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八)

如果說,“拉姆”/”海拉姆“Block 1A系統只是對“拉姆”/”海拉姆“Block 1系統的軟升級,那麼隨後出現的“拉姆”/”海拉姆“Block 2系統則是一次重大改進——-RIM116導彈的彈體結構、關鍵技術均發生了變化,實際上是重新設計後的產物。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八)

“拉姆”/”海拉姆“Block 2系統所用的導彈被稱為RIM116C,驅動其技術革新的戰術因素是新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高動機性亞音速反艦導彈的威脅在顯著提升。進入21世紀後,反艦導彈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俄羅斯,不僅研製了亞音速的“天王星”導彈和超音速的“寶石”導彈,而且還創造性地將兩條路線融合,推出了亞超結合的“俱樂部”導彈。

美國認為“寶石”和“俱樂部”威脅最大,因為其末端衝刺速度都達到了3馬赫。武術中有句至理名言:“千破萬破,唯快不破”,這個道理也一樣適用於超音速反艦導彈,因為它可以大幅度壓縮防空導彈的有效接戰距離。有數據表明,當目標速度從0.8馬赫提高到3馬赫時,防空導彈有效接戰距離將被壓縮三分之二。

“拉姆”/”海拉姆“Block 1A系統所用的RIM116B導彈最大速度僅為2馬赫多一點,對俄羅斯上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最佳攔截距離僅為6千米,面對速度更快的“寶石”和“俱樂部”時,其最佳攔截距離將近一步縮小。面對這樣的威脅,“拉姆”/”海拉姆“Block 1A系統已經有力不從心的趨勢,其作戰有效性受到質疑,必須利用“拉姆”/”海拉姆“Block 1A系統的開放性框架迅速進行技術升級,才能應對。

所以在研製之初,“拉姆”/”海拉姆“Block 2系統確立的設計原則是通過改進導彈制導技術和導引算法、升級導彈空氣動力佈局,提高導彈在發射後不管條件下對嚴重威脅目標攔截的成功概率。為此,相比於RIM116B,RIM116C在以下3個方面進行了升級:一是通過增加制導系統中被動雷達接收機的靈敏度,通過數字信號處理,可以對低輻射能量目標進行更好的識別和跟蹤;二是進一步通過改進推進裝置,增大導彈有效射程,提高攔截縱深;三是通過改變彈體空氣動力佈局,顯著增加導彈的機動性能。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八)

事實上,RIM116C導彈的外形和內部設備進行了徹底的重構。早期型號的“拉姆”導彈(也就是RIM116A/B)在總體外形設計上有如下特點:一是氣動外形設計原則是採用中立穩定,同時將尾翼組件前推,可以減少導彈的橫向轉動慣量;二是採用三角形舵面設計,降低舵面所產生渦旋的強度,達到減小因舵面渦旋的氣動光學效應造成激光引信虛警;三是發動機尾噴口直徑與燃燒室直徑相同,以消除因飛行中彈體質量變化造成的自旋轉速度變化,進而有利於導彈彈道的穩定。

“拉姆”/”海拉姆“Block 2系統的RIM116C導彈雖然仍然是一種“滾體導彈”,也仍然沿用了鴨式氣動佈局,但採用了四軸獨立控制舵系統,尾翼也發生了變化,未向前推,由4葉結構改為6葉,通過改善彈體氣動佈局,提高了導彈可用過載;燃燒室與尾噴口直徑仍然相同,但是比起彈體前部直徑明顯增加,直徑增加0.15 m,而推進劑則增加了30%,雙推力火箭發動機顯著提高了導彈射程。

另外,除了被動雷達接收機的改進外,RIM116C導彈雙模導引頭中的被動紅外製導組件直接吸收了AIM-9X“響尾蛇”導彈的相關技術,即以像增強紅外焦平面陣技術代替”毒刺改”的紅外/紫外雙色玫瑰花形掃描導引頭技術,其離軸發射角達到 +/-90 度,不但抗干擾能力強,而且數字化控制系統可以選擇攻擊目標的薄弱部分,而不是像普通紅外製導導彈那樣直奔目標發熱量最大的發動機尾噴口。

簡約的經典 ——“拉姆”近防導彈的故事(八)

同時,為了應對因彈體氣動設計變化和制導技術改進而提高的機動能力,RIM116C的彈體結構也有了加強,其彈翼和尾舵都採用鈦合金製造,以承受更大的過載。在經過如此一番重新設計後,RIM116C導彈不但有效射程增大100%,精度更高、多用途能力更強,機動能力提高3倍,甚至還擁有了發射後再鎖定的全新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RIM116C彈體尺寸有了一定的變化,要保持與原有發射裝置的兼容性,只能通過取消發射管的“來復線”來適應擴充了的彈徑,至於導彈的彈體旋轉能力則完全由自身的氣動結構提供。所以,“拉姆”/”海拉姆“Block 2系統的發射筒容器結構與早期系統是不一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