗,最絕望的反抗,便是死亡,就像Patsey那樣,沒有殺死自己的勇氣,還得請所羅門幫忙。

所羅門則不然。他本是自由人,深知自由的可貴,用回憶錄裡的話講,自由好似“白天裡的雲朵,黑夜裡的火柱”,一個正常人,只要嘗過了自由,便不會懷念奴役。所以淪為奴隸的他,一直在反抗、逃離、求助……可是僅憑他的一己之力,定難重返自由,如果沒有白人木匠Bass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他的奴隸生涯恐怕不止十二載。

被困十二年你會不會選擇放棄掙扎,苟延殘喘?--《為奴十二年》


被困十二年你會不會選擇放棄掙扎,苟延殘喘?--《為奴十二年》


  當被奴役者覺得反抗未必能帶來自由還可能帶來死亡,而不反抗雖然沒有自由,卻可以忍辱偷生時,他們不會主動去做出所謂的“明智”的選擇,而是繼續做奴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